——《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摘要
 水库资源管理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图为沙湾水库一角。刘再扬 摄
【关键词】指导思想
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围绕“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核心任务,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着力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着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着力构建完善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目标任务
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良性发展的城乡水利保障体系,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到2015年,全市大中型病险水库基本得到除险加固,主要河流重点段堤防建设基本达标;城乡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山洪灾害易发生重点治理区得到治理,防洪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完成。
市区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市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中心镇防洪(潮)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符合省下达的标准,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
市区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卫生合格率达到82%以上,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80%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率70%以上,水环境质量按规划的功能区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关键词】改革重点
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我市海堤加固达标建设,按保护5万亩以上的海堤达到50年一遇、保护万亩以上的海堤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标准,到2015年完成253公里海堤加固达标建设。推进漠阳江综合治理,加快我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城南新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现固堤与修路结合、治水与造景结合,美化城市景观。完成阳东县江河水库、阳西县新湖水库等2宗中型水库和80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3宗电排站建设,完成双捷拦河闸(坝)和红江拦河闸等2宗大型水闸重建,完成麻埠水闸、麻桥水闸等8宗中型水闸除险加固。突出抓好阳春市潭水河、阳东县那龙河、阳西县三甲河桐油段、儒洞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三合河等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到2015年,完成双捷灌区、阳东东湖水库灌区、阳春北河水库灌区、阳春西山陂灌区等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加强干、支、斗、毛渠建设,完成灌溉渠道“三面光”建设529公里;完成小山塘、小灌区、小水陂、小泵站、小堤防等“五小”水利工程设施建设258宗;每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到2020年,全市完成10000亩以上的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加快推进城市供排水工程建设。2011年完成高新区、城南新区、银岭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2012年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建设,2015年前完成市区第二水厂供水工程建设。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整合市区和阳东县东城镇、红丰镇、雅韶镇供水资源,逐步建立科学配置、高效统一的水资源配置网络。
积极开展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到2012年解决原规划剩余的24.5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3年前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新增5.6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集中供水建设,延伸现有的集中供水管网,扩大自来水供水范围,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到2020年,行政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开展水质检测和宣传推广活动,促进农村自来水应用。
深入推进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漠阳江水源保护力度,落实推进阳东县那龙河、马岗水库和夏水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抓好连环水库、石河水库水质生物治理工程。完成漠阳江出海口等3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织河等17宗清淤疏浚工程项目,完成市区马南河雨污分流综合整治工程等,改善水质,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创造优美水环境。
全面完成水库移民安居工程建设。将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纳入发展规划,2015年前全面完成全市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和完成大河水库移民二次搬迁工程。抓好水库移民的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进一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在取用水方面,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确定地下水开采总量。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严格执行节水强制性标准,加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强漠阳江等主要流域水功能区监测,落实入河排污口设置许可制度。严格执行《阳江市水库水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切实加强大、中、小型水库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质安全。
严格执行涉河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对未进行防洪评价的涉河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不予立项。严禁单位和个人向河道倾倒余坭垃圾,确保河道行洪和水环境安全。加强河道采砂监管,全市统一实行河砂开采权招投标制度。市水务局牵头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河道采砂安全有序。
【关键词】水利投入
今后10年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一倍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确保本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有大幅度增长,今后10年全市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利建设,其中县(市、区)提取的土地收益在扣除省级统筹部分后,其余部分的20%由市级统筹使用。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工程建设。
征好用好水利规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河砂资源开采出让收入等水利规费的征收工作,确保应收尽收,专款专用。充实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从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水费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水利建设基金。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利建设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投资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
【关键词】改革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综合利用应以饮用水和农业用水优先保障为原则。坚持建管并重,做到“建设一宗,管好一宗,发挥效益一宗”。健全基层水利工程服务体系,每个镇(涉农街道)都要设立水管所,每个行政村应配备1名水管员。
强化防汛防旱防风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防汛防旱防风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防汛防旱防风指挥机构,加强雨情、汛情、旱情、风情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市、县、镇三级防汛防旱防风视频会商系统。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合理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大力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关键词】组织领导
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水利发展
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切实加强领导,确定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科学编制《阳江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将水利建设的重点和项目落实到规划上。做好项目储备,加大项目建设前期经费投入。建立部门间协作配合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合力。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解决基层水利管理队伍不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落实水利建设考核制度,把水利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府每年对各责任单位及各县(市、区)进行检查考核,通报考核情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水利发展,形成依法治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