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经常便秘易得结肠癌
2011-08-08   来源:辽阳农批网  作者:小龙   字体:【 】  浏览:57次   评论:0

医学指导/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许英铭
采写/本报记者 李明 摄影/本报记者 叶其宗

经常便秘易得结肠癌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而治愈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为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许英铭,了解有关大肠癌的防治知识。许英铭对市民对关于结肠癌的一些疑问作了详细的解答。

大肠癌病人为何越来越多?

我国大肠癌患病人数有明显增加趋势。根据各个国家专家的研究结果,大多数人认为长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有利于大肠癌的发生。其它相关因素,如多年患溃疡性结肠炎不愈;家族中多人患大肠癌或息肉病;胆囊切除10—20年以上;下腹部放射治疗以后;慢性血吸虫感染等也都与大肠癌发病有关。

“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对吗?

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北美、西欧的大肠癌发病率均超过25-35/10万,近20年,本来是胃癌高发的日本,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国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已超过了胃癌。据统计,从1969年到1981年,日本男性大肠癌死亡率增加了44%,女性增加了40%。相反印度的发病率仅为1-3/10万。我国近3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的患病率已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的<10/10万,上升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10万以上。据估计,2000年以后,大肠癌发病数将比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出1.45倍。从各个国家对大肠癌病因学研究结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运动减少、环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

最近美国农业部推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食物结构图,他们认为这样的食物结构有利于大肠癌的预防。塔底由各种谷物、面食、米饭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类、家禽、水产品、蛋类、豆类和奶制品,塔尖是高脂食物。其实,这种食物结构正是亚洲、特别是我国的日常食谱。从预防大肠癌这个角度出发,保持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就是“健康食谱“。

便秘的人会不会容易得大肠癌?

粪便中含有一种致癌物,医学上称为“二级胆酸”,它来源于肝脏分泌的胆汁。便秘患者的“二级胆酸”长期与肠粘膜接触,便增加了其不断刺激粘膜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便秘会有利于大肠癌的发生。当然,粪便中除了“二级胆酸”以外,还有许多被消化以后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产生的毒素以及被细菌酵解的有毒产物,由于便秘而长时间停留在肠腔,对肠粘膜的刺激和部分水溶性物质的吸收均对人体有不利的影响。为此,防止便秘的发生,在大肠癌的预防上有一定意义。

慢性结肠炎是不是可以演变为大肠癌?

人们通常把长期腹泻、腹痛的疾病统称为慢性结肠炎。其实慢性腹痛、腹泻不一定都是“慢性结肠炎”,即便医生诊断的“慢性结肠炎”也不是都与大肠癌有关。真正与大肠癌有关的一种慢性结肠炎,医学上称之为“溃疡性结肠炎“。它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粪便中有血或脓血,重者可有发烧。一旦患病,多迁延较长时间不能痊愈。结肠镜检查可发现大肠里有广泛的溃疡和炎症。这种病人经过医生的正规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极少数病情较重、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有比正常人更多的机会发生大肠癌。根据资料统计,以下两个因素与癌变关系更为密切:病变范围愈大,癌变的危险愈高(患病20年以后,全结肠炎病人变癌的机会比左半结肠炎高一倍,癌变的平均年龄也比后者早5-10年);患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的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多,患病以后前8年的癌变机会仅1%以下,其后,每年患癌的机会增加0.5-1%,20年以上癌变机会可达5-10%。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应被视为“癌前疾病”,要密切随访、治疗。
※page※

大肠癌会遗传吗?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多数疾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除外伤以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受环境和遗传两个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有些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多,另一些疾病受遗传因素作用更突出而已。大肠癌也不例外,一个人的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则他在一定条件下,如长时间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精米、细粮)的食物等,便有更多机会发生大肠癌。当然,大肠癌的发生也不是简单的1+1=2(遗传+高脂肪饮食=大肠癌),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长时间致癌因素累积的过程。缺乏大肠癌的遗传背景,即便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也不容易得大肠癌。反之,有大肠癌的家族史,在一定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便容易得大肠癌。因此,若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时,家族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定期接受相关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治疗,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是不是大肠“息肉”都会癌变?

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的发生没有关系。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癌。最容易变癌的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腺瘤可以有腹痛、腹泻、便血,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癌变后才发现。这类“腺瘤”中,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此外绝大多数“腺瘤”遗传的可能性并不明显。医学上把这种腺瘤叫作“散发性腺瘤”,这种腺瘤的大小与癌变有一定相关性。

听说做肠镜很难受,是不是大肠癌普查都需要做肠镜检查?

对于绝大多数参加普查的人来说,只要做三次粪便化验,看粪便中是否有眼睛看不见的血(医学上称“隐血”)。如果有这种“隐血”,则需要做结肠镜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出血的原因是肠癌,还是痔疮、结肠炎、息肉。如果没有这种“隐血”,则不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不仅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和肠癌的预防手段。与患肠癌相比,结肠镜检查的痛苦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现在流行单人操作肠镜,患者痛苦就大大减少了,除非患者的结肠过长或检查者技术不熟练,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痛苦。

怎么进行大肠癌普查?

普查其实就是定期的专病健康检查。这种健康检查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要检查,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检查要求。例如,50岁以上的无症状者均应进行每年一次普查,普查的方法是先做粪便检查(如隐血化验),一旦粪隐血试验阳性,应立即接受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从40岁开始普查。直系亲属中有多个恶性肿瘤者,应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和必要的肠镜检查。有些家族应从20-25岁就要进行上述检查。

大肠癌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两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和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刚才讲过,现在已经知到不好的饮食习惯和容易癌变的良性疾病都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容易癌变的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是病因学预防。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便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Tags:经常便 易得结 责任编辑:小龙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团伙专用美女录像网聊盗QQ诈骗上.. [下一篇]江门“禁狗令”引广泛质疑 微博九..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