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特色经济发展走笔之二
■ 本报记者/许晓峰
今年入夏以来,“海洋”这一关键词比以往显得热度更足。
7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部分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到阳江视察调研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市有关领导率队就海洋经济发展开展深入调研。围绕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这一目标,阳江已吹响拥抱蓝色海洋,向海洋经济全面进军的号角。
立足优势:海洋产业彰显活力
21世纪被视作“海洋世纪”。位于南海之滨的阳江,从海上丝路和“南海Ⅰ号”厚重的历史底蕴中走来。阳江人更加懂得,海洋优势是构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优势,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决策者用“蓝色”视角重新审视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城市发展的未来路径,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中敏锐捕捉到发展先机。
海洋渔业是阳江传统优势产业,我市海岸线长达476公里,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拥有7大渔港。阳江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多年的发展积累,使阳江水产品总产量、人均占有量、总产值和出口创汇多年来均居全省前列,成为广东省海洋渔业大市。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转型,2009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阳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依赖海洋经济”。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十二五”期末,我市海洋产业将成为我市主导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达40%。最具阳江地方特色的现代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主体,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滨海城市经济、港口物流业、海洋新兴产业等,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目标明确,还需政策推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阳江市海洋经济联席会议,先后制订颁布了《关于推动海洋渔业“二次创业”、打造广东重要海洋产业基地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十二五”规划》中还专门作出“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同时,创新以海洋开发为重点的海陵岛试验区和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加强海洋经济软硬件建设,如实施渔港建设大会战,推动渔港升级建设;开展阳江港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建设阳江港码头铁路专用线,优化港口发展环境;举全市之力,做好贴心和贴身服务,支持广东阳江核电、广东华厦阳西电厂等重大沿海临港工业项目建设;建设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南海放生台,成功申报国家级海洋公园,大力推动滨海旅游和海洋文化发展,使我市在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沿海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文化等产业,形成了基础好、起点高、门类全、后劲足、发展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新格局。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增速为地方特色产业之最。
※page※ 产业驱动:海洋渔业由大转强
每天晨光未现,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里已人头攒动、车流不息,渔民出海捕获的新鲜海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省各地市场。而全市2万多公顷的养殖基地的水产品,则经过多家海洋渔业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后,畅销全球各地。
海洋渔业,无疑是阳江海洋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传统优势产业。阳江连续多年水产品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素有“广东鱼仓”之美称。但一直以来,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成为阳江海洋产业大而不强的瓶颈。在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市各地突破发展瓶颈,抓住加工出口这一关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出口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林少春、魏宏广等市领导多次调研指导产业、企业的建设发展,推动水产品加工出口实现新突破。在多方努力下,我市成功引进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水产品加工厂和粤西水产品物流中心,成为阳江首家集加工、物流、出口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我市培育了阳江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广东顺欣海洋与渔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强、规模大、辐射广的龙头企业。其中,谊林海达公司被认定为第四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船队,发展成为一家集生产、加工、服务、贸易、新渔村建设于一体的大型股份制渔业企业。
在产品加工出口的强力带动下,阳江海洋渔业迈出了由大向强转变的坚实步伐。通过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全市水产品养殖、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规模日增。目前,全市各地建成了一批以海水优质鱼、对虾、近江牡蛎、罗非鱼等品种为主的基地化、健康化、集约化的海水养殖基地以及国家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10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2.44万公顷,产量52.2万吨,全市水产品出口总量7.62万吨,出口额4.63亿美元,同比增长9.20%和51.31%,连续两年增幅均超过50%,增速居全省首位。阳江从昔日的“广东鱼仓”,一跃成为全省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基地。现代渔业建设的质与量双提升,使阳江在今年8月获得了中国水产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南海渔都”称号。
乘势而上:蓝色产业全面开花
大海赋予阳江得天独厚的资源,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蓝色产业,突破点在哪里?全市各地把握机遇,借势推动海洋综合开发,加快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阳江的海洋经济也从传统的海洋渔业,向旅游产业、滨海能源产业、海洋文化产业等全面拓展。
我市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落户海陵岛后,借助“南海Ⅰ号”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阳江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滨海旅游的热点。2010年,全市滨海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579.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33.2亿元。今年5月19日,海陵岛获国家海洋局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为海洋产业发展增添了一块分量最重的国字号招牌。首批新建的国家级海洋公园,将有机会获得财政部拨付的专项资金,以加强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等,对提升旅游品位和城市影响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476公里绵长平缓的海岸线,也为阳江发展临海工业提供了广阔平台。我市紧抓国家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加快在海岸沿线布点上马新能源项目。阳江核电是国内目前在建的最大核电项目,其1、2、3号机组已全面开工建设,首台机组计划于2013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营。阳西华润风电、海陵风电、东平风电和新洲风电四个风电场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合计发电机组达215台,总装机容量达22.3万千瓦,其中总投资9.4亿元的阳西华润风电项目首台风车已并网发电。全市首个浪能发电项目落户阳东县东平镇葛洲岛,目前已经进入样机调试阶段。我市沿海地区的核能、风能、浪能发电多个项目如珠连接,已成为广东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我市不断擦亮“南海Ⅰ号”这一世界级品牌,深度挖掘浓郁的地方海洋文化特色,推动旅游与文化的产业融化。南海(阳江)开渔节已在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连续举办九届,成为一个弘扬海洋与渔业文化、开展渔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平台,被列入我省12个节庆之一;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和拟建的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将建设成为展示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使阳江灿烂的海洋文化走向世界。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实施,为阳江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梁成满表示,阳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新一轮全国和全省海洋开发的热潮中,高标准规划好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渔业转型升级,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蓝潮涌动,激情飞扬。阳江将朝着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奏响更加雄浑壮美的蓝色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