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9.21”洪灾一周年之际,记者重访春南地区。我们驱车沿省道371线在双滘镇行驶,先后途经曾经受灾最重的古重、旱田、蒲竹、黄江、榕木等村庄,所到之处,满眼绿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公路两边曾经被洪水毁坏、堆满泥沙的农田,重新披上了绿装,墨绿色的禾苗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了重重绿浪。
山乡之间这浓重的绿色,完全抹去了“9.21”洪灾给春南地区留下的痕迹。今年9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耀光到我市调研时,对春南地区灾后重建特别是水毁基本农田垦复项目实施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垦复农田的质量。据统计,“9·21”特大洪灾造成全市毁坏基本农田面积46305亩,其中可复耕面积33869亩。截至目前,我市共实施垦复项目304个,垦复面积33869亩,百分百完成了垦复任务。
 农田垦复完成后,国土部门还继续做好河岸的加固工作。
※page※ 行动迅速 确保灾区尽快复产
时间倒推至2010年9月21日,受强台风“凡比亚”登陆后残余云系的影响,阳春普降暴雨,其中双滘镇根子村上茂坪站录得雨量为841毫米,超500年一遇,强降雨来势汹汹、破坏力强、涉及面广,春南地区大片农田被山洪冲泄而下的泥石流覆盖,在受灾最严重的双滘、三甲、八甲、潭水、河口5镇局部地区,农田覆盖的砂石层厚度就达1米多。
洪水尚未消退,全市各路战线的抗灾复产大军已把阵地驻扎进灾区。副省长、时任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招玉芳凌晨1点从广州出发,赶往春南查看灾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等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检查指导,要求全力做好水毁农田的垦复工作,确保灾区农业生产尽快恢复正常。在救灾复产任务最重的那几天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林什旺坚持在抗灾一线现场指挥,每天工作到深夜3点多才休息。
春南地区山多地少,人均只有几分种水田,依靠农作物产出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负责农田垦复工作的国土、农业等部门深知工作责任、意义之重大,洪水过后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对灾毁坏农田进行全面核查,并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根据灾毁农田的实际情况及各镇村的意见,垦复项目设计单位对工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设计,将覆盖于农田上杂物、砂石清运走,回填耕作层,修筑田埂,平整、翻耙土地;修建了田间道路,还新建修复了灌溉水渠,大大改善了村内的交通、水利以及耕作条件。由于灾毁农田的面积较大,损毁程度严重,单靠地方财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垦复,为此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省财政拨付的基本农田垦复补助专项资金目前已到位44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垦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寨吉村村民在旱地上种上经济作物。
※page※ 精心实施 农田垦复成效显著
双滘镇旱田村村民林亚娟清楚记得,水灾过后第二天,自己打开家门时惊见满目疮痍,心里是如何的徘徊,也正是这个时候,灾毁农田垦复大军开进村里来了。去年9月底,当灾区的道路、桥梁逐步抢通,交通恢复正常后,国土部门组织的施工机械和队伍开始进入各村开展垦复工作,清理砂石、杂物、平整土地,修造排灌渠道等农田配套设施。
据统计,阳春市毁坏基本农田面积46305亩,其中可复耕面积33869亩。国土部门首先对灾毁连片面积较大的双滘镇蒲竹、旱田、古重村,八甲镇石碧村,三甲镇大新村等3镇5村共6000多亩灾毁农田进行测绘、规划设计和实施垦复。对分布零散、面积较小的灾毁坏农田,则由各镇、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自行垦复,所需施工机械由国土部门协调提供。在垦复的过程中,实施单位与各地村民充分沟通,听取村民的意见,对垦复农田的施工方法多次进行科学调整,尽量兼顾到村民生活的方便性,垦复工作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推进速度也不断加快。
在灾后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30多台大型挖掘机、20多辆运输车、10多辆推土机在垦复一线每天来回奔跑,一点点地抹去洪灾的痕迹。经过日夜奋战,春南各灾区的大片水毁农田全部赶在去年冬种生产前完成垦复,村民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领到了免费种子和化肥等农资,在这片曾经洪水肆虐的黄土地里播下新的希望。记者在走访双滘镇几个村子,听到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灾后的第一个生产季节,没有被耽误。
 眼前绿油油的稻田与去年洪灾后的损毁形成强烈对比。
※page※ 提升标准 垦复农田增产稳产
我市在实施灾毁农田垦复工作,明确提出要严格管理,确保垦复后农田质量不下降,农田配套符合规划设计要求,把灾毁农田垦复工作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为此,国土资源部门等实施单位在垦复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尽可能提升垦复农田的标准,改善其生态、耕作和交通条件。
保证质量,是垦复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此,在一线指挥督阵的阳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朱威和党组书记李洪谋深有体会。“在规划设计阶段,许多村民提出,不仅要复垦,还要修好三面光水渠。我们充分听取和尊重村民的意愿,宁愿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也要解决原来农田水利设施的欠账问题,尽可能提升农田的耕作条件。”记者发现,灾毁农田大多数集中在河道两旁,但这些河道在洪灾中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仅对农田作简单的修复,难以避免河道损毁带来的二次灾害。国土部门在垦复工作完成后,继续加大投入,对原来受损的河岸建起了护岸石壁。在垦复过程中,最缺少的是砂石和耕作层表土。施工方把覆盖在下游农田的砂石挖起来,运回上游作基土;洪灾过后,水土流失严重,原有的表土层已失去养分和水土涵养力,施工方又想方设法把底下一层表土翻上来,一层不够挖两层,上游的耕作层也是从下游未被破坏的表土中获取。“面对重重难题,为了保证垦复质量,提升耕作能力,我们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 李洪谋和同事天天在工地和各个乡镇中来回跑,不停地找材料、想办法,一个月下来,交通车跑了6000多公里。
国土部门垦复的努力没有白费,山乡的瘠田在复耕后给村民带来惊喜和希望。双滘寨吉村村民王伯告诉记者,以往冬季种下的花生,一株大概挂果20来颗,去年冬种花生挂果40多颗。今年早稻变化更大,亩产增收达200多斤,增幅超过20%。据农业部门分析,春南灾区的水毁农田复垦质量较好,加上灾后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农民投入肥力足够,普遍出现增产增收的喜人局面。
重访灾区
复垦农田 绿浪翻滚
19日上午,在阳春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走访当时灾情严重的双滘镇旱田村。一年前,记者站在被洪水冲毁的黄石桥前,看到的是一片汪洋,洪水带来大量的泥沙、石块、垃圾湮没了农田、道路、水渠。在旱田村委会黄石村的农田边,记者看到,这里已完全见不到水毁的痕迹,被洪水冲毁的黄石桥重新屹立在原址上,成片绿油油的稻田长势十分喜人,旱地内则是一丛丛葱绿的花生、豌豆,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民林亚娟告诉记者,去年那 场洪灾,家里的农田被淤泥铺盖,厚度达到两三米,后来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挖掘机进场清理淤泥,平整土地,还重新修建了灌溉水渠,他们一家当年11月初就赶上了冬种,种上了豌豆,那些豌豆种子和肥料都是政府发的,今年早稻也是大获丰收。
旱田村支书苏昭俊告诉记者,去年洪水退去后,国土部门立即派驻抗灾队伍帮助村里复耕,村里符合复耕条件的700多亩农田在受灾后1个多月就开始冬种,如今农田种植的晚稻已经是第三造。今年的稻田收成与往年相比还提高了两成,花生收成更是翻了一倍。
双滘镇寨吉村位于石河上游,当时该村700亩农田被洪水毁坏,农田内堆满了沙石、木头和杂物。记者在该村吉上村的农田旁看到,与一年前相比,河岸边农田上一片白茫茫的泥沙已被清走,水稻、花生、豆类等农作物生机勃勃,丰收在望。农田内正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施肥,穿行在绿油油的农作物间忙碌。
随行的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洪水将耕作层卷走,留下了大量的沙石,虽然已经将被冲走的耕作层重新拉回回填,但是农田的肥力还是赶不上以往。政府部门就统筹发种子,让村民们先种上几年喜沙的花生和豆类,等肥力恢复后再种植别的作物。
※page※
部门一把手点评: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林什旺: 高效高质完成灾毁农田垦复
这是近年来国土部门任务最重的一次灾毁农田垦复大会战,在时间紧、难度大的情况下,国土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阳春市和各乡镇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农田垦复工作,目前已按时按质100%完成垦复任务。
春南灾毁农田垦复,得到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国土部门多方筹集重建专项资金4400多万元。遵照保质量、抢进度的原则,两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领导坚持在一线督战,指导各地高效高质完成灾毁农田垦复。我们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从土地平整、水利建设、交通完善等多方面着手,通过垦复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灾区农田的耕作条件和生产水平,确保重建水平高于灾前。
记者手记
一切为了受灾群众
去年9月21日,当洪水袭来后,原本秀丽的春南大地顿时伤痕累累,被淹没的农田内是厚达几米的淤泥,葱郁青山上滚滚泥石流滑过,房间轰然倒塌,受灾村民欲哭无泪。
救灾队伍第一时间进入了前线,转移受灾群众,帮全倒户重建家园,开动挖掘机清理农田淤泥,开始复耕工作……苍茫的春南大地上到处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天职是救灾复产,他们的信仰是一切为了受灾群众。
一次次下到灾区,记者看到了曾经千疮百孔的灾区浴火重生,道路修通了,农田复产了,新房建好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春南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省、市各级党委、政府齐心协力的努力有了回报。“看着受灾群众的笑颜,我觉得再多的辛苦努力似乎都有了回报。”一位救灾复产工作人员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一切为了受灾群众”,这句话在记者心中已经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策划/薛桂荣 杨国华 撰文/许晓峰 张 敏 摄影/周 辑 许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