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仅有5%的外来人员能承受;专家建议可根据条件分批推进
一个农民工要想“变”成广州市民,要消耗多少成本呢?广州社科院与广州市农业局合作完成的《中国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昨日正式发布。其中《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农民工规模与市民化成本分析》的调查报告指出,穗农民工市民化最低成本为119.7万元。
调查显示
农民工要市民化最低成本119万
该调查报告作者———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晓津博士认为,大量农民工不能沉淀在城镇,工业化进程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相脱节,已成为严重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社会上呼吁国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声音日益高涨。不少专家指出,中国城市农民工总体上已达到54%的市民化水平。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主要是政府担心无力承受其社会成本而延缓了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土地制度等的改革。
那么,一个农民工要想“变”成广州市民,要消耗多少成本呢?周晓津得出结论,一个广州农民工成为广州市民,2006年其必须支付的成本为562431元,而上海是703947元。
如果考虑到大城市地方政府每年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社会公共福利领域的巨额投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将会更高。如2010年广州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25.67%,这还不包括区级以下的政府民生领域支出。以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广州用于民生领域的人均支出超过3500元。由此推算,2010年一个25岁的外地农民工成为广州市民必须支付的最低成本为119.7万元。“这也是为什么鲜见农民工成功地取得大城市居民资格的原因,只有极少数在城市取得巨大经济成果的农民工才有可能支付其市民化的成本。”周晓津说。
统计结果
仅5%外来人口有承担费用能力
据统计,至2010年末,广州市总人口规模在1850万人左右,总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三位。其中,跨省外来人口837万人,除广州市区外的本省外来人口300-400万人,也就是说,广州的外来人口一共1137-1237万人左右。从外来人口的收入分布来看,只有5%的外来人口可以承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能力。“这些人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在广州购有房产,应该对其有条件地率先进行市民化和本地化。”周晓津认为。 ※page※
如果放宽条件,以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30%的标准来衡量,广州外来人口有条件支付市民化成本的人口约为240-260万人。周晓津认为,应该对这部分人口的市民化分步骤地进行,到2030年使广州户籍人口规模扩大到1000万左右。
专家说法
户口与福利脱钩还原其登记功能
周晓津认为,现有农民工大量流入的地区必须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不断降低城镇户籍的福利含量,逐步让户口与福利脱钩,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允许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考虑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对市民化成本的支付能力,他认为,还可以在维持现有户籍福利含量水平(不再提高)的前提下(维持既得利益),将有限公共财力集中用于(第一步)以较低公共服务水平迅速覆盖所有常住人口,然后(第二步)逐步提高常住人口公共服务水平的办法,渐进地实现福利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
周晓津表示,随着“民工荒”加剧,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有所松动,不少城市通过对农民工打分的方式推进农民工渐进市民化。例如,广东省中山市对外来人口(含农民工)的学历有较高要求,其隐含的推论是高学历外来人口在本地获取足够的收入以支付其市民化成本的能力较高;同在珠三角的东莞市则规定三年纳税达10万元即可入户东莞,该政策隐含的推论是纳税额较高的外来人口(含农民工)具备支付其市民化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