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纷纷为救国理想奔走呼号。有如孙中山、黄兴、汪精卫者,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在阳江,也有为革命呕心沥血之人,他就是李萁。李萁一生仅度过43个春秋,一生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并不彰著,对阳江却意义甚大。他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为光复阳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壹:父兄遇害,背井离乡闯荡香港美国
李萁1872年生于阳江县合山镇里寮村一个书香门第,里寮在合山墟附近,分三个寨,李萁家居永兴寨,当地以种植业为主。李萁的祖父李春元,是同治十二年恩贡,作诗水平很高。李萁的父亲李鸪升,据说考取过清朝秀才。李鸪升生有三子,李萁居次。
李萁祖上虽不是官宦世家,生活也算宽裕,对读书比较重视,李萁幼时就被送进乡塾读书。在乡塾读书时,李萁的祖父和父亲是他最早的老师。后来,李萁到阳江城濂溪书院拜阳江名绅邓琳为师,接受中国传统社会正统的教育。这时的李萁读书主要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祖父、父亲和老师邓琳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当李萁埋首诗书为科举考试努力时,一场灾难来临了。李萁父亲因经常代人写状纸,好打抱不平,邻村为盗作歹的人怀恨在心,将其父兄毒杀。当时盗匪还假冒李萁兄长的笔迹写信给李萁,企图骗他和弟弟回家杀害,以便斩草除根,幸被邓琳识破,李萁和弟弟才幸免。
父兄的惨死,家庭失去了支柱,李萁不可能再醉心于“四书五经”,为躲避盗匪的追杀,李萁去了香港。在李煜堂的帮助下,李萁进入香港的一家药行做帮工。1892年,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后,李萁去美国旧金山谋生。
贰:追随孙中山,旧金山加入同盟会
李萁到旧金山后,主要是经商,他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在此期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已开始政治活动,当时美洲华侨的革命风气未开,保皇党的势力仍然很大。
遭遇家难,李萁深刻体会到清朝地方政府的腐败,对清统治不满,这是他接受革命思想的心理基础。此外,家难迫使他离开阳江远渡到美国谋生,这些经历同样促使他思想发生变化。
当时,美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李萁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中国与美国强烈的对比深深地刺激着他。当反清救国的思想在美洲华侨中传播时,尤其是邹容《革命军》一书的传入,华侨受到极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华侨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李萁就是其中一个,他愤恨落后的中国任列强瓜分,表示要参加革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和耻辱条约的签订,让早已对清政府统治失望透顶的人,渐渐远离清廷,一些思想进步的华侨开始筹划建立革命组织。1907年春,香港同盟会员李是男奉命在旧金山成立少年学社,李萁为此还写了四首七律诗,并加入少年学社,成为热心的会员。
1910年初,孙中山为了筹款来到旧金山,要求李是男把少年学社改组为旧金山同盟会,李萁于是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员。李萁加入同盟会后,多次聆听孙中山的革命演说,遂决心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1910年毅然舍弃所业,回国参加革命。
※page※

1998年1月3日,座落在鸳鸯湖公园的李萁纪念碑亭落成揭幕
叁:投身革命,参加黄花岗起义
加入同盟会后,李萁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自中国同盟会成立至辛亥革命前,革命党的势力发展较快,在国内外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同盟会的分会,南洋的越南、新加坡也建立了同盟会分会。
菲律宾因为是美国属地,入境条例森严,因此革命党在菲律宾的活动开展较晚。1911年春,李萁受命从香港去菲律宾成立同盟会,并创办了《公理报》。菲律宾同盟会支部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立后由李萁报告南方同盟会支部。
1911年的4月27日,在广州黄花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年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起义前,革命党人集结了同盟会的精英,欲一举夺取广东。闻讯,李萁也从菲律宾来到了广州,准备参加这次起义。
起义时,李萁主要参与起义的准备,他与李海云一起做破坏清廷海军的工作。在筹划起义时,李海云向黄兴请命攻打海军,得到黄兴同意。李海云认为这是件大事,就请陆觉生、李萁帮忙。后因起义日期变动,李云海与李萁他们为海军做的精心计划没能实施。
黄花岗起义后,谢英伯、李以衡先后辞去《中国日报》的职务。作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组织言论的重要阵地,1900年创办于香港的《中国日报》不可一日无首。此时,李萁被推向了前台,南方支部因其精勤干练,善于诗文,请他为《中国日报》经理。
由于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保皇党的《商报》乘机大肆排斥革命,鼓吹君主立宪,《中国日报》与之展开论战,宣传革命。《中国日报》里的文章,大多是朱执信所写,李萁与朱执信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为以后的政治活动中朱、李的紧密合作,打下了基础。
肆:临危受命,带领绿林军光复阳江
1911年11月13日,阳江的革命党人谭宝桓、庞爱群、莫会侯率领起义军进攻游府衙署。一开始起义军进展很顺利,知县被吓跑。最后的结果却是谭宝桓、庞爱群、莫会侯三名革命党人牺牲,革命被镇压。
谭宝桓起义失败后几天,李萁受命回阳江组织起义,被广东军政府委任为阳江民军总司令。回到阳江后,李萁便联系了四名绿林头子:陈景云、敖信皆、林胜友、张云光,并任命他们为统领。李萁则自称为阳江司令兼县长,带领四名头子和其他绿林入城。李萁进城后,清政府的巡防队开出阳江城不欲交战,第四营长何炳均上前阻止,当场被其队伍击毙,符开铭逃跑。巡防营投降,阳江光复。
阳江光复后,李萁面临着两方面的乱源。一是原来清廷在阳江的巡防营,符开铭的部属带领巡防营从阳江城退到织篢墟,纵兵抢劫,为乱地方。李萁调齐队伍追击围剿,在织篢石戏台交战,陈景云战死,绿林军失败回城。更令李萁难堪的是,此时的李萁已无法驾驭绿林军,任他们四处抢劫,搞得阳江乌天黑地。
在这种情势下,阳江的大缙绅联名请广东都督胡汉民派兵阳江。广东军政府派都督府军务主任陈任平、警卫司令黄纯良统带三千警卫军来阳江平乱,并派田竞修任阳江县长。经过短暂的交火,绿林军被歼灭,阳江的秩序逐渐恢复。不久,李萁就离开了阳江。
※page※
 民国期间,建于阳江城东山寺侧的李萁烈士之墓。
伍:远走南京,创办福群公司经营农业
作为民军首领,李萁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不但没有向民国政府伸手要官职,而且首先退职,辞去阳江民军总司令之职。
1912年临时参议院成立后,李萁便加入到当时的“实业潮”中。在李萁看来,农业是振兴中国的最好途径。他看到南京和安徽交界处的沃土荒芜丢弃,觉得很可惜,就与侨商李煜堂、霍胜刚、李海云、李文启等人商量集资在南京创办“江南福群实业有限公司”。为了筹资,李萁再赴美国向华侨募股,集资十万多元。
在美国期间,李萁购买了不少灌溉、耕地种植和运输等各种农机器具。回国后,他在南京的大胜关购置荒地一千多亩,开辟种植场。他的经营模式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上海是大城市,市场潜力大,他便把农场生产出来的产品每天用汽船运到上海市场销售。由于经营得法,才过半年,李萁又在苏皖交界处购得荒地一万数千亩,准备开辟第二个农场。
1913年春,正当李萁全心投入农场准备扩大规模时,宋教仁惨案发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起来讨伐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就失败了。北军乘机进入南京肆意抢劫,福群公司蒙受巨大损失,冯国璋的下属认为李萁是广东华侨,与国民党有联系,将其逮捕下狱。后来经旅居美国的华侨各团体致电美国领事馆,将他保出,才免一死。
在这种形势下,李萁无法再经营农场,只好把福群公司租给南京高等师范农科作试验场。
陆:讨龙反袁,伤病缠身致英年早逝
宋教仁惨案的发生和自己的被捕下狱,使李萁的实业梦完全破灭。李萁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行为,感到非常痛心。因此,李萁决心再集旧部在广东起义讨龙反袁,号召国民一起讨伐袁世凯和其爪牙龙济光,并赋诗一首以言己志。
李萁把福群公司租给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就到香港与朱执信一起筹划讨袁事宜,再行革命。
1914年下半年,孙中山派邓铿回广东主持讨龙之役。邓铿与朱执信合作,把军事分为两方面进行:东北方面为惠州、潮州、韶州、增(城)龙(门)四路,由邓铿负责。西南方面分为南(海)、顺番花清新、高州、恩开、两阳五路,由朱执信负责,李萁负责两阳一路。李萁离开阳江后,部属流为盗匪,他回来后,又将其重新聚集。
由于活动经费缺乏,朱执信、叶夏声受邓铿委托,到南洋筹款。两阳的活动经费则由李萁自筹。李萁当时只筹到五千元,便致书孙中山,请求提用福群公司存款两万元充当讨袁军饷。筹足经费后,李萁回到阳江召集旧部于阳江起义讨龙反袁。
10月下旬,惠州、增龙、佛山相继起事,均以失败告终。随后,高州方面讨龙军起军攻占电白城,李萁欲与高州起义负责人李海云接应,便与部属筹划起义,阳江地方震动,当局加强驻防。由于粮饷缺乏,义军不敌龙军,遂退至大山。
随后,李萁前往东京谒见孙中山,孙中山命其前往菲律宾筹款。在菲律宾筹款期间,李萁还办了《民号报》,宣传国内形势,揭露袁世凯的阴谋和暴行。
1915年初,李萁被孙中山委任为广东游击队司令。同年4月,李萁从菲律宾回国,意欲配合在广州主持粤省军事的朱卓文,再率旧部占领阳江,因朱部谋划泄露而搁浅。李萁乃继续筹款奔走各地招集人马,奔波于阳春、澳门、新宁(台山)等地策划指挥。但因生活艰苦,劳瘁万分,不幸沾染瘴气无药调治;又因随行队员携带炸弹失慎坠地爆炸,伤及多处。终因伤病益重,于11月在阵地上逝世。文/欧彩珍 ※page※
辛亥革命领袖论李萁
孙中山:募助李萁归葬费引(《国父全集》第四册)
故友李君萁,字祺礽,号介龄,阳江人。素负大志,有奇气,奔走国事十余年,艰苦备尝不稍懈,卒以乙卯秋殉于新宁、阳江毗连之紫萝山。先是,君旅美洲、小吕宋、南洋各地,办理同盟会事,至废弃所业不顾。辛亥三月二十九(公历4月29日)粤垣之役,偕黄克强出生入死,同人皆以为用。二次革命失败后,君愤袁氏专横,在新宁、阳江毗连之那琴首倡义师,组织完善,乃竟死于是役。是役也,殉者数人,而君之死事尤惨。虽然烈士不忘丧其元,在君之志亦已遂矣。第同志等睹其身后萧条,妻若子孑然无依,虽经同志略为佽助,籍免饥寒,而其子伯振等痛厥考殉难新宁,蓬蒿蒿葬,揆以附身附棺之义,首邱归本之文,良用坎然。此则为人子者之最深惨痛者也。今拟扶厥考榇归葬阳江,惟经费颇巨,全仗筹措。兹由孙中山、朱执信两先生提倡捐助,同人等知交有素,义重脱骖,是乌可恝然视之哉?曰: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今介龄先烈长已矣,将恶乎用吾情?是在有意以翼厥子,妥先灵,彰先烈,以风示来兹而已。此岂非同志诸君所深许而乐为相助者乎?是为引。
朱执信:李祺礽旧圹志
呜呼!此吾友李君死义稿葬地也。予以十一月四日别君,旋戎装东谒孙逸仙先生,而君蓫以十四日死,死而稿葬此地越一载有奇。而后其子伯骏等克归君骨于阳江东山寺之侧,则于斯地犹不能无所志也,乃铭之贞石。君讳萁字,祺礽自号,介龄以革命义号于海外,动其群归与广州攻署之役不死;武昌兵起,君以其子弟復阳江镇抚之,当是时乡镇多惊,阳江晏然,民至死怀之。清室既逊,去职为民,耕于南京,意以范国民属。袁世凯迫去民党,黄兴战败于南京。君灸不克居,复走从孙先生集资,召旧所部,图去袁氏。四年兵集于台山,将往攻阳江,阳江人将应之。道遭病舁以行,从者或挟炸弹而堕弹发伤君,越二日竞死。伤哉!
李萁事迹
邓琳救李萁的故事
李萁的父亲李鸪声,是清末秀才,因向清朝地方官反映盗贼横行地方治安混战的情况而被当时邻村为盗作歹的人怀恨在心,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入室把李鸪声及他的长子李福礽杀害了。当时老二李萁、老三李佑礽均在阳江城的书院(南恩书院或濂溪书院)读书而幸免。歹徒为了把他们一齐杀害,斩草除根,于翌晨派一人持冒充福礽写给李萁的信,前往阳江城找李萁,信中大意是:父病重,速返家。一片孝心的李萁,准备请假返家探望父亲。
清末举人、书法家邓琳,当时是该书院的主讲老师,当李萁拿着“家信”向他请假时,老师问:“你父亲忽然病重,以前他有病吗?”李萁答:“没有。”老师问:“信的字是你兄的笔迹吗?”李萁答:“不是。”老师问:“你认识带信的人吗?”李萁答:“不认识。”老师说:“此事可疑!反正你有兄在家,你暂不要回家,如果下午或明天再有人来叫你回家,你则告诉我,那时候再打算。”到了下午,果然有亲房人来找李萁,说:“昨夜你父及兄被人杀害了!你和三弟切不可回家。”众皆愕然。这次李萁兄弟免遭暗算,幸得其师邓琳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作出决定。
※page※
 里寮村的李萁故居由其后人看管
故居探访 寻找李萁
台风带来的一场大雨,淅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段时间。9月30日,天终于放晴了,乡村里还不时散发出泥土的气息。
在阳东县合山镇里寮村,有一个小的清朝民居群,两排单层房。雨水冲刷了屋檐上的尘土,却无法淡去那青砖绿瓦的颜色。正是在这一块块青砖和一片片绿瓦砌起来的房屋里,走出了一位辛亥革命英雄,光复阳江城的李萁。
在这两排民居之中,李萁的故居显得很平常,没有特别的标记。在李萁曾孙、年届古稀老人李业传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它。李业传介绍说,李萁故居是清朝时代的房子,有110多平方米,房子布局为屋子前半部分为两廊一天井,后半部分为两房中间一厅。
这座老房子,早已人去楼空。走进房屋,浮现在眼前的是丛生杂草,一片狼藉。一个房间里,堆满了晒干的禾草。是的,李萁已故去近百年了,但站在房梁下,细细聆听,似乎能够听到朗朗读书声,那声音是如此的铿锵有力。
斯人已去,后人却并未忘怀,李萁的故居现今还贴着对联。李业传说,每逢春节,他和家人就会为李萁故居贴春联。门口还有两个木凖,孙业传介绍说,木凖是当时安装半人高的木栏的,用于防止小孩出去或野外的动物进屋。
离李萁故居几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口井,井内依然有水,李萁一家正是从这口井里取水。附近的居民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口井中打水,现在这井还在使用,以后也还会继续在这里取水。
李萁的诗
鲁曾:“李萁不仅是革命者,而且是很有素养的革命诗人,李萁的诗,格律严谨,音韵铿锵,史实融会贯通,用事典雅贴切,用词新颖自然,句法利落流畅。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是有独到处的,所以能合革命者与诗人于一炉,堪称为革命诗人。”
奉和辉普君并敬告国民
(袁世凯窃国称帝,李萁奉总理命,赴南洋一带募款讨袁,此诗是李萁由菲律宾回国时在船上所写)
依稀光复记当年,迟识荆州恨已绵。
汉室孰知余莽篡,秦关今竟惹胡涎。
当途豺虎重磨爪,起陆龙蛇忍息肩。
合涸太平洋上水,贮归故国洗腥膻。
一场狮醒信天骄,带砺山河本不摇。
那有黄袍新世纪,只消黑幕旧官僚。
大刀阔斧魂何在,宝塔灵幡我遍招。
北极幽燕南岭峤,同仇齐击讨袁铙。
不灭匈奴死不休,遑论宅泛与家浮。
城悬愿抉吴胥日,台上上看路易头。
血洒自由花大放,心培良善果应留。
只期我佛众生乐,肯任么魔久窃钩。
旨定何关口烁金,寒风漫怕四围侵。
武候久已归三聘,孟获终教就七擒。
帷幄运筹千里胜,铜山声响八方深。
魔王授首成功日,还我农家乐不禁。
深切怀念李萁烈士
唐甦寿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辛亥革命的先驱、先烈,怀念所有从阳江走出去的辛亥革命先烈。
李萁烈士是阳江辛亥革命最有影响的人物。他至今已殉难95年了。现在,我市不少青年人知道鸳鸯湖公园内有李萁烈士的纪念碑、纪念亭,而对李萁烈士不甚了解。老一辈可能还记得,还深切怀念李萁烈士。
李萁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即愤恨清政府腐败,丧权辱国,列强处心控制瓜分中国。为救国救民,他20岁刚过,即愤然出走海外,认识孙中山后,即参加同盟会,受到孙中山重视。李萁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为革命奔走美、日、香港、南洋等地,不遗余力。他参加了广州等多次义举,出生入死,无所畏惧。他为革命不谋私利,他曾在美国经商有产业,有致富之道,却为革命而放弃经商,倾囊为革命筹军饷,负责向华侨筹款,深受华侨欢迎。清帝退位后,他成功而不居功,到宁皖创办公司,开荒三万亩,当袁世凯称帝时,他又弃业参加反袁斗争,他心怀革命,关心他人,临殉难前仍让同志们先逃走,为将来救国之用。其品德高尚,感人至深。
纵观李萁烈士一生,素有大志,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奔走国事十余年,备历艰辛,从不稍懈,志行纯洁,赴义至勇,能人所难。其一生功绩,将永垂史册,激励后人。我们都应学习李萁烈士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阳江幸福追赶,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奋勇前进!
策划/薛桂荣 撰文/岳胜 费先霞(除署名外) 顾问/欧彩珍 钟万全 图片/梁文栋 周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