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公园正门。
李伯振(1895-1940年),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尊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在父亲李萁的熏陶下,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国民党统一广东后,民国14年(1925年)出任阳春县长。广东境内军阀混战初定,盗寇横行,民不聊生,他为阳春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31年1月,李伯振卸去阳春县长一职,于同年2月接任阳江县长(同年2月至4月曾一度去职,8月复任),直到1936年底卸任,在这5年间,李伯振颇有建树,至今口碑还在。
清剿匪帮稳定民心
李伯振于1925年12月任阳春县长。民国15年5月,他主持成立肇罗地方法院阳春县分庭,实行司法独立,以减少错案冤狱。次年,他还成立阳春县妇女会,提倡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民国15年秋,他策划和组织阳春、阳江、茂名、电白等四县连团,配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官兵清剿八甲篱坪大山徐东海匪帮。经过半年多的围歼堵截,于次年3月将匪首徐东海击毙于电白县沙琅天成堡,匪众接受招抚归农。之后,又相继将盘踞在春江茂电边境的温国标、罗靓、黄蜂腰、黄之怀等股匪肃清,除了为害四县十余年的匪祸。李伯振还协助指挥阳春、阳江、恩平、新兴、云浮、罗定等六县联团,紧密配合驻军歼灭盘踞在东山和西山股匪陈大炮、苏广、范里儒等1300余众,根除了春江恩新云罗六县边境的匪患。从此,阳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中山公园的孙中山雕像。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任阳春县长期间,李伯振指令成立阳春县教育基金委员会,决定将一向列入政府预算、专为县长私俸的“山河小税”和“宾兴局”款项拨作教育经费,用于兴办学校。指定县属各姓宗祠祖尝划拨尝产开办民国学校,让贫苦大众的子女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期间,阳春各地大力兴办学校,入学人数激增。李伯振还于1928年在县城内兴建中山公园、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促进了阳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931年初,李伯振刚主政阳江时,他就支持阳江绅士陈章甫与两阳各界谋划,在阳江髻山南麓重建原校在广州市、后因火灾全部停办的广东省第二中学,这一建议得到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阳江县筹款白银七万元。1932年动工兴建,于1934年秋竣工开学。这所学校便是后来的广东省立两阳中学。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李伯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阳江县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初期,全阳江县有小学一百余间,到1935年增至两百余间。教育经费也逐渐增加,1933年一年就拨经费11万余元。1936年2月,李伯振还设立了县图书馆,馆址在西关庙内。
 中山公园的民权阁。
集资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1928年起,李伯振为发展阳春经济,倡议和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资,得到工商界和社会贤达的支持,开始策划公路交通和市政建设,先后成立福田运输公司和利民运输公司。期间,兴建阳春、阳江之间公路的春城至岗美乡涌口渡船头一段公路,在涌口接驳电船至阳江城;建成春电(春城至电白县)公路的经马水、潭水圩至三甲圩路段,建成春新(春城至新兴县)公路的春城至合水圩路段,过漠阳江渡船入合水圩,北通春湾圩,到达新兴县的天堂圩。乡民称每天通行的烧木炭发动的客车为“红轮车”,这是阳春交通史上第一次通汽车。
李伯振还发动春城商户合股集资,在漠阳江东岸河亭塘边成立阳春电力公司“电灯局”,买回英国的老式发电机,在全城机关、学校、商店、民居安装电灯、街灯照明。成立阳春“电话所”,架设全县电话线,扩展邮政线路等,发展了阳春的信息交流。
李伯振任阳江县长期间,江台、江电两条公路,塘织(塘口至织 )、洋织(上洋至织 )、合田(合山至田畔)、塘大(塘围至大巴)及大洞山路,兴仁路、龙津路及环城东、西、南路都是李伯振任内兴建。始建于1932年秋,建成于1933年的中山公园也是由李伯振主持兴建的。
 当年的两阳中学。(资料图片)
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
任阳春县长期间,李伯振根据阳春山区特点,大力提倡发展林业生产。在冬种方面,他引进红花宛豆(麦豆)、小麦、裸麦(农民称为赤裸麦)等种子在县农场示范种植,收获后出卖种子给各农户,此后全县冬种面积逐步增加。阳春水稻过去多种丝苗油粘、雪粘、青粘,米质优良,但稻杆软弱,不耐水浸风吹,单造亩产最高才二百斤,后来,李伯振成功引进泰国的“暹罗种”、“八担割”,每单造平均亩产谷四百斤,年产量达八百斤。同时,推广阳春城南在冠溪坑、滑石河用竹织猪笼装石块,在小河打木桩、放猪笼石垒筑拦河陂,引水开渠灌溉城南垌稻田,并在全县推广兴筑这样的木石拦河陂,逐步扩大水稻自流灌溉水田达到九万亩,占全县水稻田的百分之二十。
李伯振上任阳江县长后,成立农业推广处,在三区(今合山镇)正垌设水稻试验场,聘请广州农业技术人员回阳江搞试验,同时派人到东莞购买良种东莞白和罗粘,为试验田之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水稻种植终于成功了,李伯振便在全县大力推广这两种水稻。在推广东莞白的基础上,李伯振还派人到紫金县买回暹罗种蒙谷和勾嘴粘等经培植的品种回来搞试验。此外,他对蔬菜新品种如金山大平头椰菜、荷塘芥蓝、白色生菜等也引种推广。1934年3月,李伯振还在织 大垌山建立风景林场,种植有赤松、南洋杉、荔枝、广西沙田柚、青梅、千层树、杨桃等20余品种的树木。
热心改良阳江漆器
阳江漆器工业,在清末民初还很兴盛。由于墨守成法,加以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不景气,阳江漆器业逐渐衰落,产量逐年下降,工人失业者达数百人。面对这一局面,李伯振不断思索振兴阳江漆器业的方法。1933年夏,阳江县政府开始筹办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以图复兴阳江漆器。该所初拟官商合办性质,官股按月拨足4500元,商股指定由皮箱行筹集2500元。后因商业凋敝,无法筹集,便改为县府全权统筹办理。
以前,阳江漆器未能调色绘画打磨,漆器日用器具也是如此。李伯振遂派人到福州请当地漆器师傅到阳江传授技术。几年后,传习所已可以调制色漆十余种,打磨油漆技术也得到改善,各商店竞相学习仿制。因产品新颖,阳江漆器又恢复了生气,产品一时供不应求,不但畅销港澳,还远销吕宋、纽约。以前失业的工人,也全部复业,还新增油漆打磨工两百多人,绘画工人三十余人,相关产业也盘活了。
民国以前,阳江经营漆器的商店只有四十余家,工人约700人。由于各种原因,商店一度降到二十七家,工人只有400人,产品总值不过19万余元。到1935年,阳江漆器商店增至39家,全年产值达34万元。
■链接
李萁生有三子。长子李伯振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曾任广东省阳春县和阳江县县长。在阳江任职期间,做了一些公益事业,如开辟县城马路,建北山公园和中山公园等。次子李仲振,美国俄北大学毕业,回国后,曾任广州市工用局局长和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处处长,1949年举家迁港后,曾任过香港基督大学校长和德明大学校长等职。三子李孟振,解放后在广州工作,后去香港定居。
撰文/费先霞 岳胜 顾问/欧彩珍 钟万全 图片/ 周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