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喜迎党代会:回望辉煌五年 阳江幸福追赶
2011-11-08   来源:大庆农批网  作者:七剑下饭馆   字体:【 】  浏览:55次   评论:0


五年里,阳江经济社会发展驶上快车道。


繁忙火热的建设工地。

金秋,最是橙黄橘绿时。

看漠阳大地,从南海之滨到北部山区,从珠三角前沿到粤西腹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华章,恢弘铺展、呈现!广青镍合金、阳春新钢铁、十里银滩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批已建和在建的重点项目将阳江这片热土点缀得五彩缤纷。

2007年1月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年轻的阳江尽显快马风采,乘科学发展的东风,坚持发展与转变并举、经济与民生并重、开发与保护并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经受抗击超强台风“黑格比”和“9·21”春南特大洪灾的重大考验,踏着一年一级台阶的赶超节奏,努力走出一条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幸福追赶的新路子,经济和社会建设跨越式发展。2007-2011年,是阳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产业结构调整最为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开栏语

五年,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过一瞬,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却是重要的时间段。从2007年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到今年,已是五个年头。回望即将过去的五年,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收获了累累果实,更增强了加速前进的动力,增添了建设幸福美好新阳江的信心。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它将敲响迈向又一个五年新征程的鼓点。从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喜迎党代会·回望辉煌五年”系列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page※
1、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

快马阳江,当刮目相看。5年来,很多的数据在增长,很多的数据在翻番,很多的数据在刷新着阳江向前大步迈进的历史记录!

“最近5年,是阳江发展最好的5年。”市统计局局长刘发昭说。他用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展示5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凡历程。

纵向比较,让人自豪。全市GDP,2007年405.3亿元,2011年预计779亿元,2007-2011年全市GDP预计年均增长14.1%;
人均GDP,在2007年是17282元,2011年预计达到3.2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07年是96.8亿元, 2010年达18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7年是135.2亿元,2011年预计超过40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7年13亿元,2011年预计超过3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年222.8亿元,2010年370.6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2007年1.3亿美元,2010年2.1亿美元。

纵向比较,让人振奋。放到全省经济发展的坐标中考量,阳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逐年前移。据市统计部门提供的2010年全省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排名表显示,全市GDP同比增长16.8%,增速在全省排第6位;人均GDP同比增长15.3%,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9%,增速在全省排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7.5%,增速在全省排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8%,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7%,增速在全省排第7位;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9.3%,增速在全省排第3位。

虽然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我市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但多项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在粤东西北地区居于前列。2009年和2010年,全市人均GDP相继在粤东西两翼率先突破3000美元大关、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跨过4000美元。

在2010年省委、省政府对各地级以上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中,我市综合评分排位由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这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

今年以来,阳江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马本色。前三季度,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8%、29.8%、42.2%、36.9%,增速分别在全省排第4、第3、第3和第7位。

2、产业结构调整最优的5年

200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阳江调研,勉励阳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力争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阳江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按照汪洋书记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透彻分析市情,制定了着力打造“双转移”示范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和宜居创业滨海新城,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主攻方向。

增强阳江经济综合实力,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5年来,我市牢牢抓住工业兴市这个突破口,在力促五金刀剪、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全力推进电力能源基地和临港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能源、新型材料、高档建材、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阳江背山面海,是广东传统的“鱼舱”、“粮仓”,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阳江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对接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广绿色养殖、绿色种植,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成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菜篮子”、面向珠三角的生态农业基地;进一步提高海洋捕捞效益和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深入推进农(海)产品精深加工。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契机,我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出水,并移入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我市以“南海Ⅰ号”这张世界级名片为平台,推进海陵岛综合开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旅游和文化产业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展经济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占GDP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007年的25.5%下降到2010年的21.9%,第二产业由2007年的40.0%上升到2010年的42.5%,第三产业由2007年的34.5%上升到2010年的35.6%。
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体表现为三次产业呈现协调发展的好势头:

特色农业优化发展。南药、花卉、水果、水产、禽畜等特色品种生产规模扩大;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大、外向型程度高、辐射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国蚝都”、“南海渔都”两大国字号品牌落户我市。2007—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5%。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广东华厦阳西电厂并网发电,阳江核电站1—3号机组加快推进,广青镍合金、嘉吉二期棕榈油加工项目动工兴建,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抓紧进行。2007年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3%。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370.6亿元,一年365天,平均算来,每天超过1个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010年达52亿元,同比增长57.1%。

※page※
3、投资力度最大的5年

从5年来全市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是我市经济发展闪耀的亮点。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显示,2007—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75.6亿元,年均增长33.9%,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超过400亿元。投资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经济发展的铁律。阳江作为经济欠发达市,发展速度不太快、经济总量比较小、经济结构不够优,亟需不断加大投入,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5年来坚持猛攻投入。“最近5年是阳江建市以来投入最多、增速最快、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时期,投资总额相当于全市前几个五年的总和。”到阳江调研的省社科院专家评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不是权宜之计,只有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坚持投入,不断向纵深推进,方能取得累积性、倍增性的效果。2007年-2010年,全市完成投资额分别为135.2亿元、171.7亿元、239.5亿元、329.2亿元。

5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飙升主要得益于重点项目投资的有力拉动。2007-2010年,全市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0个,完成投资31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全市安排实施重点项目47个,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资109.7亿元,预计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我市重点项目投资的主战场分布在交通运输、能源保障、现代产业、宜居城乡工程、民生保障、文化强市等领域,发挥了引领阳江跨越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为阳江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注入了强劲动力。

4、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1%,“9·21”特大洪灾1242户全倒户元旦前全部住上新居,符合条件的8万多城乡贫困人口实现了应保尽保……最近5年,是阳江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民生是社会发展之本。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多次强调,作为后发地区,阳江对发达地区的赶超,不仅是经济指标的赶超,更应该是人民幸福指数的赶超。发达地区改善民生有雄厚的物质基地,后发地区虽然财力有限,但在改善民生方面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这就要雪中送炭,优先为群众办好最急、最盼、最为难的事,让他们生活得安心、舒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幸福追赶。2008-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中民生事业投入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1.2%、56.2%和57.2%。随着一项项贴心的“惠民工程”的实施,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市委市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大手笔投入资金,完善教育基础建设,新建了阳江一中高中部、阳江一职和市技工学校,各县(市、区)也新建多所高中学校,大幅度增加了高中学位。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43.3%跃升到2010年的 93.1%,提前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阳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市,基层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高。我市一方面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保率从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99.8%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惠及农村人口182万。

按照省的部署,阳江举全市之力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打赢扶贫攻坚硬仗。到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6亿元,预计今年全市170条贫困村95%以上贫困户可以脱贫,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page※
新路径
汪洋:努力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

2008年7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我市进行调研。他指出,因地制宜,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阳江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阳江具备发展三次产业的优势条件,三次产业有条件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要按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走出阳江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成果
黄华华:阳江经济社会发展 思路清措施实效果好

2011年8月3日至4日,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到我市调研。他表示,近年来,阳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清、措施实、力度大、效果好,发展势头令人振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阳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尤其在粤西(阳江)现场会和粤西工作会议后,紧紧围绕“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加快融入珠三角,努力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新理念
林少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2011年1月12日,中共阳江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开幕。市委书记林少春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他指出,要坚持发展与转变并重,开发与保护并进,努力走出一条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新路。幸福追赶,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顺应全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新经验
省社科院调研专报:阳江的幸福追赶 体现“三个统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专报《建设幸福广东,后发地区的路径选择——阳江超越成长烦恼,快马幸福追赶的启示》指出,阳江的幸福追赶,既体现了时代要求与阳江实际的统一,又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统一,还体现了发展路径方向与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

专题策划∕薛桂荣   杨国华  本版撰文∕胡小升
摄  影∕梁文栋 周   辑 制  图∕谢国瑞  

Tags:党代会 五年 江幸福 责任编辑:七剑下饭馆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春133项目签约动工竣工 过亿元.. [下一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花费350亿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