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扶持塘坪镇马尾村逐步脱贫
■ 本报记者/岳胜
在冬日暖和的阳光里,阳东县塘坪镇马尾村的居民梁国继和往常一样,在猪舍里给7头母猪和50多头猪仔喂食。
“到春节,这批猪仔就长大了,可以到市场上出售。那个时候猪肉的价格应该比现在高一些,50多头猪可以赚2—3万元。”梁国继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批猪卖了后,自己会买进更多的种猪和猪苗。
时间回到两年前,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三十多岁的单身汉梁国继靠种植水稻、番薯维持生计,年收入只有2300元,他还要用这点微薄的收入赡养老母亲,生活非常困难。
“一直以来,马尾村村民的脱贫意志力不足,对脱贫缺乏信心。”市科工信局是马尾村帮扶单位之一,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马尾村共有16条自然村,总人口580户235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800亩,人均只有1.6亩,而且全村贫困户达到69户184人,其中47户居住在泥砖房中。尤为棘手的是,村民脱贫的意识很差。
自从扶贫“双到”以来,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2009年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挂点马尾村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他多次率市科工信局、国税局、地震局和阳江移动等4个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到马尾村调研,提出首先要强化村民的脱贫意识,“输血”与“造血”共同推进,帮助该村实现脱贫。
扶贫工作开展以后,帮扶单位一直为马尾村民灌输脱贫的意识,加强他们脱贫的信心,并为他们建设粮油加工厂、改造泥砖房、建设进村水泥路、建设卫生站、改造农田水利、帮扶生产……根据马尾村的地形地貌、村民数量等实际情况,帮扶单位建立了一套“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公司提供猪苗、饲料、种子、肥料等,并负责收购。对于没有按这种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村民,帮扶单位则出资为他们购买猪苗、鱼苗等,作为他们脱贫的前期启动资本。
梁国继是受帮扶的贫困户之一。2009年底,帮扶单位为梁国继购买了3头母猪,不久,产下了36头猪仔。由于房屋很小,梁国继和父母便与猪仔们挤在一起住,只是用围栏隔开。此后,帮扶单位每个月还会为梁国继提供1000多元的饲料。这批猪仔长大后,梁国继便将其出售,利用赚来的钱盖起了新的猪舍,并买了50多头猪苗和几头种猪。谈起现在的生活,梁国继表示很幸福。
帮扶单位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马尾村部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天,村民陈基伟很忙碌,新房的装修让他脱不开身。22日上午,陈基伟一如往常,在三层高的楼房里忙着装修。
陈基伟告诉记者,房子从去年开始建设,前两个月建好。这栋房子花了10多万元,其中2.5万来自于帮扶单位,剩下的资金由他自己承担。再过一段时间,房子装修好了,一家人就可以入住了。住进这样的房子,搁在以前,陈基伟想都不敢想。
作为家里的主力,陈基伟一个人长期在清远从事建筑工作。但一年的收入很微薄,不到一万元。妻子在家照顾小孩,陈基伟的收入便成了全家的经济来源。2009年底开始,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马尾村的扶贫工作开展以后,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陈基伟的妻子开始养猪和鱼,家庭年收入一下子涨到了近3万元。这两年赚的钱,加上帮扶单位扶持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新房就建起来了。陈基伟所在的马尾沙帐自然村有16户贫困户,目前也已全部盖起了新房。
据介绍,通过近两年的扶贫“双到”工作,马尾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马尾村人均年纯收入由帮扶前的4500元增加到532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现在的83000元,预计今年全村4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实现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