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江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专题视察调研报告摘要
2011-12-31   来源:哈密农批网  作者:蓝猫打老师   字体:【 】  浏览:26次   评论:0

推动科学发展开创新局面 实现幸福追赶取得新成就

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成效:招商引资取得全面突破

近几年,我市调整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招大商、招优商。这五年来,我市的招商引资可谓遍地开花,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大型国企、知名民企纷至沓来,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阳江。

据了解,仅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市就引进项目549个,引进了境外投资6.7亿美元,国内投资533亿元,引进了广青镍合金、华润水泥、世纪青山镍业项目、明阳风电、汇智通电气等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2011年,我市还与大型央企签订合作项目投资额133亿元,签订了投资96亿元的天然气利用项目框架协议;与国内知名民企签订合作项目投资额286亿元;与台商签订合作项目投资额5.39亿美元。

建议:突出重点,狠抓大项目招商

下阶段,我市应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思想大解放,增强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强势推进资源招商;突出重点,狠抓大项目招商;以龙头大项目为中心,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多形式招商,不断提高招商成效;加强跟踪服务,努力实现“引商、安商、富商”的良性循环;提高素质,加强招商引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阳江知名度;加强对宏观政策和投资动向研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成效: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把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逐渐形成了以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机电制造、家具木材和服装鞋帽等产业为代表的传统特色产业体系。2010年,上述五大产业共实现产值44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7%,带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8.5%。
在这几年里,我市产业发展由分散走向集中,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市一方面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在地域上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和引入配套企业,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在产业链上延伸;同时,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其中,五金刀剪已成为我市最成熟、最活跃、共享最突出的产业集群。

建议:大力实施园区推动、创新驱动和品牌带动战略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大力实施园区推动、创新驱动和品牌带动战略。要以园区化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体系;以特色化标准化推动品牌化,拓展传统产业价值链;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抓手,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以循环经济模式推动集约发展,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子;以环境再营造发展优势,为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

加快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招才引智

成效: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8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市高新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推动我市“双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技能储备和人才支撑。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9731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1604人次。仅今年1—9月份,全市已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7233人次,培训规模比2008年同期增加54836人次,增加244.8%;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849人,培训规模比2008年同期增加11471人,增加59.2%。

在招才引智方面,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次需求数据库,初步形成了以高新产业园区和大企业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载体。同时,组织一系列外出招才引智活动,前往广州、昆明、武汉、长沙等地,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次。

建议:大力实施校园与产业园对接工程

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就要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高技能培训能力。大力实施校园与产业园对接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学校开设相配套的特色班,建立招工合作办学“校企双制”,与园区企业开展“冠名班”等合作办学模式。

同时,要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和终身培训。依托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力的技能化转移,并在转移中实现从农村劳动里到熟练技工的重大转型。

在招才引智方面,为了使高层次人次在我市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就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载体建设,提高企业和高新产业园区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力,提升服务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

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约两成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高质高效产业,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228.33亿元,比上年增5.5%,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67%;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比上年增19.6%。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全市70%的镇(街道)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建成了一批南药、特色园艺、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8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市级43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24万户,户均增收2600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86个。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取得较大突破,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5家。四是创建农产品品牌取得较大进展,成功创建“中国春砂仁之乡”等7个国字号品牌。五是现代农业基础项目建设有效推进,目前全市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1个。

建议: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物流体系和深加工滞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一要抓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二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要突出抓好农民增收,五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六要大力发展冬季农业,七要强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page※

推进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

成效:引进项目304个投资总额逾327亿元

近几年,我市与珠三角地区联手共建广州(阳江)、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长安(阳春)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随着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园区已逐渐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至今年7月底,全市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累计引进项目304个,投资总额327.1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159个,投资总额116.78亿元。同时,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5亿元的28.4%。

4个园区的建设,对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园区引进了汉能工业、中德实业、信合光电等LED行业项目,九州通医药、耕海科技等生物制药项目和明阳风电等风电设备项目,这些项目属于我省正在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还解决了我市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共安排了4.84万人就业。

建议: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项目落户

要以打造“双转移”示范基地为目标,按照布局合理、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项目落户。把招商引资主攻点放在世界500强、中央直属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重点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和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资源转化附加值的项目。

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园区功能配套设计,全面启动4个专业性园区建设工作。要打造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园区经济规模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科学规划、合理整合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产业布局,重点培植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的产业集群。

加快园区发展,还要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引导社会、民间等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同时,强化土地管理,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环境保护,保持良好生态。

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

成效:形成海洋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沿海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形成了基础好、起点高、门类全、后劲足、发展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新格局。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

2010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为36.33万吨,占全省24.6%,居全省第一,阳江还是全省仅有两个水产品产量超百万吨的地级市之一。今年1—11月份,全市水产品出口总量6.6万吨、出口货值4.21亿美元,已成为广东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优越的港口条件为依托,努力建设全省“双转移”示范基地,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阳江港完成吞吐量799万吨,比2005年增长500%。同时,我市积极引进大项目,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加工、石油化工、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等现代临港工业新格局。

建议:加快培育发展“一岛五大产业基地”

接下来,我市应突出以海陵岛、阳江港龙头发展地位,强化外围岛屿、岸线以及外海、内陆的产业支撑,加快培育发展“一岛五大产业基地”,全面打造海洋经济新高地。所谓“一岛”,是指以海陵岛为中心,以“南海Ⅰ号”、国家海洋公园、国家中心渔港等国内外著名品牌为依托,打造国内外著名的海洋文化生态旅游岛。“五大产业基地”是指新能源产业基地、现代临港工业基地、海洋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

成效:旅游业跃居第三产业龙头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数72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6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2.5%和95.3%。

五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完成了《阳江市旅游总体规划(2007—2020年)》等规划修编,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格局。同时不断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了以海陵岛为龙头的滨海风情度假游等八大特色旅游线路,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建议: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我市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资源开发缺乏动力、投入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困扰。下一步应认真实施《阳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加快编制县(市、区)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资源详细控制性规划,做好重大景区和项目规划设计,并学习借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经验做法,引领阳江旅游发展;大力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风筝文化、刀剪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外延,加强对旅游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

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加大旅游形象广告投放力度,积极借助网络推介阳江旅游,精心策划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更多品牌旅游线路,鼓励和扶持旅游商品开发;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旅游投入,切实增强“大旅游”意识,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城市建设,抓精神文明建设、抓投资环境,把旅游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打破旅游发展的产业限制、行业限制、地域限制、所有制限制。

推进城镇化建设

成效: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城镇体系和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加快推进城镇进程,使全市城镇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园林城市称号。至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6.8%,比“十五”期末的44.1%提高了2.7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市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0.5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4.5%,垃圾处理能力19.39万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6.61%,城镇供水覆盖率100%,燃气覆盖率93%。

建议:促进城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也面临着城镇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不高,城镇建设市场化步伐缓慢等不足。

下一阶段应坚持以建设“幸福阳江”为总目标,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完善市域、县域体系规划,积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镇、村等城乡规划,逐步推进市区、县城、中心镇近期建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工业化为依托,构建经济多元、集聚高效的城镇体系,夯实城镇化基础,坚持产业兴市、经济带动原则,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积极打造市域“一主三副多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格局;进一步拉开中心城区空间框架,实施“南进、西拓、东联、北优”战略,以南、西为城市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一主三副四带组团式”的城市布局;认真开展宜居城乡考核,抓好市级4个宜居城乡示范镇、10个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做好59个县级示范村创建工作,力求一年出成效,两年实现目标;积极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城乡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要达到80%以上。

 

Tags:江市委 责任编辑:蓝猫打老师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领导带学” 现代远程教育延伸至.. [下一篇]阳江市委全委会成员首次展开专题..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