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势非凡的阳江一中新校区
2011年初,为加快实现幸福追赶,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涉及扶贫开发、基层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就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有诺必行,有行必果”,在详细的分工方案中,每件实事的落实责任被分解至各个部门,并明确了实施目标。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个部门了解到,这十件民生实事已基本完成。
1、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 10余万困难群众受惠
 实行政府指导价格,有效平抑物价。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给低收入困难群众增添了不少生活负担。而今年启动的作为我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临时性价格补贴的发放,及相关应对价格上涨机制的确立,无疑给我市困难群众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临时性价格补贴的对象,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优抚对象、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等困难群众。2011年4月,各县(市、区)将补贴名单报送到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审核,正式开始发放。
据统计,补贴惠及的困难群众,覆盖全市10.7万人,在“五一”及中秋节前夕,分别领取50元/人,两次共计100元/人。记者从市发改局了解到,补贴的资金主要是从2010年5月开始征收的市级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对象为餐饮娱乐业、液化石油气、发电企业、市内有线电视及报纸广告、经营性路桥收费等行业。
除了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给困难群众外,为稳定蔬菜价格,我市大力推进蔬菜大棚、冷链设施、平价商店等“三项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平价商店进行补贴。据统计,2011年,我市在大润发、新一佳等企业建立了52家平价商店。
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平价商店以经营蔬菜、粮油、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为主,在价格相对平稳时期,以稍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销售商品,发挥市场价格导向作用;在市场价格明显上涨或异动时期,执行政府指导价格,差价部分由政府补贴,发挥平抑市场价格作用。这种调控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力地抑制了蔬菜市场涨价预期,使得我市蔬菜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在年前水平。 ※page※
2、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95%贫困户实现脱贫
 发展特色养殖业,大部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在江城区城西街道冲表村,50岁的王佩珍和71岁的林元焕各自住在刚刚建好的新房子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年前,他们还在破败不堪、阴暗潮湿的泥砖房,下雨天雨水横流,台风天瓦片乱飞。如今的生活,让他们的心情一下子明媚了起来。“如果单靠自己,不可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王佩珍和林元焕不断地感谢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帮助。
我市各地像王佩珍和林元焕一样的贫困户,绝大部分都在“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的春风中苦尽甘来。记者从市农林局了解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78380万元,组织463个单位分组帮扶170条贫困村,到年底全市贫困村的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95%以上实现脱贫,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4360元。
据介绍,这是我市建市以来,各级领导最重视、采取措施最有力、投入资金最大、帮扶覆盖面最广、帮扶成效最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场扶贫攻坚战。市农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力帮助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脱贫目标。
实施产业帮扶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村集体脱贫的重要途径。我市组织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产业化经营。通过建设生产基地、签订收购合同、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各地建立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在“规划到户”的个体帮扶中,各帮扶单位提供“保姆式”帮扶,为他们制定“一户一法”的帮扶措施,并牵线搭桥把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脱贫项目“捆绑”起来,使贫困户快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截至目前,我市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373个,帮扶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12028个。全市组织了6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1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建立种养基地276个,建立专业村86条,带动7522户贫困户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不少贫困村形成了多个有效支撑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page※
3、促进就业任务超额完成 逾4万人重新找到“饭碗”
 经过培训,许多人走上工作岗位。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大力促进就业”这项民生实事全部超额完成。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0.3%;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9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8.4%;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3.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3%;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4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下,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我市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质量,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以加快推进传统产转型升级为契机,通过送教上门、送教下乡、送技能进产业园区、免费就读技工学校等多种渠道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储备五金刀剪产业、纺织服装行业、食品医药行业、机电行业、家具制造行业等所需人才,实现技能脱贫和智力脱贫。
除了加大培训力度,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就业援助、鼓励创业帮扶机制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机制。据统计,2011年,全市共有2.41万各类群体人员得到政策扶持,支出就业专项资金1809.17万元;共组织创业培训53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8笔,金额314万元。
同时,加强机构建设,促进就业服务。据介绍,市人社局启动了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2012年10月前将全市各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承建制移交镇(街道)管理。在积极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方面,据统计,2011年,全市共举办招聘会196场,进场企业达4469家,提供就业岗位8.99万个,进场求职人员7.61万人,达成就业意向3.02万人。 ※page※
4、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大手笔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学生在技能实训基地学习。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始终坚持把学校建设项目作为一项办实事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扎实抓好各项关键性措施的落实,确保建设项目早谋划、早动工、快落成。
继阳江一中新校区迁建后,广东两阳中学新校区于2011年12月27日在共青湖畔奠基并启动建设,这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迁建的第三所学校,是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又一大手笔。
除了两阳中学的迁建外,我市还投入9500万建设市技工学校三期工程暨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该项目已于2011年5月份完成勘察、环评、设计招标等前期筹建工作,2011年10月已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底竣工。
这两项大手笔工程开工建设大大推动了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服务均等,同时,我市加大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毛入学率一年间提高约14%。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233所,在园(班)幼儿58244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0.7%。全市38个镇已建成24所中心幼儿园。2011年计划改造建设的10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分布在阳春的春城、松柏、合水、陂面、永宁、马水,阳东的大八、合山,阳西的上洋、织,已全部建成并开学,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4.3%。该负责人说,每所中心幼儿园规模计划在3个学龄班以上,每班班额不超过40人,小班不超过35人,园舍建筑每生占有面积4平方米以上。 ※page※
5、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我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011年11月8日,阳江中医院老院搬新家;同年12月30日新组建的公共卫生医院试营业……随着时间的推进,市政府今年年初承诺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的“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兑现。
经过反复调研,市委市政府以大手笔、大气魄果断作出建设市中医院新院的决定。据了解,市中医院新院首期工程总投资为2.2亿元,开设住院床位650张,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投入5000多万元增加医疗设备。这也是我市自建市以来医疗卫生事业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一笔。2009年12月,市中医院新院正式破土动工,2011年8月建设完成,并于当年9月试营业,全过程仅用了不到2年时间。
医疗环境、设备及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了,看病药费却便宜了。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从2011年6月份开始,全市48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度施行半年来,我市基层医院门急诊和住院人均次药费逐月下降。11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门急诊人均次药费由47.27元下降到31.98元,下降幅度32.34%;住院次均费用由994.5元下降到739.21元,下降25.67%。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药品费用平均下降了一成,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贵”。
2011年以来,市卫生局已牵头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和市公共卫生医院,完成10间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在政府办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均能享受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优惠。 ※page※
6、加强文体设施建设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11年12月27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门纳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阳江传统文化的场所。徜徉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四处皆是阳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风筝、根雕、小刀、豆豉……在这里,市民既可以找到这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从中获取保护和传承它们的方法。
在市非遗馆制作工作室,一位市民参观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漆画的原材料后说,目前我市很多传统手工制作的老师寥寥无几,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建设非物质文化展示馆、设立项目制作基地,有利于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喜爱并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使传统技艺能世代相传,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措施。
2011年11月25日,我市完成了422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提前实现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据了解,为加快我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有关部门提出年内提前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工作目标,重新调整了去年的建设任务,由原来的220家增至422家。为确保“农家书屋”调整建设任务如期年内完成,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省出版物配送计划与我市“农家书屋”建设计划同步。经多方努力协调督促,保证了各项资金的及时拨付和各项工程的如期完工。
此外,市体育运动学校也克服天气、人力、资金、选址变更、消防审核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加班加点,日夜施工,并于2011年10月30日投入使用,该项目估算总投资近2000万元。 ※page※
7、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城乡居民基本参保
 群众在咨询养老保险问题。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2011年,全市各级人社部门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强化服务,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1年3月,根据省、市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市人社局制定出台了《阳江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工作方案》。一是着力解决6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用三年的时间实现60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全覆盖;二是着重组织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参保,三年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三是积极引导、鼓励16周岁—44周岁的年青农民参保。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2万人、17.8万人、22.6 万人、18.3 万人和 14.1 万人;有242.5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城镇居民覆盖率达99%,农村居民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全市试点县(市、区)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40.69万,完成了年初市政府下达26万人任务的156.48%,初步实现了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在多方努力下,新农保参保率及覆盖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市人社局在2011年逐渐把工作重心从重视新农保参保率、覆盖率转移到重视续保率上来,完成自愿参保向自觉续保的过渡,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积极与邮政储蓄银行协商,设立专门缴费窗口,方便群众缴费,保证了老年居民缴费安全。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宣传和到位的服务,越来越多农民消除了顾虑,自觉参保。 ※page※
8、完成一批市政工程 鸳鸯湖景区成“城市客厅”
 我市兴建的安居房一角。
夕阳西下,静谧的鸳鸯湖面不时被微风吹起粼粼波光,湖边的杨柳随风摇弋,湖水倒映出它的一片柔情。改造后的鸳鸯湖景区,处处呈现水与风景相交融的风情,让人赏心悦目,让人陶醉不已。
鸳鸯湖景区从2011年3月份开始被围蔽起来进行改造,经过9个多月时间改建,今年元旦向市民试开放。改造后的鸳鸯湖让人耳目一新,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亲水平台、湖心岛、木栈道、鸳鸯桥、月亮桥、音乐喷泉……这些景点足以让前来的市民流连忘返。
作为2011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我市还完成了一批市政工程和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二环路于2011年12月31日完工并全线通车,开阳高速阳江连接线项目跨线桥工程同年12月底全部完工,开阳高速阳江互通立交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春节前建成通车。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岗列那格电镀城于2011年12月份全部关闭,马南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也正依法依规稳步推进。此外,我市还动工兴建了廉租房400套、渔民上岸安居房391套、经济适用房300套。
走在宽敞平稳的沥青路面上,看着道路两旁装饰一新的人行道和绿化带,市民发现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变得“更靓了”、“更整洁了”。居住在环城东路的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凹凸不平,环城东路在市区是众所周知的“烂路”,多年来一直没有修整。2011年,市政府下大功夫改造市区多条道路,让他们这些住在环城东路的街坊得到了实惠。 ※page※
9、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河岸变身美丽防洪大堤
 河道边的绿化广场成为休闲好场所。
记者从市河道堤防管理处了解到,作为2011年我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市城市防洪工程(首期)总投资1.66亿元,全长16.79公里,分为十二个标段,是一项集防洪除涝、疏导交通、美化城市为一体的民心工程。2011年12月底,该项目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6026万元,占总投资96.8%。
记者在已基本完工的第十一标段看到,河道两岸人行道、绿化带及美观的防浪墙一应俱全,昔日脏乱的河岸,如今碧水环绕,河道边的绿化广场还成为了附近一带居民休闲的好场所。在埠尾路居住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家门前的河道常常漂浮着许多垃圾,墨绿色的河水有时还有一股臭味,防洪工程建设后,不仅河水干净了,连带周边的道路、绿化都有了很大改变,昔日的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除城市防洪工程(首期)建设外,为了加强水库防灾减灾能力,2011年,我市市属漠地垌水库、仙家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阳西县陂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三宗工程列入了2011年我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三宗工程概算总投资5973万元,其中漠地垌水库、仙家洞除险加固工程、陂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总投资分别为1313万元、2357万元和2302万元。三宗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坝、溢洪道、输水涵加固或改造。其中,市属漠地垌水库和仙家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09年底动工,陂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10年初开工,去年,这三项工程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完成竣工验收自查并获省水利厅批复完工销号。 ※page※
10、三大工程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群众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市2011年十件民生实事其中一项所涵盖的三大工程。
2011年,我市实施500人口以上的自然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建设,全年共建设农村公路硬底化311.36公里,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300公里建设任务,惠及人口15万多人。2011年我市在阳东县合山镇、阳春市合水镇、江城区白沙街道各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3000亩。
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我市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市住建局选定阳西县沙扒镇、阳东县合山镇等4个镇作为市级宜居示范镇;选定阳东县北惯镇林张村、阳西县织镇鸡乸村等10个村庄作为市级宜居示范村。
市住建局还积极推进镇(村)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全市32个镇级中转站克服初期选址难等问题,现已全部动工建设,动工率达100%,其中海陵岛试验区闸坡镇,阳西县沙扒镇,阳东县合山镇、那龙镇,高新区平冈镇等13个镇中转站已建成。至2011年11月中旬,全市3051个村庄收集池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