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下乡惠农培训班在新洲举行。
十一五期间,阳江市科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科学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务求工作实效”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以基层农村技术专业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惠农服务站为载体,动员和组织科协基层组织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农村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及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注,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
 市科协主席林贤超为阳东县新洲荔枝协会成功创建“广东省科普惠农服务站”挂牌揭幕。
加强“一站一栏一员一网”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十一五期间,阳江市科协加强对县(市、区)科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2007年,阳春市科协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为契机,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社会共办”的科普事业发展路子,积极开展以建设农村“一站(科普活动站)、一栏(科普宣传栏)、一员(科普服务员)、一网(科普信息网)”为重点的“科普惠农”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四个一”的创建中,共争取企业投资200万元,在阳春市16个镇(街道)各建有一个科普活动站,建村科普活动室85个、科普惠农信息栏30个,有科普员435人,科普短信网拥有用户50000多户,点播量高达26万人次。初步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良性互动。这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科普工作开展。
阳江市科协在全市推广阳春市科协的经验与做法,把村级科普画廊建设工程延伸到每条村。阳东、阳西、江城在阳春市科协的示范带动下,也纷纷建起了村级科普画廊。现在全市已建有科普画廊105个,科普室365个,建立一支村级科普员队伍。市科协切实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使科普画廊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科协基层组织为载体,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国科协、财政部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作为科协的基层组织,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在服务“三农”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已有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动力,在普及推广科学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各级科协组织全力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共38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2个。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良种良法,培育一支农村科普员队伍和一批科技示范户。如阳春市围绕特色农业,组建了春砂仁、马水桔、养猪等18个专业技术协会。
阳春市马水桔协会为了适应出口的要求, 2007年9月开始,由协会组织会员及非会员果农共2200多户开展果品的优质安全生产,有1600多户联合成46个大户,共4万多亩柑桔获得广东检验检疫局的出口果园备案注册登记。协会连续承办了九届阳春市马水桔推介会,2010年度经过协会出口柑桔5万多吨,产值达1.5亿多元。2011年底全市柑桔种植面积20万亩,柑桔已成为阳春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涌现出一批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协会会员2010年人均柑桔收入超过1万元,种植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年收入50万元以上。
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大胆创新,主动承担新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牌,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园区,努力打造“四季果园”种植基地。协会积极参与省农业厅组织的“农超”对接活动,与家乐福超市等外地水果流通公司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该协会又是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教学实践试验基地,有效地推广和运用了以荔枝果实套袋为核心的荔枝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变了农村科技人才结构,提高了农村科普人才比率。
阳江市明鑫现代农业绿色粉葛示范基地,积极实施科技支撑和人才兴企发展战略,着重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深化发展“村会协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工作领域。联系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的高校科研院所3个,3名专家教授担任基地科技特派员,承担实施省市农业、科技项目4个,引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3个。基地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组建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广大农户开展全方位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
全国科普带头人林锋,积极开展农业、畜牧、水产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推广“猪-鱼-果”综合种养技术,先后多次聘请专家到场到户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和讲授科普实用知识,让农户跟着学、照着干,最终达到既学到应用技术,也造就了一大批依靠科技致富兴农示范带头人,在全村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
协会、基地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建一个协会,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批农民”的作用。2007年至2011年,我市共有13个单位和个人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和广东省科协、财政厅的表彰。其中,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6个、全国科普带头人3个,全省科普惠农先进单位3个、全省科普带头人1个,获得奖励资金共185万元。
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探索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为了探索科普惠农工作长效机制,阳江市科协按照《广东省科普惠农服务站试点工作方案》,加大投入,认真指导和帮助“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建立完善科普惠农服务站。 目前,全市组建各级科普惠农服务站20个,其中阳东县新洲荔枝协会、阳西县新圩镇新阳立体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广东省科普惠农服务站”。以组建科普惠农服务站为抓手,进一步提高表彰对象的科普服务意识、能力、规模和水平,促使其长期主动开展科普服务并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农村基层科普的骨干力量。同时,形成科协与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构成的科普惠农服务链。以提供资金、资源、专家服务等方式支持具体实施试点工作,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服务机制,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农村科普中的示范推动作用。
为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阳江市科协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科普惠农工作。各县(区)科协要根据当前各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珍、稀、优新品种,相应建立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要重点扶持一些经济实力强、服务能力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指导他们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基础上再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使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技术加经济,为农技协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树立一批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另外,还要适当组织获奖单位和科普带头人进行技术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交往,畅通信息,建立交流平台。
■撰文/ 黄钢先 ■图片/柯 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