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漠阳江岸筑“长城”
2012-03-11   来源:陇南农批网  作者:阳光少女   字体:【 】  浏览:40次   评论:0


美丽的东堤围石漩段。

——建设捷东捷西堤围的一段尘封往事

堤围工程在中国是一项很重要的水利工程,关乎民生。

今年是漠阳江下游捷东、捷西两堤建成60周年。当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阳江人民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土法上马,奋战7个月,修建了数十公里的漠阳江下游东西堤,其速度之快,甚为罕见。60年来,捷东、捷西两堤在防洪减灾,增进农业生产丰收,促进当地国民建设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首60年前,我们的先辈究竟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好东西堤的?其间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本报记者为此专门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人员,揭开尘封岁月里一页“艰苦筑长城”的历史。


康洲涵闸和西堤围。

堤围揽胜

两堵威武的“长城”

去年深秋时节,本报记者两次驱车走访捷东、捷西两堤,沿途看到,经过多次扩建加固后,东、西两堤像两堵威武的“长城”,屹立在漠阳江下游两岸,成为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捍卫者。堤外,漠阳江上仍有渔人在撒网,沙洲上的牛儿成群结队;堤内,万顷稻穗金黄,风一吹,谷浪翻滚;两岸村寨的村民有的在地里劳作,树荫下老人和小孩子一起休闲娱乐,一派祥和的景象。

捷东、捷西堤围有防洪、交通、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站在堤围上,既能近距离地观赏到漠阳江优美的自然景观,又能饱览圩镇特色风情。早几年,借助于“村村通”建设,捷东堤从宁光村到新洲村16公里堤围已全部建成了水泥乡道,一辆辆的小汽车、摩托车不时在堤围上飞驰而过。西堤从双捷村到白沙文笔洲村25公里的堤围,虽然没有硬底化,但也成为一条便捷的乡道。
※page※


连着东堤围的麻汕桥头水闸。

历史追踪

第一宗水利工程

“漠阳江下游自远古以来,就是洪水泛滥的重灾区,十种九不收,人民祖祖辈辈生活极端贫困,常常以草结舍,以薯充饥。”当年参加修筑堤围的亲历者,今年80多岁的市政协原副主席谢彦溥说,阳江历史上流传着一首民谣:“阳春落水(下雨)浸阳江,阳江落水白茫茫。”足以说明当地环境的恶劣,这“白茫茫”的地方,在地理上一般指原阳江县第八区,即今天的麻汕、双捷、轮水、白沙、红丰和龙涛一带。

洪涝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发愁,多少年来,祖先们做梦也喊着治水。

1951年夏,漠阳江再次发生大水,农业生产又告失收,群众普遍缺粮,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中共阳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当机立断,作出决策,于是,阳江解放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便是修筑漠阳江下游的东、西堤,即文件和图纸上称的捷东、捷西堤围(当地群众称“基围”),以发展农业生产,造福当地人民,实现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遥想当年,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修筑这么大型的堤围可谓困难重重。在粤中地委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救灾工作,上级领导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调集了大米作为民工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可解决群众的粮荒,又为建东、西堤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共阳江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捷东、捷西堤围建设指挥部,并罕见地设立了两个总指挥,其一是阳江县第八区区委书记兼区长谭启浩,其二是阳江县政府建设科科长梁宏谟。与此同时,县里还组织了一支工程师队驻进工地作技术支援,这支由水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10多人队伍,80%来自粤中地区,20%来自阳江县。

技术人员经过实地堪查、测量和讨论,拿出了工程设计方案,并报上级批准实施。建设目标为:捷东堤——从宁光村(今属阳东塘坪镇)至新洲村(今属阳东红丰镇),全长约16公里;捷西堤——从双捷圩至白沙的文笔洲村,全长约25公里。

10万民工齐上阵

漠阳江下游东、西堤工程经上级批准,决定分段施工,先建捷西的第一段,即从双捷圩至白沙麻桥水闸,指挥部设在河西蔡屋寨村富源碉楼。1951年秋,举行了隆重的工程动工仪式,吹响建设漠阳江下游东、西堤进军号角。经过简短的动员,各村的群众争先恐后携着锄头、铁铲和粪箕前来支援。父子上阵,夫妇同往,老幼齐上的场面,在工地随处可见。

由于缺乏机械设施,当时完全靠民众肩挑手拉的原始方式修筑堤围。据统计,前后参加堤围建设的民工高达10万人。

鉴于战线较长,技术人员偏少,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八区区委从当地学校中专门抽来10多名教师,经过短时间的培训,这些教师便上工地给工程师当助手。当时在麻汕小学任教师的谢彦溥也成为其中一员。

阳东红丰镇石漩村今年82岁的村民林汉隆参加过当年修筑堤围的建设,他给记者回忆了当年的情景:“当年我刚20岁,听说参加堤围建设有大米奖励,立即和村里的很多青年搭渡船从东岸的家乡赶到西岸的麻放参加西堤大建设。”他说,当时刚解放,人民相信共产党,焕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况且筑堤围也是造福当地人。因此,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普遍三担泥土当作一担担,重量有200多斤。在西堤起早摸黑数个月完成建设后。林汉隆和村里的青年人又转回东堤参加家乡石漩段的建设。

漠阳江下游堤围的建设,牵动着各行各业。平冈、程村、大八、塘坪等非受益区的农民,纷纷派出人员组成强有力的远征队,奔赴工地援助。县直机关也抽出干部上工地,与民工同食同住同劳动。指挥部还从阳江县人民医院中抽来两名护士,肩背着药箱到工地当卫生员,每天巡回服务。据说这两名卫生员工作十分认真,深受民工的好评。

指挥部还在教师队伍中选出文字功底较好,年纪稍大的谭威向,让他来负责编一份“工地快报”,天天出版。又从八区区政府中抽来一名擅长刻钢版字的林克,负责刻“工地快报”的钢版。谢彦溥和那些天天在工地上工作的教师还肩负着通讯员的职责,将建设工地上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写成稿件投稿,“工地快报”给工程参战的建设者送来精神粮食,对民工的鼓舞很大。
※page※


1981年被洪水冲垮的三根树村大缺口(资料图)。

双龙卧江初显神威

捷西堤第一段工程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胜利完工了。工程移师捷东堤第一段,即从宁光村至新洲村的大八河口,指挥部设在河东石漩村的一间祠堂。各地民工纷纷进入工地,10万民工同心协力、艰苦奋战,上述工程很快又告完成;紧接着挥戈转回西堤,又用同样办法修筑了西堤的二期工程,即麻桥至文笔洲段堤围;随后,还进行了东堤的牛场村到龙涛村段的堤围建设。

世世代代饱受洪涝折磨的漠阳江下游人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建起全长数十公里的捷东堤和捷西堤,改写了漠阳江下游流域苦难的历史。

那时东、西堤围刚刚建好,就迎来了一场大洪水。今年90岁的老同志黎新培说,1952年,我到八区担任区委书记,马上和其他领导分头带领干部群众上东、西堤围抗洪。只见漠阳江水在不断地上涨,我真正体会到了“阳春落水(下雨)浸阳江,阳江落水白茫茫。”这句民谣的含义。幸好,白茫茫的洪水中, “长城”般的东、西两堤如巨龙般挺立在两岸,堤外的洪水比堤内高出了五、六米。东、西堤围甫一建好,便抵御了洪水的侵袭,第二年就有了收益。

圩镇风情

见证繁华两小镇

在捷东堤围和捷西堤围,有两个历史上曾经一度繁华的小镇,这就是麻汕圩和双捷圩。在两阳未通公路的年代,位于漠阳江边,处于阳江城和阳春城之间的这两个小镇,因其便捷的水上交通优势,在民国年间和改革开放前商贾云集,繁盛一时。

日前,记者走访东、西堤围时,走进这两个小镇并不宽的旧街上领略圩市风情,只见那里的旧街两边还保留着一些青砖、青瓦的老式房子,历史的沧桑感随处可寻。靠街的老房子门前作铺面从事商业,铺面之后作起居房,“商住一身”成为两个小镇民居的一大特色。这些旧商铺到现在还保留着竹编、缝纫和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见证着这两座古老商埠的变迁,述说着百姓人家的市井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双捷和麻汕的经济目前还比较落后,但两地的饮食文化依托漠阳江水产,以毛蟹和鲜美河鱼为主,将浓郁的地方特色经营得比较出彩。
※page※


文笔洲水闸。

护堤故事

民兵营长开枪报警

1981年9月28日至10月8日,在漠阳江上、下游的阳春县、阳江县,连续降下暴雨,致使江水猛涨,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又因堤围内有蚁穴隐患,造成溃堤成灾。据统计,捷东、捷西堤共有18个决口,淹没农田64万余亩,冲毁房屋13100余间,20多万人被洪水围困,仅阳江县就损失粮食1.4亿斤。

今年69岁的黄德华是原双捷公社泥湾大队民兵营长。他说,那一年的洪水来势前所未有,县、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群众和民兵营的民兵全部上了东、西堤“严防死守”。作为民兵营长,黄德华带着一支步枪和10发子弹上西堤巡逻。也记不清是哪一天的下午2时,当他巡查到三根树村一段“U”型基围时,只见堤外的洪水离堤顶已不足一米了。突然,“U”型基围被洪水拦腰冲断,缺口足有200米宽。黄德华见状后退了几步,他临危不惧,立即举起枪向天连续打出了9枪,用鸣枪的方式向村民报警,三根树村段决堤了!

“砰、砰、砰”的枪声接连响起,泥湾大队的村民立即向附近的山头转移。由于跑得匆忙,村里的很多未来得及转移的三鸟和生猪、衣物都被洪水冲走。

洪水过后,三根树村缺口的地方被冲出了一个大水塘。后来修复基围时,有关方面将基围裁直重建,缺口的地方留做当地做鱼塘一直维持到今天。

两对父子看闸人

堤围建成后,黄思康等水利工程师还指导在西堤围修建了文笔洲、麻桥水闸和麻埠水闸。1961年又修建了东堤围的麻汕桥头水闸,并安排专人看守。这些水闸的作用是:下雨时将洪水排出漠阳江,漠阳江水涨时则关闸。

值得一提的是,麻汕桥头水闸的看守人为两对父子,他们是谢彦达、谢汝豪父子,刘齐业、刘昌欢父子。该水闸到目前都是用人力关闸放闸,费时费力。谢彦达从1961年开始干这项工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儿子谢汝豪顶上也当了看闸人。

1997年,刘齐业接过看闸的棒,经历了1998年大洪水和2008年“黑格比”。他说:“碰到时间紧,自然干扰大等困难,我得叫来儿子和村里的几个后生一起来放闸。”去年,刘齐业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刘昌欢继承父业当上了看闸人。两对父子接力看闸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麻汕桥头水闸履行防洪职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版文图/刘再扬

Tags:江岸筑 长城 责任编辑:阳光少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银行员工卖储户资料 导致3000万存.. [下一篇]为求卖相 喂鱼麻醉药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