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蔚起 美誉飞腾
——前进中的中共阳江市委党校
近年来,市委党校作为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党校特色,狠抓教学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围绕中心
做精做优干部培训
市委党校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各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重大部署和社会热点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涉及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乡镇班子成员培训、县直单位领导干部培训、妇女干部培训、党外干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务干部培训和专题培训等。
在培训工作中,市委党校注重做好与市委组织部的沟通协调,争取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确保组织调训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坚持把课程设计摆在首位,每期班次开办前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班次结束后组织学员回访,不断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从2004年开始实施“名师名课”和“异地培训”工程。如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清华大学的吴倬、丁兆林、李真顺、贺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新教授,中科院杨子慧教授,中山大学任剑涛、王家瑾、万毅教授,省委党校陈鸿宇教授等都先后在主体班授课。每期主体班都组织学员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异地培训。如到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广西百色市委党校等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教育,到浦东干部学院、深圳经理学院、山东泰安党校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等高校学习最新理论动态和发展趋势等等。这些异地培训的模式,让学员接受到更加感性的教育,在心灵深处感到震荡,得到共鸣。
2011年组织赴江西省干部学院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的镇委书记班学员,通过开展重走红军路现场体验式教学,接受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不少学员在听课过程中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纷纷表示回到工作中要深入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把基层工作做好。
抢抓机遇
加快推进校园建设
2006年全省部署创新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2008年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市委党校紧紧抓住了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系列的立项、设计、招标等工作,2009年3月,市委党校扩建改造工程破土动工兴建,总投资预算5400多万元。至2012年1月,扩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改建后校园占地面积55752平方米,总建筑占地面积739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2231平方米,包括党校大厦、报告厅、教学楼、行政楼、综合楼五幢大楼,教学功能充分满足干部培训需求。配套功能也非常完备,新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健身室、文化活动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室、篮球场等。
生活功能更加体现幸福追求,新校园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配备了学员宿舍115间,床位230个,停车位600个,设置了宴会厅、包间,可同时容纳约1200人就餐,规模宏大。此外,还改建了校门,亮化了校道,绿化、美化了校园,新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page※
加强管理 努力营造良好校风
近年来,市委党校坚持把校风建设作为促进党校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学员管理、教学管理、班务管理等工作制度。学员管理上,探索出台了《主体班学员管理规定》,对主体班学员的考勤、补课、请假、考试、异地培训、毕业论文、评优、培训情况通报、班会费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2008年开始,采取用“指模机”考勤管理办法,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学员到课率得到明显提升。
教师管理上,实施了学员评课制度,每一堂主体班课程结束后,组织全体学员当场评课,由学员客观公正给授课教师打分,提出意见建议。许多学员不但给教师打出了评分,还中肯地为教师写出评语,有的建议教师增加案例的分析,有的建议教师增加阳江的实际,有的建议教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等等。
2008年开始又设置了主体班教学质量奖,对优良率达到85%以上的课程给予奖励,达不到要求的不予继续在主体班开设,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积极性。2011年又对教师提出“写讲义、备讲稿”的新要求,并由分管校领导进行检查,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水平,教师评课优秀率大幅提高。
班务管理上,切实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和对班务活动的严格控制。2005年开始,实行督导员与班主任结合管理制度,由校领导任督导员,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2009年出台班主任“四率”(即:学员到课率、学员对班主任的评优率、校领导督导的评优率、班主任跟班率)考核办法,加强对主体班班主任的考核,确保班主任工作到位、优秀,学员满意。对班务活动的开展,严格控制数量、内容和形式,要求每期主体班都提前做出班务活动安排计划,由校领导审定,切实端正班风。
强化基础
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市委党校始终把科研当作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环节来看待。新世纪以来,为尽快改变科研滞后于教学的工作局面,校委会明确把科研工作提上党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步开展的原则。并针对科研工作相对薄弱、科研水平不高的现状,先后制定出台了《科研管理制度》和《社会调研制度》等,从科研任务、评奖奖励、登记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明确规定,激发了教职员工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全校教研人员在各级刊物发表理论文章29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7篇,在省级刊物发表43篇,在市级刊物发表221篇;编辑出版《漠江学刊》72期,刊登各类文章365篇;申报省级科研项目6项,参加各种科研活动36人次。2008年,主办了全市党校系统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理论研讨会。2010年,组织教研人员参加全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比,共获奖9人次,其中副校长李联德参与的省委党校课题《欠发达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民营产业对接问题》获调研报告类一等奖等等。
调整思路
积极开拓联合办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校函授学历教育发挥在职干部学历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历史使命已逐渐完成,党校函授教育(大专、本科学历教育)逐步萎缩。在此转型关键时期,市委党校结合当前社会对日益增长的干部学历需求的现实,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想方设法开拓高学历层次的联合办学工作。先后于2006年成功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办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班,招收学员26人;2008年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办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班,招收学员18人;从2010年开始着手,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两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班,目前2011级已招收学员40人,2012级刚完成入学考试。这些高学历层次的班次的开办,既满足了广大干部对学历知识的新需求,更为阳江优化干部队伍学历结构,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了新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阳江党校的社会影响力。
图2009年5月26日,全市党校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0年5月2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到党校检查指导校园建设。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黎泽林视察校园建设工程。
↑学术报告厅。
←体验红军生活,感悟井冈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