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
在阳江,桉树并不需要刻意地寻找,随意一处乡野,郁郁葱葱的桉树林蓦地便“闯”入人们眼帘。和周边的人谈论起桉树,也很容易听到某个人的“桉树致富路”——当然,有的还是“桉树致富梦”。
曾几何时,桉树被当成一种“摇钱树”,各地将其大力推广、广泛种植,阳江亦不例外。据市农林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桉树种植面积约为75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1%。这一庞大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广大种植户短短几年间的“趋之若鹜”。
然而,有“摇钱树”美誉相伴的同时,桉树也收获了譬如“抽水机”、“抽肥机”、“林下不长草、林上不飞鸟”等各种非议。几年来,伴随着各界的争论不休,以及市场的自动调节,桉树的种植热也逐渐冷淡下来。
2010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市农林部门就发文要求各地不再规划种植桉树,引导林农种植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乡土阔叶树种。今年3月初,在全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上,市领导再三强调,要严格限制桉树的种植。
桉树,以一种无辜的姿态,陷入了是与非、功与过的漩涡中。
桉树种植占林地面积11%
3月29日,汽车从市区出发,驶往横跨阳东北惯、合山两镇的宝山林场,但没到目的地之前,沿三北公路两旁栽种的桉树已提前让记者“预习”了。它们株株笔直颀长,只有顶端才长出些许枝桠,稀疏的叶子随风摇摆。市农林局营林与生态管理科科长欧海与我们同行,他不无玩笑却又十分形象地概括:“光棍一条”。
不止是三北公路,全市多条公路旁,都很容易见到桉树的身影。但由于路旁树属公路部门管理,所以林业部门一时难以统计。“实际看来,这一数据肯定不会小。”欧海说。
据农林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林地面积为680万亩,其中,桉树种植面积75万亩,约占11%。“从桉树生长对立地条件有特定要求和区域森林资源结构中树种组成应保持合理性两方面考虑,基本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具体到各县(市、区),阳春约23万亩、阳东约12万亩、阳西约20万亩、阳江林场13万亩,江城及其他地方约7万亩。
“光棍”的身影如一帧帧胶片,瞬间消逝,又瞬间浮现。远处的山头,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桉树林,却如固定的电影背景,缓缓地移换着角度。
驶入宝山林场,崎岖的山路,弯弯拐拐将我们引入更深的山林。下了车,才发现自己早已被漫山遍野的桉树给“包围”了。它们挺起修长、笔直的身躯,俯视着脚下的芒萁、桃金娘、鸭脚木、余甘子等矮小作物,微风拂来,顶部的稀疏叶子偶尔发出沙沙响声。阳江林场生产科工程师吴宪介绍,宝山林场隶属于阳江林场,约占地4万亩,主要种植桉树、松树,其中桉树大约8000亩。
指着山坡上排列整齐的桉树林,吴宪说,这批树是2007年种下的。经过四五年的成长,目前,株株已“窜”到13米左右高,胸径(离地1.3米处的直径)约12至14厘米。“树苗栽下的时候,不过二三十公分高,但第一年就能长到三四米。”吴宪说,桉树成长速度极快,尤其是第二、三、四年,长得飞快。一般情况下,到了第四至六年的时候,就可以砍伐利用了。
宝山林场的桉树,基本上是2004至2009年种下的。吴宪说,他们从2008年开始砍伐,目前,最早的那批桉树已长出了第二代。其他地方,各个林场的情况也并无二致。 ※page※
山坡上种满了桉树。
桉树种植户曾经的狂热
广大种植户正是看中了桉树的速生、丰产、回收期短,纷纷将其当成了“摇钱树”,期望通过桉树来完成自己的致富梦。
吴宪和欧海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每亩桉树产量大约6吨,桉树的市面价平均400元/吨,减掉采伐成本80元/吨、运输成本50元/吨、税费40元/吨,每亩桉树可获利1380元。
“桉树种植一次一般可收获三代。第二代效益最好,暂且算1800元,第三代稍差,约1500元。那么三代下来约为4700元。”欧海继续算,减掉600元的造林成本、500元的抚育成本,每亩纯获利约为3600元。
生长三代,大约15年。这15年中,可分三次回收、获利。而不少其他树种,只能生长一代,回收、获利更需要10至15年的漫长等待。相比之下,桉树的优势便轻而易举地凸显了出来:回收期短,经营效益较高。
阳西县儒洞镇人陈迪,早在2002年就通过湛江的一位朋友了解到桉树的“摇钱”效益。“那时,阳西还有很多荒地,我就逐年承包了一些,慢慢种下了很多桉树、松树。”他告诉记者。目前,陈迪所种的桉树、松树遍布阳西多个镇,其中,桉树种植面积高达三四千亩。
承包荒地种植桉树、松树而迅速致富,并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生产,2009年至2012年间,“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纷至沓来,让陈迪荣誉满身。
阳东县红丰镇村民张华业,于2005年也加入了桉树的种植大军。那一年,他在家乡附近承包了1000亩土地,先烧光山头、再挖坑、施肥,最后种下株株树苗……气宇轩昂地开始了自己的“桉树致富路”。
“那时,身边好多人种桉树,效益挺不错的,所以,自己也想试试。”张华业坦承,看到别人发家致富了,心里特别痒痒。经过5年的精心抚育,2011年初,他的1000亩桉树砍伐了。最终,落入腰包的有200万元。
“不是很理想,2008年的强台风造成了较大损失。主要指望第二代了。”张华业告诉记者,目前,第二代的桉树也已经长到了几米高,他最怕的就是台风再来闯祸。
欧海告诉记者,全市范围内,像张华业这样的桉树种植户还有很多很多。75万亩的种植面积,绝大部分但又零零散散归于他们。他们大多在2003年至2008间,以一种狂热的追逐热情,同时,又以一种比较保险的方式——承包并不太大面积的土地,来参与桉树的致富童话,赚了当然喜气洋洋,亏了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桉树真的如此令人生畏吗?
当桉树以侵略者的姿态,忽然间便占领了各处山坡、山脚、山腰、路边……争议也随之而来。争议的内容,主要围绕桉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展开、而蔓延、而无休无止。
尤其是2010年西南大旱时,就有矛头直指桉树,认为它是“罪魁祸首”。而关于桉树许多可怕的描述:霸王树,抽水机,抽肥机,“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也越来越频繁地冒了出来。
那么,桉树到底是“摇钱树”还是“毒树”呢?从林业院校毕业、又在林业系统工作了20多年的欧海说,其实,这场争论目前还没有结论。关键看角度,从经济角度来看,桉树确实是较好的树种,但从生态角度来看,桉树又不是那么理想的树种。
首先,桉树的叶子不易腐烂,用通俗的话来说,即“不养土”。欧海从地上捡起一片干枯的树叶,说这已经掉落一年。“风一吹就吹走了,对林下的土壤没有回报,而换作其他树种,树叶早就腐烂、入泥了。”他说。其次,桉树的枝桠少,森林密度不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不丰富,难以形成稳固、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最后,桉树的经营强度大,需多次松土、锄草、抚育,对地表有一定破坏,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尽管从生态角度对桉树进行了“否定”,但欧海就“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等说法,也作了客观解释。他说,科学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黄檀、香蕉、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还是很高的。
“由于桉树生长快,总的用水量和总的养分消耗量可能会比其他树种多一些,但并不构成危机。”欧海说。所谓的“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也并不是桉树的问题,更多是人为的问题。不少人种了桉树后,只顾最终的收益,而忽略了对土地的投入和回报。
“单一树种的大规模种植,可能会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但长此以往,森林的生态效益就会降低,也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或许,转变多年来对土地资源环境的掠夺式开发才是最为关键的。”欧海语重心长。 ※page※
成片的桉树林。
桉树种植逐渐回归理性
营林科的工作人员介绍,从2010年开始,我市基本上不再规划种植桉树了,桉树的种植面积保持在较平稳的层面。 其实,桉树“种植热”的逐渐冷却,早在2008年就呈现出了苗头——因为强台风“黑格比”。当年,不少桉树林几乎被“黑格比”扫荡一空,种植户损失惨重。在天灾面前,不论是陈迪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是张华业这样的种植散户,他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也看清了桉树的致命弱点。“就怕台风!”每年夏秋季,他们总是提心吊胆地度过。
桉树的低抗风险能力,直接导致许多种植户纷纷“转身”,寻找其他树种。陈迪明确告诉记者,种桉树风险太大,不如种松树,言下不无“重松轻桉” 之意。张华业也很犹豫,等自己的桉树长完三代后,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他说,到时再看市场走向吧。
如今,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推广下,一些回收期较长的珍贵树种,如沉香、黄花梨、桃花心木、红椎等,也开始逐渐取代桉树,成为广大种植户的“新宠”。市民不难发现,许多地方已种下连片连片的珍贵树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珍贵树种的种植面积达15万亩。
欧海说,作为主管部门,他们对林地的经营也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即分类经营。目前,全市共有680万亩林地,分商品林和生态林两大块,其中,生态林约203万亩,占整个林地面积的32%。“商品林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种植户可根据市场的调节,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自行选择树种;生态林则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一定要种植乡土阔叶树种,不许种桉树。”欧海说。
一方面,是失了种植户的宠;另一方面,是因政府引导而被“喝止”。桉树,不过数载春秋间,便似乎走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转折点上了。
短 评
种植桉树要注重生态平衡
桉树属于速生树种,有人斥之为“亡国树”、“霸王树”,有人称之为“绿色黄金”, 近十年来,桉树一直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面临着“叫停”与“大力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争议并没有随着桉树生态效能的科学证实而休止,而桉树巨大经济效益催生的人类短视、重利行为却得以潜藏在各种对桉树的“口诛笔伐”之后,使争议逐渐被误导向无辜的树种本身。
纵观这几年国内一些地区随着桉树林种植面积膨胀而引发的水土流失、生态多样性降低等乱象,无一例外都是逐利短视的因果循环。试看无序发展桉树林中的三宗罪:
第一宗:无视适地适种原则,毁林造林,土法“炼山”(焚烧林地)。部分地区不从当地水土条件出发选择适宜桉树树种,盲目侵占公益林特别是水源涵养林区等生态区域,改种短轮伐期桉树林,采用焚烧林地式的落后技术损毁地表,林地动物或被烧死、或者逃离,造成林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宗:过度种植,单一纯林式营造。科学种植标准是每亩110株,有些地区为求经济利益,密集种植达到每亩500株。稠密的桉树林遮蔽阳光,抢夺下层植被养分,造成林下“寸草不生”的恶果,间接导致昆虫、鸟类生物链条断裂。缺乏合理混种或轮作,桉树林被营造成单一树种的纯林,林地水土涵养能力大打折扣,生态多样性大幅降低。
第三宗:掠夺式开发。一些种植户为从桉叶中蒸炼桉油,不但取走林内枯落物,还修光桉树叶,造成本该通过落叶返还给土壤的养分大量流失。桉树轮伐后不投入资金追肥补充地力,使地力迅速衰退。
作为外来树种,桉树对原生物种的生态抑制性和对水、肥的依赖是我们不能绕开的生态特性。因此发展桉树林营造,更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营造,在促进生态平衡中有序发展。否则只会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绿色荒漠”,付出地区生态失衡的长远代价。
科学营造桉树,才能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而不是富了一代人,穷了一块地,坏了生态,苦了后代。 ※page※
链接
桉树是桃金娘科的一个属,原产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1770年发现并定名。中国现为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植桉大国。
专家说法——
●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陈少雄:桉树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0.5米—1米,在年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情况下,桉树根系不吸收地下水。即使遇到干旱,桉树根系最多只吸收地下4米以内的土壤水分,而且桉树的叶面积指数较小、潜在的蒸腾作用较低也限制了桉树的耗水量。所以,桉树不可能成为“抽水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民胜:在管理水平方面,我国桉树人工林多属“掠夺”式经营,从土地中拿走的多,而投入的少;短期行为多,长期措施少。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谢正生:某些桉树种植商技术力量不够、种植方法不科学,种植的桉树种源不符合种植地的要求,或者没有选择良好的适生地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桉树破坏环境的原因。
● 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谢耀坚:对桉树作客观评价,应该说是七分优点,三分缺点。只要我们尊重科学,适地适树,科学整地,合理施肥,密度适当,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来经营桉树,就可以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来自百度
■ 撰文/黄娟娟 杨晏彬 ■ 摄影/周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