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黄娟娟
这是一间农家书屋,却不仅仅是农家书屋,它还是孩子们免费的课外辅导教室,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曹屋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传统。16日下午,从高新大道转弯进入一条村道,不过2.3公里,我们便远离了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来到曹屋村农家书屋。
门口“文可启蒙开智慧,化通事理达精明”的春联,是村民曹球特意找亲戚而写;室内“竹报平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等书法作品,是村里名人曹孟坚亲笔题写;平日在这儿义务打扫、义务管理的,是曹春辉等四名退休教师……每当夜幕降临,书屋就散发出一缕缕光线,给村庄、给村民以明亮。
村民集资兴建
曹屋村是阳江高新区石庙村最大一条自然村,约900名村民,占整个石庙村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这900名村民中,一半左右的人都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出了钱——这从书屋内张贴的捐资榜便可得知,400多位村民,捐资额少则200元,多则数万元。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大家都一条心,很有凝聚力。”石庙村支部书记曹春盛说,曹屋村的农家书屋完全是靠村民出钱出力修建而成。去年11月份,书屋建成入伙时,大家就张罗摆了6桌酒席,村里一时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此外,不少村民还主动为书屋送对联、送书籍、送书法作品,阳西县的一位宗亲就花了近5000元,送来一幅特色蛋壳漆画。
走进该书屋,只见3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窗明几净,农业科技、医疗保健、国内外名著等书籍摆满了三个书架,供村民阅读的桌椅摆放在正中央。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了书画作品,笔墨渲染开来,书屋竟有了书斋的味道。
乡贤义务管理
平日,退休教师曹春辉就在这儿“充实”晚年生活,与他一起的,还有另外三名退休教师:曹春运、曹志成、林元汗。他们四个人,实行轮班制,义务打扫卫生、义务管理书屋、义务辅导学生。
“人生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总想为家乡做点贡献,把好的东西传给下一代。”曹春辉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七旬老人的真诚与朴实。
晚上7时许,村里的小学生陆陆续续过来,他们从书架上挑选出喜爱的书,然后坐下来认真阅读。3年级的曹超妹选了一本《对联写作指导》,看了一会儿,她脸上浮起疑惑的神情,于是悄声走过来问管理员曹春成:“曹老师,什么是上联,什么是下联。”
听老师用拼音的声调知识进行解释后,曹超妹点了点头。我们看到曹春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晚间“读书会”
夜色越来越浓,书屋前的灯光球场来了几名年轻人,他们奔跑、投篮,身手矫捷。闲下来的村民也走了过来,聚在一起看书、聊天。
65岁的林月琼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没什么文化,每晚只是过来随便看看。”40多岁的曹埠也过来了,曹春辉骄傲地向我们介绍:“他家里出了四名大学生,都是本科生,很厉害的。”曹埠则说“都是孩子们自觉”。他告诉我们,孩子的妈妈很爱读书,孩子们或多或少都受了她的影响。
和曹埠聊天的时候,书屋内已不知不觉地开起了“座谈会”,主持人是老书记曹春盛,参与的都是刚刚过来的村民。他们拿着农业技术的书本,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有什么疑惑,便问什么问题,对此,大家都踊跃交流,曹春盛也一一指导释疑。
此时的农家书屋,一旁是调皮的孩童,他们翻阅着卡通读物,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一旁是劳累了一天的农民,他们听着老书记的教导,心里仍然琢磨着地里的庄稼。好一副少长咸集、其乐融融的画面。
夜越深,书屋愈发显得明亮,它如一盏明灯,悬挂在曹屋村浓浓的夜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