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罗世创在地里观察优质玉米品种生长情况。 周辑 摄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阳春市高级农艺师罗世创二十年来如一日,推动当地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扎根田野谱写农业科技新篇章
■ 本报记者/陆玮 通讯员/钟小霞
春光明媚,稻苗青青。在阳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旁,皮肤黝黑的高级农艺师罗世创像往常一样走进试验田,一边细心地观察田地里十多个玉米、水稻品种的生长期变化,一边轻轻地除去幼苗间的杂草。温柔的眼神,娴熟的动作,犹如呵护初生的婴儿。
这是一片收获的田野,20多年来,他不间断地在此耕耘,每年推广优质水稻品种面积达10万亩,当地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这也是一个荣誉的奖台,他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今年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勤劳小伙成水稻高产“风向标”
罗世创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1987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他却被分配到家乡阳春从事教育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罗世创内心深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1990年他毅然辞掉工作,前往三甲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我学的是农学专业,能够发挥专业所长,才是我所期望的。”回想当时的抉择,罗世创淡淡一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积极与省农科院、华农大等种子单位联系合作,尝试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表证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的品种,并研究、探索栽培技术。
2005年,罗世创开始独立主持推广秋优998、秋优3008等品种,为了让优质杂交稻在全市推广,他一心扑在示范点的创建上,一待就是一整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得见的成果博得了农户的信任,他工作的农技站甚至出现抢购秋优3008的情况,因为数量有限,激动的群众把农技站的门窗都挤破了。
群众的信任,激励着罗世创大胆引进、试验和推广更多水稻新优品种。自2006起,他每年推广优质水稻品种面积达10万亩,水稻良种面积覆盖率达95%以上,水稻单产从最初的500斤/亩增加到1200多斤/亩,足足翻了一倍多。 ※page※
十年辛劳
良种良法推广乐此不疲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要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这是罗世创的执著追求,也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多年来,他走村串乡,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手把手传授新技术。农民有疑难向他请教,他随叫随到,从不计较。有人戏称他的手机是农民兄弟的服务热线。
但最初传播农业新技术的过程,却充满着曲折和艰辛。罗世创说,由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民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很多传统的观念扭转不过来,给他们的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还举了个例,在水稻软盘抛秧技术推广之初,农民们都不接受,即使政府买了软盘送到农民手中,他们也不用。
为了让农民接受水稻软盘抛秧技术,认识到这一技术带来的好处,罗世创说服一户农民到他的田里做试验,并亲自下到水田进行现场演示。当发现软盘抛秧技术确实方便可行后,这户农民在村里带头运用。没过多久,很多农民打电话给罗世创,请教使用方法,他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欣然前往。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水稻软盘抛秧技术、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旱育稀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新技术在阳春得到普遍推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稻田年均增收节支达1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示范种植
辐射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
4月24日上午,在阳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畦稻苗床边,罗世创正与同事观察秧苗长势。他告诉记者,这些就是“田蜜2号”、“田蜜5号”,品种的特性是穗型大、抗倒性强且口感好,从长势看,亩产可达1000斤。这些新推广的品种,也是他比较看好的高产水稻品种。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加上示范点的创建,也带动阳春市一大批农民富裕起来。八甲镇峰高村委会的杨世忠是罗世创培养的示范户,以前他的8亩地主要种植常规稻,亩产500多斤,在当时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八口人的口粮,家庭生活十分拮据。
在了解到他的生产生活情况后,罗世创为他重新制定种植计划,其中6亩地种植杂交稻,亩产当年就达1000多斤,另外两亩地用来种沙姜等经济作物。很快,杨世忠扔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致富路。如今,家里还购买了摩托、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他的其中一个小孩还上了大学。
身为普通的农技干部,罗世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农民的爱戴和尊敬。在阳春市农村,提起罗世创的名字,农民们评价得最多的是:任劳任怨、热情、勤劳,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一点都没有干部的架子。“能够将做好本职工作和带动群众致富融合起来,也是自己的一大收获。”罗世创说。
目前,罗世创还主持推广超级稻品种,成功后亩产可达1400斤。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看着水稻单产一年年增加,群众一年年富裕起来,他才真正觉得满足了,高兴了。目前,他正行走在理想的道路上,未来还将坚定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