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戴振秋:我是农民儿子 我为万千农民
2012-05-07   来源:玉林农批网  作者:梦幻宝宝   字体:【 】  浏览:69次   评论:0


从鹅鸭毛到羽绒的变化,折射出戴振秋的思路调整和企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戴振秋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爷爷曾用鹅毛做成了一件特别的羽绒服,爸爸曾用鹅绒做成了一床特别的羽绒被,长大后的自己,立誓要围绕鸭鹅、立足农业,打造出一个庞大的产业。近20年时间,在广东羽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一次次成长、蝶变中,戴振秋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近日,记者与他约在集团总部。没有过多的寒暄,戴振秋直奔主题,谈鸭、谈鹅、谈事业、谈农业……朴实的话语,尽显朴实的农民情怀。

1 困难是成长 壮大的契机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涉足羽绒行业,广东羽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从一家单纯生产羽绒及羽绒制品的企业,到如今覆盖饲料、养殖、屠宰等多个环节,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步步走来,戴振秋必有缜密的考虑,而后,也必有值得欣慰的收获。

记者:在阳江,羽威公司可谓家喻户晓,羽绒制品也众口皆碑。以前一直做羽绒及羽绒制品,为什么将触角延伸到食品?

戴振秋:食品公司2009年上马,先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大家知道2008年各行各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公司也不例外,订单量急剧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求得生机?我们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增加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体怎样增加呢?控制原材料成本是关键。

羽绒的来源是鸭毛和鹅毛,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开始建设屠宰厂——也许旁人看来有点发疯,但我们却尝到了甜头。受金融危机影响,砖、水泥、建材、人工等,都相对便宜了很多,我们以较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就建好屠宰厂,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

记者:杀鸭取绒,为了那一点绒杀鸭,值得吗?

戴振秋:我也深知其中的风险,但在当时别无选择。只有自己养鸭子,自己杀鸭子取绒,才能使服装厂走出一条生路。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每一次困难都是公司成长的一次契机。

想当初,我们也只做羽绒生意,后来有一段时间,羽绒的销售非常困难,为了消化掉库存的羽绒,我们不得已开始做羽绒制品,这样竟慢慢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因为金融危机,为控制原材料成本,我们又不得已将产业链延伸到养殖及屠宰。屠宰厂上马了,鸭肉销路不畅,怎么办?降低养殖成本!于是,我们又不得已建饲料厂、建孵化场。

记者:孵化场、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厂,似乎环环相扣,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

戴振秋:不敢停,也停不下来,停下来就是死路一条。一次一次,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次一次,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考虑,只为了求生,让公司继续走下去。因为公司不是我一个人的,背后还有一大帮员工、一大帮农民,他们的存在,逼着我不能停,必须一步一步向前走。

记者:从孵化、养殖到屠宰、加工,这一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对公司的发展起到怎样关键性的作用?

戴振秋:整个产业链的形成,是公司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公司从单一的羽绒服装生产走向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产业化经营,才能在千军万马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才能经得起狂风暴雨和各种危机的考验。
※page※

2 我们所做一切 服务于产业链

当大家都觉得戴振秋把“阳江鸭”这篇文章已做得淋漓尽致时,他却又冒出了一个新的点子,打造“阳江鹅”特色产业。目前,他的公司已与省农科院联手,共推“阳江鹅资源利用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阳江鹅”特色产业是沿着“鸭”的成功道路来走,还是另辟蹊径?对此,大家充满了好奇。

记者:为什么想到做这个项目?

戴振秋:广东有四大鹅种,阳江黄鬃鹅是其中最好的,它有皮薄、骨细、肉鲜、肉嫩等特点,是人们推崇的健康食品。在阳江,黄鬃鹅已有500年的养殖历史,但近些年,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短时利益,任意杂交鹅种,造成黄鬃鹅濒临灭绝。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目的就在于把黄鬃鹅繁育复壮,并通过公司完善的产业链,使黄鬃鹅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记者:正好选择了鸭与鹅,而不是其他品种,与阳江的实际情况有关吗?还是有其它考虑?

戴振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产业链而展开,对我们的产业链有用,我们才会去做。为什么不选择鸡、不选择鸽,因为它们在产业链的下游——羽绒制品,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而鸭鹅则可以提供高品质的羽绒原材料。我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这一理念,如果什么都想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许到头来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研究显示,鸭鹅是最健康的食品,目前全国鹅的需求还有3亿只的缺口,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阳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丘陵较多,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鸭鹅养殖环境。

记者:是不是意味着,您之前着力打造的产业链,可以既为鸭所用,又可以为鹅所用?

戴振秋:是的,我们现在打造的是集饲料生产、鹅鸭种苗孵化、鹅鸭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水洗羽绒及羽绒服与羽绒制品生产、进出口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记者:方便透露这一项目的进展吗?

戴振秋:今年1月6日,在省级农业新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竞争性评审会议中,阳江鹅项目以88.59分荣获第一名,得到了评审专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同。4月13日,根据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我们上报了阳江鹅项目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目前,我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的基础建设和配套建设工作,养殖场及黄鬃鹅原种全部落实了。

3 在助农增收致富 中实现自身价值

戴振秋的内心深处,藏着最真最诚的农民情结。从羽绒制品“扩展”开来后,戴振秋所做的事一直与农村有关、与农民有关。公司遵循“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就设了几个养殖基地在农村,也带动了成百上千的农民致富。

记者:您是在农村长大的吗?对农村、对农民有什么情怀?

戴振秋:是的,我是阳东雅韶人,祖辈都是在那里长大的。

在我们眼里,农民总是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但即便辛苦、劳累了一辈子,最后还是离不开一个“穷”字。为什么呢?生产方式最关键。农民也许想到过改变生产方式,但他们没有财力、没有能力;有财力、有能力的人,或许又不一定感受得到农民的辛苦与劳累。我想做的就是,通过公司的经营模式,力所能及地帮助一部分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力所能及地带动部分农民增收致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样,我的个人价值也实现了。

记者:我们注意到,农业集团下属的几个公司,阳东县惠农养殖公司、富农种苗孵化场、阳江市强农饲料公司,名字都与“农”有关。

戴振秋:只有农民真正得到优惠了,真正富了、强了,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更美好。

记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多种方式,为什么选择养鸭养鹅?

戴振秋:这与我内心深处的个人情结有关。我爷爷就是养鹅的,他年轻的时候曾利用大片大片的鹅毛做成了一件特别的披风,既可以防雨,又可以保暖。据说阳江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冻死了很多人,我爷爷却因为这件衣服得以安然渡过。这件羽绒服我至今仍珍藏着。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曾制作了一张特别的羽绒被,被子里的鹅绒是他用火柴盒一盒一盒收集而来的,这张羽绒被很保暖,但总是有一些绒“跑”出来。

我们家里,爷爷做出了羽绒服,父亲做出了羽绒被,而我,则要做出一个大产业。

记者:作为阳江本土的企业,羽威公司的成长也依托了阳江的本土资源。在企业经营方面、招才引智方面,您有没有对本土资源和本土人才的倾斜?

戴振秋:羽威农业集团的人才观是:任人为德,任人为贤,任人为能,唯才是举。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发挥团队最强的力量,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不管是本地人才还是外来人才,我们都一视同仁。

记者: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心得?

戴振秋: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羽威历来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年来,高薪聘请了有着数十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每年还会派出相关人员到科研院所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page※

4 以工业管理模式 来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广东羽威羽绒实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八个部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荣誉称号。此前,羽威公司已是荣誉满身。面对这些光环,戴振秋表示,将带领自己的团队,进一步开拓创新,为阳江的农业产业化、为阳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在很多人眼里,农业都是低效益的,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高效农业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戴振秋:发展农业是富国强民之本,是关乎国计民生之本。在某些人眼里,中国的农业已经被“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所支配,而我认为,要实现农业高效益的发展,就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通过产业化使上下游之间无缝衔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规模化的养殖和标准化的管理,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边际效益递增”,才能发展为高效农业。

也就是说,农业要实现高效益,不能靠农民去单打独斗,而应该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去带动,以规模化经营农业,以标准化管理农业,以产业化发展农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益农业。

记者:农业产业化是你们一直在写的文章,并且也写得相当成功。对阳江的农业产业化,可以做一下展望吗?

戴振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势在必行的。阳江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发展种养业的农业产业化前景一片光明。我们看到,中央财政今年将用于三农的投入为1.22万亿,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视可谓前所未有,阳江市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我相信,在一个国家重视、地方重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全面带动下,阳江的农业产业化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记者:有什么好的具体建议?

戴振秋:为什么说农业小打小闹不行?为什么说农业也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这涉及到管理上的问题。我们以工业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业,农业才能发展壮大。当然,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也要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主打特色品牌,这样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记者:今年,羽威公司又拿到了国字号荣誉。接下来,将如何利用好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

戴振秋:目前,我们公司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接下来将把这种产业链“复制粘贴”,在阳春或者其他地方进行异地扩产。产品加工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深加工,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我们还将着力打造“广东农业旅游示范基地”。该基地拟设在阳江高新区,集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品的展示、销售于一体,将为前来阳江旅游的游客打开一扇了解农业的窗口。

记者手记

爱一行干一行的 “鹅司令”

采访结束,戴振秋执意要请记者吃饭——这是他恪守的“待客之道”。

抛却了采访的任务,饭桌上,我们的谈话显然轻松愉悦了许多。然而,绕来绕去,大家又回到了有关“鸭、鹅”的主题上。

说到鹅的一些习性时,戴振秋非常自然地模仿起鹅叫声“呃、呃……”,让桌上的人全都忍俊不禁,一位熟人甚至开玩笑地称呼他为“鹅司令”。对此,戴振秋也只是微微一笑,照单全收。

听他助理说,为了找到正宗的黄鬃鹅,戴振秋几乎跑遍了阳江大大小小的鹅场,也拜访了各地的一些农户。与鹅的频繁接触中,他已不知不觉地熟悉了那“呃、呃……”声——对此,戴振秋自己或许还后知后觉。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戴振秋是遵循着内心“爱一行干一行”的情怀而来,同时又遵循着内心 “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而做。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企业能成功地实现一级一级跳,成长为集孵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背后,离不开这位领头人的潜心与专心。

■ 策划/薛桂荣 杨国华

■ 撰文/黄娟娟

■ 摄影/周 辑

图:从鹅鸭毛到羽绒的变化,折射出戴振秋的思路调整和企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Tags:戴振秋 农民儿 万千 农民 责任编辑:梦幻宝宝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少女被父母12000元“租”给杂技团 [下一篇]一季度五大行日赚23亿 手续费佣金..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