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澳赚钱大澳花,东平赚钱无回家。去到闸坡由自可,千奇无好去沙扒”。这首漠阳儿女耳熟能详的打油诗,道出了大澳当年的繁华。
历史上的大澳声名显赫,曾入列广东大港之一,史称“六澳之首”,是中国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昔日港口商贸繁盛,与广州的“十三行”相并列,又称“十三行尾”。岁月沧桑,这个曾经的渔村、渔港、商埠繁华褪去,更多时候存在于祖祖辈辈的记忆与口耳相传中。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市委市政府、阳东县委县政府重视与支持下,人烟渐稀少的大澳开启了一轮开发。一番“淡妆浓抹”后,大澳再成新“阳江十景”之一,它也成为目前省内唯一依旧保持着原始渔家小屋风貌的渔村,“大澳灵寿祠”、“明清一条街”、 “古商会旧址”、“古炮楼”等人文景观也逐渐为省内外游客所熟知。
20多年过去了,乘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闭幕的东风,静静矗立在南海边的大澳也迎来发展的又一春。在我市高举旅游强市的旗帜下,阳东强力推动东平建设旅游强镇的大背景下,围绕大澳而展开的“古渔村、古渔港、古商埠”主题旅游开发蓄势待发……
古渔港
“海上丝绸之路”必经港口
历史记载,大澳渔村秦时属于南海郡,汉时属合浦郡,史称“六澳之首”,是当年全国十大港口之一。大澳古港水位深、港池较大,属静水区。水上交通便利,当年许多来往香港、澳门、广州、江门、珠海、斗门的商船、捕鱼船,大多会抛锚停泊在大澳塘一带。自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始发港广州至出口港徐闻,大澳是个必经的避风港和补给港。宋代沉船“南海Ι号”就发现于大澳港附近海域。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时,也曾从此经过。
大澳作为渔港的繁华在鸦片战争爆发发生变化。清王朝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撬开国门,中国沿海的上海、宁波、厦门、福州等港口被迫逐渐对外开放,广州港一口通商的优势不复存在,大澳逐渐走向衰落。此后,曾经为大澳村带来财富与机遇的海洋又展露出其危险的一面,村落数次遭到台风和巨浪侵袭,繁华的街市渐渐沦为废墟。 ※page※

古渔村
渔家屋保留明清风貌
大澳渔家文化村是广东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渔村,至今仍然保持原有的渔村风貌,遗迹众多,古色古香;这里有全国首个渔家文化专题展览馆——大澳渔家民族风情馆,馆内展有5000多件珍贵的渔家物品,为渔家民俗文化之珍品。2000年前后,“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在阳东县东平镇安营扎寨,近在咫尺的大澳村也由此被外界发现。时至今日,走在大澳村主街上,依然可以充分感受到这处古村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
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渔村古貌的大澳主街宽约4米,长达380米,街上完好地保存着80多户古渔家小屋,一间间白砖黑瓦的居民屋鳞次栉比,伫立在街道两旁。渔家小屋修得窄而长,有如狭长的船面,一面矮墙分开的前后两个空间恰似船上的前舱后舱。这是当地民居共有的特点,大概与渔民们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前渔民们吃住都在船上,对他们来说,窄窄的5尺船面,既是工场又是睡床。
在大澳渔村,还存留着不少当年渔民上岸前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物品,其中就包括“疍家棚”,这是一种已经消逝的渔家民俗。对渔民来说,渔船就是他们的家,但碰上台风海潮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后来渔民稍微积下一点钱,便在岸边用木板搭起木棚居住,让不出海的老人、小孩留在木棚。当时渔民没有上岸的权利,所以这种木棚只能搭在海边,为怕涨潮淹没,木棚特别用木头支得高高的,要用梯子上下,这种木棚就叫“疍家棚”。新中国成立后,渔民不再受歧视,逐渐开始在陆地上搭建房子,这种木棚便慢慢消失。 ※page※
古商埠
齐名广州“十三行”
明清时期,随着广东出口贸易的兴旺发达,大澳港口商船出入频繁,车水马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之后,广州成为清廷唯一允许的对外通商口岸,大澳作为商船进出广州的补给港,其繁盛也走向了顶峰。当时,大澳村的中心街道两旁开设着众多行业的商铺:油杂、米铺、木材、中西药、卖盐,仅渔栏就有福庆隆、福兴昌、司徒协昌、同昌、昌栈、怡记栈、池久栈、新珍利、德和、怡华、怡龙、简望等20多家。大澳也一度与广州“十三行”齐名,被中外客商称为“十三行尾”。
在大澳渔村一排灰白色调的渔民民居中间,一座鹅黄屋顶的二层小洋楼显得与众不同,它是当年大澳商会的所在地,成立于1923年。商会后面还有一栋高三层的银库,银库正门上嵌有商会创建人司徒少松民国24年所题的“晏清”两字牌匾。整个商会楼不但造形美观,且楼墙坚厚,四周遍设枪眼,一旦海盗进村,群众可进内躲避,贵重物品可放进后楼银库中,商会楼可作碉堡使用。商会是大澳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大澳的象征,也是大澳兴衰的见证者。 ※page※

大澳发展策略与定位
随着粤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进程加快,作为我市东部的重要门户景点,有资源有区位优势的大澳旅游开发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期。据东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策划,是在对大澳的旅游资源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立足于大澳10万平方米景区内的优势资源及核心资源,以打造泛珠三角区域知名旅游景点为目标,为大澳渔家文化村未来旅游发展所做的基本构想。东平将切实体现渔家文化体验式旅游“自然与文化结合”的核心价值,提倡返朴归真、接近自然的生活态度,注重原生态与现代时尚的和谐共生。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总的旅游发展战略前提下,将大澳融入阳东县整体旅游资源,按照“共享资源、共塑品牌、共育市场、共造游线、共同发展”,为阳东县东平旅游强镇建设增添光彩。
按照根据东平镇制定的最新规划,大澳将依托东平旅游强镇发展的契机,立足大澳区域的“古渔村、古渔港、古商埠”等本底资源,彰显浓郁的文化底蕴,重点发展体验式渔家生活,突出乡村休闲特色,建设全国知名的海鲜美食城,推进大澳渔家文化村旅游品牌的强势崛起,争取打造成为粤西旅游的“新龙头”、泛珠三角区域的知名旅游景点。
具体而言,大澳将实现“打渔体验、渔家生活、朝拜先贤”三驾马车的发展模式,确立形象与品牌的互相驱动、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并重发展。“出海打渔”体验将成为大澳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张旅游名片,“渔家生活”是大澳旅游休闲项目投资的重点和热点部分。
根据规划,大澳村将以“古渔村、古渔港、古商埠”为主题,以构建精品旅游区、打造体验式旅游产品为核心思路,通过对大澳国家AAA级景区自然人文资源、配套功能、产业等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大澳星级酒店区、古商埠体验区以及观光娱乐区。其中三星级酒店区位于大澳渔家文化村入口牌坊右边区域及大澳野生动物园与大澳山脚处。四星级酒店区位于大澳渔家文化村的西部尽端,计划占地1.5万平方米,将建设为生态体验型的半山临海高尚度假精品酒店。这里是大澳最佳观景区位,濒海而立,可晨观日出,暮赏渔歌,主要用于满足高端城市客源群体消费需求。
古商埠体验区位于沿牌坊向西南至古渔港的区域内,主要提供休闲、度假、饮食体验、渔村游等旅游服务。古商埠体验区将以大澳现有建筑为基础,并通过改造扩大房屋面积,届时,游客不但可以在区内游玩,还可以租住其中,体验渔家生活。观光娱乐区位于原大澳野生动物园至大澳山半山腰处,定位为先贤朝拜和儿童户外拓展活动的场地。区域内将修复大澳观音庙,并在原野生动物园范围内设置户外活动设备。
目前大澳观音庙修复工程已在今年2月开工,大澳村内的旅游渔家商铺明年将建成营业。大澳旅游规划中的其他项目也都在抓紧推进。今后,东平镇将以大澳村旅游开发为契机,依托阳江,辐射粤西城镇密集区及珠三角周边地市,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建设集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生态农业等于一体的“渔家风情、浪漫小镇”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