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离退休农业科技协会
在阳江山区、沿海,活跃着一支深受农民欢迎的离退休农业科技队伍——市离退休农业科技工作者协会。10多年来,协会200多名老同志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责,为科技兴农,奉献余热。他们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农民朋友称赞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万家”。
热心农技科普培训 带出一批种养能手
2001年,市离退休农业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一个由农、林、牧、渔业和水利等部门离退休科技人员组成的社团组织。在此基础上,后又组建市关工委农业科技服务团,设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产、水果、蔬菜、水利等七个分团(分协会)。协会现在共27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75人,7人曾担任出国援外专家,10人是全国劳模,4人获国务院津贴。
老专家们经常到农村、地头讲授农科知识和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几年来,共培训3万多人次,技术咨询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多份,培训出了一批懂农业现代生产技能、善于掌握市场营销规律的产业化带头人。我市远近闻名的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邓家凤、林锋、覃振、杨俊明等家庭所建立的产业,都是经过市离退休农业科技协会多次培训并得到他们技术指导发展起来的。协会探索创新实施的“四个阶段”的连环培训方法,即“集中授课、分片辅导、逐户回访、长期服务”方法,将我市关工委山区创业青年培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2011年11月,省关工委在韶关市召开山区创业青年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市关工委作经验介绍,受到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
积极投身生产一线 引导农民奔康致富
阳江农业资源丰富,农业资源开发大有可为。市离退休农业科技协会的老农技工作者中,有20多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发或承包荒山造林种果、滩涂养鱼、虾、蟹、蚝,带动农民奔康致富。
协会副会长曾吉祥,几年来深入大八山区,为上洒水电站设计施工,投产后,又为珠环电站扩建施工,贡献余热。林业高级工程师陈文励投资30多万元种杂交松2000多亩,目前生势良好。水产工程师李宏超投资养蚝100多亩,获得好收成。水产工程师施应裘发挥技术专长,到北津人工培育尖山蟹种苗养殖成功,亩产达230公斤。还有一些科技人员向科技部门申请立项,养殖东风螺、贻贝类等。
协会组织10多位老专家先后编写《无公害食品——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双肩玉荷包荔枝栽培技术》和《黄鬃鹅饲养技术》,这三本书已出版。协会还与现职部门主编出版《无公害蔬菜农药安全使用手册》,印发8000本。《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正在筹集出版。
开展科技试验示范 服务农业增产增收
配合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市农科协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科技试验示范,为农业增产增收服务。
用双脚丈量漠阳大地,以汗水染绿广阔田园。几年来,市离退休农业科技协会的老专家们,先后推广试验多批项目:水稻育种,水稻免耕抛秧及“爱苗”(农药)施用;荔枝、龙眼保花保果、白沙桔培育,黄鬃鹅饲养,高位池养虾,人工鱼礁、青蟹养殖技术,无公害使用农药试验,引进大豆品种试验等。协会副会长、农艺师梁卓荣老人,几年来配合职能部门,组织一批农科技术人员,推广免耕抛秧先进技术,共推广15万多亩,获得增产,受到农民欢迎。2004~2011年,协会推广喷施“爱苗”(农药)110万亩,经阳春、阳东、阳西、江城等10多个点验收,增产幅度达10%以上。协会顾问、农艺师莫介洲,数年坚持水稻育种工作,在2003年培育出丰软占13号,获2003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水产分会与现职技术人员,搞人工鱼礁试验,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国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