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春1696万捐赠资金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2012-06-26   来源:眉山农批网  作者:水路飞   字体:【 】  浏览:56次   评论:0

去年,阳春市紧紧围绕“人人奉献爱心•共建幸福家园”活动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扶贫济困活动,募集扶贫济困资金共1696多万元,重点用于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建设敬老院、卫生院、学校以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扶贫济困事业,大批扶贫和公益慈善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阳春市募集扶贫济困资金逾1696万

2011年,按照省的统一部署,阳春市大力开展第二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该市各部门、各镇(街道)积极响应,结合实际,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捐赠和缴纳特殊党费、团费、工会费等系列扶贫济困募捐活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踊跃捐款。去年,阳春市募集扶贫济困资金共1696多万元,特别是活动中涌现出阳春市三洋水泥有限公司、阳春市中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阳春市友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阳春分公司等一大批捐赠先进典型。他们为阳春市扶贫济困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该市广大干部职工、企业家、热心人士扶贫济困的浓厚热情。

为确保管好和用好1696多万元的捐款,真正发挥扶贫捐赠资金的效益,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放心,阳春市出台了《2011年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全市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该《办法》规定,资金重点用于帮扶农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人员加快脱贫,发展贫困农村公益事业,并注重资金使用效果。单位、企业和个人定向捐赠的资金,按定向意愿使用。非定向捐赠的资金,主要用于各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资助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资助敬老院、卫生院改造建设,资助特殊困难贫困户子女上学、特困妇女儿童救助、困难群众患病治疗等。《办法》强调,发现挪用、克扣、截留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行为,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大批扶贫和公益慈善项目成效显著

为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捐赠资金,根据《阳春市2011年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该市“双到办”和有关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科学、操作性强的工作实施方案,各部门和各镇(街道)也制定各自扶贫济困的详细实施方案并报市“双到办”备案,由该办审批后组织实施。各地、各帮扶单位快速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发展项目和建设敬老院、卫生院、学校以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扶贫济困事业,大批扶贫和公益慈善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6月14日,阳春市利用2011年扶贫济困资金改造贫困户泥砖房1280户;改造建设学校3所、敬老院5所、卫生院3所、扶贫产业示范园2个,资助贫困学生上学580人、医疗救助困难群众166人、救助困难职工640人、解决贫困户饮水问题1620多户;扶持修建道路32公里、农田水利设施0.6万米;建设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18个、文化卫生设施25宗;帮扶贫困村发展农业生产项目18个、工业生产项目2个、商贸旅游项目2个;帮扶发展种植业受益贫困户1726户、发展养殖业受益贫困户1709户等。尤其是三甲敬老院、圭岗敬老院、陂面卫生院等一批公益慈善项目,在扶贫捐赠资金的资助下,不仅加快了建设步伐,还提升了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探索出扶贫工作社会化新路子

在阳春市201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动员大会上,该市市委有关负责人在讲话中表示,2011年全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募集善款保持高水平。二是捐款投放快速,发挥了最大社会效益。通过捐款的快速投入和带动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推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最大社会效益。三是资金监管到位,做到善款善用。市有关部门科学制订捐赠资金返拨方案,迅速将捐款投放到贫困地区,做到及时、安全、高效。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按照“三强化、五公开”的要求,加强捐款信息公开,及时公布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市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市审计部门及时进行专项审计,并向社会公布,提高了捐款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四是探索出扶贫济困新模式,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并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点面结合,打造了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促发展、共同富裕、共享成果的扶贫济困爱心平台,拓宽了扶贫济困的社会参与面,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扶贫工作社会化新路子。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搞帮扶,既使被帮扶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点燃生活的希望,又使帮扶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全市营造了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和谐阳春建设。

■ 阳春市领导点评

市委常委谢兴标——

2011年,全市各镇(街道)各部门紧紧围绕“人人奉献爱心•共建幸福家园”活动主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扶贫济困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募集善款保持高水平;捐款投放快速,发挥了最大社会效益;资金监管到位,做到善款善用;探索出扶贫济困新模式,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 记者手记

强化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通俗一点说,就是一要钱到,二要人到。记者在井坑村采访时发现,扶贫开发“双到”成效是否显著,除了这两大关键因素外,强化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也至关重要。

“要群众干的,村干部自己要先干;要群众不干的,村干部首先自己不干。”冼业龙一语道出了自己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理念,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努力示范、带动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首先,班子自身过硬,具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5名村干部个个都是致富能手,有的种菜,有的种绿化树,有的做厨师,有的开维修厂,家庭收入都比较好。其次,班子作风正派、甘于奉献,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心强。冼业龙说,每个工作日,一般早上9时至下午5时,村干部都坚持在村委会上班,随时为群众办事服务。贫困户周朝章掏出了一句真心话:“冼书记带领村干部天天上班,为了群众积极工作。”三是班子真正为群众谋利益,让他们增收致富得实惠。

■ 现场走访

绿化树引领井坑村民脱贫致富

在省道369线阳春市春湾镇井坑村路段,公路一边的田地里生长着大片茂盛的绿化树,仁面、秋枫、白银、九里香、红花影,大多长到了三四米高,红花绿叶,密密麻麻,煞是好看。这是井坑村600亩扶贫“双到”绿化树生产基地,其中仁面树180亩、秋枫树190亩、白银树130亩;参与农户285户,其中帮扶的贫困户47户。驻井坑村“双到”工作组一名干部介绍,该基地的建设资金部分来源于去年阳春市“6•30”的扶贫济困善款。

井坑村湖尾自然村村民周朝章指着面前的基地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种植了4亩多、约3500棵绿化树。今年62岁的周朝章曾是村里的贫困户,8年前他开始零散地种了一些绿化树,面积只有1亩多,但当时价格低,赚不到什么钱。这两年,在阳春市委办、阳春市农信联社的帮扶下,周朝章将绿化树种植面积扩大了3亩多。“前年和去年,绿化树很好卖,我一共赚了10来万元,一下子就脱贫了。”周朝章高兴地说。他从电视节目中得知新加坡城市实现了七成绿化、三成建筑,而中国城市的绿化率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此他非常看到种植绿化树的市场前景。说起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周朝章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如果没有单位的帮扶,我种绿化树就达不到今天这个规模。政策不只是让我一个人受益,也让整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井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冼业龙说,乘着扶贫开发“双到”的春风,全村致力打造绿化树生产基地争做“花园子”,去年和今年帮扶单位筹资共购买了约5万株绿化树苗,全部免费发放给群众。目前,全村种植绿化树面积800多亩,其中扶持贫困户种植300多亩。“种绿化树投入少、回报大,群众赚到了钱,村里的生态环境也好了。”冼业龙说,绿化树种下去后,一般三四年就可以上市,根据目前的行情,一亩绿化树的年均效益达7000至1万元,算下来种1年的绿化树等于种7年的水稻。“去年底开始,村里大种绿化树的效益明显体现出来了,有的农户卖树收钱时手都发抖了。”绿化树已经发展成为井坑村一大主导产业,真正成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据介绍,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两年前不足2500元增长到现在的7000元左右,全部实现了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两年前每年1万元左右增加到了2011 年的9万余元。

昔日“烂”合岗今朝变“新”村

29条自然村基本实现“寨寨通”,140户泥砖(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有劳动能力的13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11.4万余元……6月21日,记者随阳春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来到春城街道合岗村,看到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在扶贫开发“双到”春风的沐浴下,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

21日上午11时多,记者一行驱车从春城市区前往合岗村,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进村,不时见到摩托车、小汽车来往,畅通无阻,行了近3公里,便到了合岗村委会,但见村内水泥路纵横交错,连接四面八方。驻该村的“双到”工作组干部说,合岗村虽然离春城城区仅6公里,但在扶贫开发前村道硬底化只通到村委会,各自然村道路窄且崎岖不平,普通农用车很难通过,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和农副产品销售运输,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于是,阳春市府办、市法制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处三个帮扶单位设法筹集资金,在2010至2011年建成通自然村硬底化道路约8.7公里,基本实现“寨寨通”。

在合岗村委会与合岗小学之间,是一片宽敞平坦的水泥地,一角增设了一些文体健身设施,几名村民正在玩耍。驻村干部说,帮扶单位利用去年“6•30” 部分扶贫善款给村里盖起了一间公厕,铺设了这块文体活动场地。合岗小学大门口一间杂货店的女店主指着屋前的水泥地说,以前这里全是泥地,下雨天路好烂,很不好走。“过去我们这里叫‘烂合岗’,路烂屋也烂。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大家出入方便了,还盖了许多新房子,变得干净、漂亮多了。”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合岗鸡一村村民蒋经力家中,了解泥砖(危)房改造情况。蒋经力原是贫困户,一家五口住在一座瓦房里,屋子仅一层高,单层砖结构,一边住人一边养猪。在帮扶单位帮助下,蒋经力从省财政下拨的贫困户泥砖房改造专项资金及阳江、阳春市配套资金中得到1.5万元,并向亲朋好友借钱,于去年10月开始盖房子,今年春节前全家乔迁新居。同时,蒋经力利用帮扶单位给予的发展生产资金6000多元,扩大了养猪、养鱼、养鸡的规模,单卖鱼苗一年就能赚1万多元,在去年就脱贫了。

图:井坑村600亩扶贫“双到”绿化树生产基地。

图:合岗29条自然村基本实现“寨寨通”。

图:在帮扶单位帮助下,蒋经力扩大了养鸡的规模。

Tags:阳春 1696万 金发挥 责任编辑:水路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西北江洪峰今在珠三角相遇 [下一篇]产业帮扶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