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西 869万善款解民忧促和谐
2012-06-28   来源:石家庄农批网  作者:瞎子   字体:【 】  浏览:120次   评论:0

去年,阳西县围绕“人人奉献爱心,共建幸福家园”的主题,积极开展第二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各镇各部门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踊跃捐赠,捐款金额达869万元。记者走访了解到,善款中有500多万来自定向捐款,主要用于交通、民生、教育、医疗等事业,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基层教育和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了解民忧,促和谐作用。

多种方式筹集善款

据阳西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展“扶贫济困”活动以来,该县各镇各单位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捐赠、人人奉献爱心“一元捐”、社区扶贫募捐和缴纳特殊党费、团费、工会费等系列扶贫济困募捐活动,该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筹得善款8694841元,其中县直各单位捐款390多万元,各镇共捐款470多万元,涌现出了广州高金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阳西县海滨电力有限公司等一批捐赠先进典型企业,以及织镇林进栈、上洋苏维友和塘口镇王世正、黄瑞章等一批捐赠先进典型个人。

捐款快速发挥效益

按照捐赠资金专款专用和捐赠单位的要求,民政部门快速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发展项目和建设敬老院、卫生院、学校以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扶贫济困事业。

其中,单位、企业、个人定向资金5080700元,主要用于村道路硬底化,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单位扶贫返还资金1275390元,主要用于“双到”;县政府统筹安排资金1856700元,包含资助贫困户进行泥砖危房改造,资助敬老院改造建设,资助社会遗弃人员、三无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及社会福利机构;资助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子女上学,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帮助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482051元。

据统计,阳西县2011年利用扶贫济困资金改造贫困户泥砖房33户、敬老院2所、资助贫困学生上学286人、医疗救助困难群众635人、资助建设学校3间、解决506户贫困户饮水问题、农田水利设施45宗、建设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34个、工业生产项目13个、帮扶发展种植业受益贫困户850户、发展养殖业受益贫困户560户。

“通过捐款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加快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推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最大社会效益。”阳西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善款专用扶贫济困

869万元善款如何分配,如何使用?据介绍,该县围绕解决贫困村、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等实际困难,资金用于兴教助学、医疗卫生、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和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等,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记者翻看2011年扶贫济困捐赠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看到,869万元专款中,用于道路硬底化建设313.5万元,资助学校建设57万元,泥砖房改造50万元,困难群众医疗救助30万元,敬老院改造建设20万元,贫困户子女上学10万元,用于贫困村发展集体项目发展生产及其它498万元。同时对于捐赠资金的投放使用效果,比如资助户数、人数、建设公里数都一一记录在册。

阳西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管好和用好捐款,真正发挥扶贫捐赠资金的效益,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放心,该县出台了《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全县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定向捐赠的资金,将其捐赠款项安排到其指定的项目或希望帮扶的贫困地区,接受捐赠者的监督和检查。所接受的捐款,主要用于贫困镇村建设敬老院、学校等,发展公益事业及救助困难群众。对定向捐赠的项目,县民政局和项目建设单位定期向捐赠人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捐赠人有权对项目情况进行监督。县民政局每季度末向社会公开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捐赠款的安全。审计部门负责对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发现挪用、克扣、截留扶贫济困捐赠资金的行为,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鱼渔兼授多点开花

在帮扶过程中,阳西创新扶贫方式,注重“鱼渔兼授”,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把农民的自主致富能力培养起来。一是实施产业帮扶。全县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挂钩联系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种养基地86个,种植经济作物7850多亩,养殖家禽30250只、牲畜4500头,水产养殖近210亩,建设产业示范村3条。如溪头镇那湖村委会成立了那湖惠民五彩薯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湖田牌”商标,发动村民种植五彩薯,形成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收入明显增加。二是实施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帮扶。全县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85次,举办各类农业、非农技术培训班187期,培训人数12820人次。全县共组织招聘会16场,发动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等15间企业下乡招聘,共转移贫困户劳动力2685人。三是实施教育帮扶。全县累计投入助(奖)学金102万元,资助980多名贫困户子女读书,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如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帮扶的南洞村投入10万元成立奖教奖学基金,对贫困户子女42人进行资助性奖励,目前已发放奖金8万元。

■ 县领导点评

阳西县委书记许培业——

善款善用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去年来,阳西县围绕“人人奉献爱心,共建幸福家园”的主题,积极开展第二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捐赠、人人奉献爱心“一元捐”、社区扶贫募捐和缴纳特殊党费、团费、工会费等系列扶贫济困募捐活动,捐款金额达860多万元。为了确保把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县充分尊重捐赠者意愿,捐赠资金全部用于贫困户泥砖危房改造、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发展项目和扶教助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扶贫济困事业,上马建设了大批扶贫和公益慈善项目,并切实加强对善款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使善款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 现场走访

造血输血促住有所居学有所成

自实施扶贫“双到”工作和开展“扶贫济困日”以来,儒洞镇南洞村扶贫单位和工作组坚持“造血先行、注重长效”的原则,牢牢把握产业扶贫的主线,紧紧围绕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这一目标,使得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社会风气日趋文明和谐,扶贫工作初见成效。2011年南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6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313元,有劳动力贫困户脱贫率100%。

沿着一条宽敞干净的村道,在绿油油的甘蔗掩映下,记者来到了南洞村。距离村委会的不远处,一栋栋水泥房正拔地而起,工人们忙着施工。村委会的干部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就是南洞村幸福安居工程所在地,工程总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22平方米,目前已开工两个多月。从附近经过的贫困户老李笑呵呵地说,以前自己住着低矮破旧的泥砖房,如今再过一个多月,他们就有希望住进新房,多亏“双到”春风和“扶贫济困”专款的帮助。

这个新村共建30套、每套面积108平方米、具有阳江乡村特色的住房,重点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1栋卫生所、1栋文化楼,内设南洞新村历史展馆、奖助学金管委会、农家书屋、广播站等。“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南洞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帮扶单位一位负责人说。

除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帮扶单位还大力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建成了“养猪场——果园——沼气池”项目、走地鸡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驻村工作组抓住生猪肉价上涨的市场机遇,投入38万元,建设“养猪场—果园—沼气池”立体循环模式的生态养猪场,年出栏肉猪达460头。并动员、帮扶18户贫困户养猪630头,带动其他村民养猪3000头。该模式的推进,保障了村集体经济的增值创收,为村集体创收16万元,养猪贫困户每户增收1万元。

知识就是力量。在输血、造血的同时,帮扶单位还注重奖优奖学,他们投入10万元设立珠江啤酒“扶贫助困、励志成才”奖(助)学金,着力帮助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帮扶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一是设立高考奖、中考奖、小学奖等奖项。目前已发放奖学金、助学金8万元,共有61人获得奖学金,鼓励青少年努力读书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设立优秀园丁奖、先进集体奖,鼓励教师扎根帮扶小学默默耕耘,一如既往做好教育工作。三是设立初中助学金、小学助学金,目前已有72人获得助学金,使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辍学,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因贫困而辍学。四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升级改造校园环境。帮助村小学更换36个门窗、90套课桌椅、10套办公桌椅和讲台,新建图书室1间,帮助接入互联网,添置教学设备等。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行,2011年南洞村高考成绩喜人,5人考上本科。

善款建戏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在896万善款中,大部分为定向捐款,其中部分主要用来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需求的,新墟人民戏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记者日前走访新墟镇发现,原先破败的天后宫修缮一新,供百姓扎制竹制舞台的200多平米大小的地方被800多平米两层结构的水泥建筑取代。逢年过节,当地群众又多了一个娱乐的好去处。

据新墟镇的一位镇干部介绍,当地群众爱好唱戏、听戏,更有这样一个习俗:每逢大年初一过后,镇上的热心票友就会呼朋唤友聚集起来用竹子扎台,准备大年初五的唱大戏。到那一天,请来的戏班吹拉弹唱,或者票友们登台表演,台上演得兴起,台下看得开心,一时老少群集,好不热闹。

但在冬春交际的阳江,这个季节正是多雨的季节,很多时候露天搭台唱戏因为天公不作美,唱戏只能延期,坏了众人的兴致。而更为重要的是,每年扎制竹台费时费力,搭建的台子也不见得安全,镇上的群众一直期盼着能够有一个建设一个固定的表演和观看场所。由于新墟镇的经济条件有限,这一呼声并未付诸实现。

新墟镇的群众的心愿在2011年阳西县“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得以达成。阳西怡和投资有限公司捐赠39万元用于支持阳西县新圩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公园)建设资金,随后镇政府也投入资金,今年2月5日“新圩人民戏院”落成并投入使用,当地群众从此告别了日晒雨淋看大戏的历史。

戏剧爱好者小林告诉记者,戏院建成后,镇上每年春节期间惯例举办的大戏演出有了固定的场所,大伙也告别了以前“望天”戏院的困扰,看戏的时候也不用看老天脸色了。“多亏‘扶贫济困’专款的帮助,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文化娱乐场所,镇里的文化娱乐氛围也更活跃了。”小林说。

200余万善款建起教学楼

宽敞明亮的教室,花园般的绿化……走进儒洞中学,该校2号教学楼给记者这样一种印象。而在几年前,这栋教学楼还是一栋D级危房,学校教学受到了影响,给每天上课的师生造成了阴影。

在阳西县2011年“扶贫济困日”活动中,返乡的儒洞中学校友陈国富得知母校情况后,当即捐资238万元,帮助重建一幢主体三层,总面积156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此后又捐出42万元用于教学楼建设。去年5月7日,该教学楼举行了奠基仪式,4个月后竣工。

据儒洞中学负责人介绍,该校创办于1954年,教育体制改革前是阳江地区的一所屈指可数的高级中学,1982年改革为完全中学,1984年高中改为职业高中。“2号教学楼重建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建设得到加强,为学校功申报省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老师们可以安心上课、孩子们可以开心上学。”该负责人说。

图:儒洞中学校友陈国富为母校捐资重建的现代化教学大楼。

图:南洞村走地鸡生产基地。

图: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帮扶的南洞村“双到扶贫路”。

图:住上扶贫新居,老农开心地笑了。

Tags:阳西 869万 解民忧 责任编辑:瞎子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平安产险启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 [下一篇]美国遭遇高温烘烤死43人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