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体系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乡村

■ 本报记者∕杨晏彬 胡小升 通讯员∕伍志雄
7月16日上午,阳春市永宁镇双南村村民杨庆来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只花了十多分钟就为在外打工的儿子办好了准生证。“这么多部门集中在一块办公,比以前来回跑各个部门快多了。”杨庆高兴地说。今年3月份以来,阳春市永宁镇以被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体系,将政务服务突破基层“最后一百米”延伸到乡村,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16个部门进驻窗口,让群众只进一道门办齐所有事
“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办事的共同感受。如何改善干部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效率、水平,是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成为我市推进便民服务的工作重点。
今年3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在阳春市永宁镇调研时,曾就如何提升镇级服务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永宁镇要整合资源,建设一个办事服务大厅,将镇的窗口部门整合起来集中办公,方便群众办事。办事服务大厅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面向群众,管理规范。二是所有部门集中在大厅办公。三是机构要整合,同类型的要合并。四是政府实行代办业务,如镇代办、村代办,还可尝试有偿代办、专业代办。五是简政放权。县一级放权,将服务延伸到镇。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和建设,永宁镇在原永宁中学旧址上,将旧教学楼经过装修改建成了永宁镇行政集中办公区和镇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楼。
16日上午,笔者走进永宁镇便民服务中心第一层,只见室内宽敞明亮,一字排开设立了农医、农保、民政、农经、咨询、代办、电信、水厂、电视、供电等10个服务窗口,三四名群众在此办事,稍显冷清,但群众脚步不紧不急,再没有以前跑上跑下的急燥模样。
进入中心第二层,明显热闹了很多,在工商、地税、国税、财政、国土、派出所、计生等7个服务窗口中,派出所、计生的人气最旺,聚集了10来名群众办事。办事须知、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办理时限等流程图表和办事指南均挂在墙上的醒目位置,墙顶还安装了针对窗口的电子监控系统。服务大厅还摆设了椅子、饮水机等,使群众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办理各项事务。
永宁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共有16个部门和1个代办中介机构入驻设立服务窗口,采取低柜台人性化设计,开放式办公,集中受理61项服务事项,涉及所有与群众、企业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及公共管理和服务,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让老百姓“只进一道门,办齐所有事”。
“如果周末群众有急事,怎么办?”记者问。“服务中心周末实行全天值班制,保证群众周末办急事找得到人。”该负责人说。
25个便民代办点分布各处,把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
永宁镇距春城40公里,总人口5.9万人,其中外出人口3万人。由于全镇一半多人口在外务工,村民要经常到镇政府和阳春市直单位办事,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群众办事耗时费力成本高。今年3月,永宁镇被确定为阳江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重点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了高标准的镇便民服务中心。“目的是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永宁镇委书记赖洪锦说。
该镇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对社会救助、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建设管理、农业服务等五大类业务实施代办服务,纵向延伸到村级,25个村(居)委会均设立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实行预约上门服务,负责将群众要求代办的事项无偿送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镇政府补贴代办员每人每月100元。
新沙村是永宁镇最边远的村之一,毗邻茂名信宜,离永宁镇圩约21公里。6月28日上午,村民钟炳汉来到村里的便民代办点,将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交给代办员罗畅宏,让他帮忙办理农村养老保险。随后,罗畅宏骑上摩托车,赶往永宁镇便民服务中心。当天下午,钟炳汉就拿到了罗畅宏送上门的农保存折。
钟炳汉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到镇政府办事很不方便,路过的客车一天只有两班,来回车费12元,搭摩托车则贵一倍多,来回要30元。从村里坐摩托车到镇上,最快也要半个来小时,还要花时间找办事部门,半天时间全搭上了。如果去春城办事,往往一天都办不完。“现在,村民要办什么事,一般只需要准备好材料交给村代办员免费到镇上办理,自己不用来回奔波麻烦,又省去了车费,大家都说好。”钟炳汉高兴地说。罗畅宏告诉记者,6月22日至今,他已为村民代办了近10件事情,“有点辛苦,但为群众办事值得,干群关系更密切了”。
永宁镇硖石村村民黄荣亮一家长年在中山打工,今年6月底,他想给儿子在老家上户口,遂致电村代办员谢汝寿。7月10日,谢汝寿帮他办好寄下去。黄荣亮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回去办理,光车费要200多元,还至少要请两天假。如今有了代办员,让群众省心省事多了。
群众的赞扬,诠释了永宁镇建设镇、村便民服务体系的成功。“以前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政府公共服务向村居下移,惠及了群众。”赖洪锦说。
1个中介机构负责往市里跑腿,山区群众办事无需往返奔波
“镇服务中心办不了的事,群众也能找人代办么?”记者问道。对此问题,赖洪锦介绍,镇政府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引入一家社会代办中介机构进驻中心开展有偿专业代办业务。群众在镇中心办理后须到阳春市及以上政府部门办理、审批、核定的且不须本人亲自到场的事项,由该社会中介机构按群众自愿、接受政府监督原则,实行有偿代办服务。
中介机构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个窗口,代办每宗业务收取服务费50元(不包括相关单位对事项收取的费用),永宁至春城来回车费要30元,对于时间不充裕、不熟悉办事流程的村民来说,这个成本还划算。镇政府每年为中介机构提供2.5万元经费补贴,由镇便民服务中心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对群众委托代办事项进行全程监督,查处代办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如有违规或被申请人投诉,经核查情况属实,中心先向代办机构提出警告,责令整改;如再有发生,则予以清退。
“永宁镇便民服务中心运作的最大特点是,走了一条市场化的路子,而不是靠行政手段去推进实施。”阳江市政府投资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吴激扬说。永宁镇委、镇政府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驻中心开展代办服务,借助社会力量建设中心的硬件设施,以市场化的手段打造镇级便民服务中心,这在全省、全国都是一种创新,实现了“三赢”:首先,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让群众得到实惠。其次,代办人员不是镇政府的干部职工,而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人员,这是与以前的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最大的不同,既不需要镇财政供养,又让镇委镇政府的监管更加到位。
据统计,永宁镇便民服务中心自6月22日正式运行至今,已为群众办结事项1300多件,为群众节省误工费、交通费等办事成本2万多元,取得初步成效。7月11日,在永宁镇召开的阳春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上,永宁镇的试点经验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图:村民在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李向东 摄 ※page※
评论
真心实意服务好群众
□ 姚寿高
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阳春市永宁镇,仅用3个月时间,建立起了一个拥有17个服务窗口的镇级便民服务中心,让群众“只进一道门、办齐所有事”。运行一个月以来,为群众办结事项达1300多件,效率之高,前所未有。近年来,我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永宁镇的实践,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观念要到位。服务群众,关键是要心有群众。过去群众想办事,找了村里找镇里,找了镇里找县里,群众很有怨言。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搭建了一个与群众平等对话、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平台,使相关工作人员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服务态度的改善,为群众服务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是手段要创新。永宁镇在交通区位和经济基础都较差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推进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机制,可为群众和企业办理各类事项达61项。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还采取引入中介机构有偿代办、在村(居)委会设立便民代办点等方式,最大限度为群众节省了办事时间和成本。
三是工作要落实。没有心系群众的情怀和狠抓落实的作风,再好的惠民政策也会打折扣。永宁镇落实市领导的要求,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为我们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树立了榜样。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树立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加快推进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便民服务网络,使便民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发挥便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