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忙的阳江港保丰港务12号泊位。李向东 摄
□ 陈经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阳江市委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利用阳江港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认真落实我市海洋经济强市的重要战略部署,促进临港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高新区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立区”战略,加快港口建设,推动临港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力促港口工业园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使高新区成为全市名符其实的“经济功能区”和幸福追赶的排头兵。
一、积极应对临港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汪洋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促进‘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继“珠三角经济圈”之后,我省首次在粤东西北地区划定的组团发展经济圈。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已成为当前热点,而阳江市被确定为我省海洋综合开发试点市。更重要的是,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牢牢把握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和我市被确定为海洋综合开发试点市的机遇,发挥海洋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7月23日我市召开的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再次强调“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幸福追赶步伐。所有这些,都为阳江高新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然而,发展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方向和要求,也使高新区在发展临港工业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次市委全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市要以港口为依托,以高新区和丰头港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推动现代临港工业跨越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但目前我区的临港工业发展与省内的珠海、深圳等地的临港工业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发展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我区在发展海洋经济强市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就要先人一步,就要坚持科学规编,基础先行,夯实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争取年底预计港口吞吐量达2000万吨,目标增速为年均50%,2015年临港工业总产值目标为500亿元, 2015年底港口吞吐量目标为5000万吨。
二、积极做好临港工业发展的科学规编工作
聘请中央和省有关单位、专家,重点围绕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立足现状,科学编制《高新区临港工业发展总体发展规划》。一是重点做好临港工业产业发展定位专项规划,修编和出台集装箱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设备、海洋生物医药、食品(海产品)深加工、不锈钢产业基地、港口仓储物流等现代产业的行业规划。逐步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有色金属加工交易基地,粮油、食品、药品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二是立足“一湾一城两港区”建设,加快海陵湾吉树港、丰头港临港资源的合理配置,编制临港工业的港口开发、资源配置等专项规划,明确临港工业的发展布局、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逐步将高新区发展成为一座宜工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三是要认真实施规划,坚持适度超前、分步实施、有序开发的原则,指导临港型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完善临港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高新区注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投入近6亿元建设完善供电、供水、道路和污水处理厂等临港工业园基础设施。但按照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继续加大投入,加强临港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推进集装箱、油气化工、矿石、煤炭等专业化泊位建设,加快阳江港大吨位深水码头泊位建设。2013年底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二是推进跨海大桥建设和10万吨级航道疏浚、疏港大道、疏港铁路工程的立项上马,提高港口疏运能力。三是加快临港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阳江港物流园区,推进阳江保税物流中心以及五金刀剪、汽车、建材、烟草、成品油、天然气等物流仓储项目建设,规划布点大型煤炭及矿产中转基地。四是加强水运与陆运的配套衔接,统筹发展铁路、水运、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畅通港口、城市和产业转移园之间的通道。五是逐步完善金融、通讯等园区商业配套服务,把综合配套服务办公区域安排在临港工业园区中心地带,引入银行、金融、邮政等相关的商业服务机构进驻开展业务,完善临港经济商务服务系统,便利临港企业。
四、积极做好临港工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
目前,高新区已先后荣获“省示范性园区”、“专业园区”、“重点园区”等三项殊荣。今年申报的“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也获得批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品牌资源,发挥高新区临港工业自身资源禀赋的有利条件,依托区位、港口、交通、能源、土地、劳动力和低成本等竞争优势,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投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吸引众多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园区。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突出资源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发挥广青镍合金、世纪青山镍合金、嘉吉粮油、万事达海洋食品、汉能工业等大集团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与这些主导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和配套项目,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带动大配套,形成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同时,根据市全会精神,高新区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服务与社会中介服务互动机制,做好各类代办服务;并与省、市共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服务;同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
目前,在建项目有西朗奥通100万吨冷轧板、明轩玻璃等17个,投资额24.1亿元;筹建项目有华润水泥、明阳风电风机制造、新希望60万吨饲料加工、海大饲料项目等66个,投资额137.9亿元。还有一批在谈的如珠江啤酒集团啤酒生产项目、粤电70万KW热电联产项目、中海油100万吨LNG项目、深圳芭田100万吨复合肥项目、美国ADM农业综合加工项目、中铝云铜年产50万吨高精铜生产项目、同信控股年产12万吨镍金属项目、旺旺食品加工项目等。
五、积极做好临港工业发展的后勤保障工作
一要做好组织保障工作。成立高新区临港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常设的工作机构,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产业培育、政策调整等重大问题。加快对临港工业发展的组织实施,把临港工业发展逐步纳入区镇村和部门的年度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项目到位。
二要落实政策保障。加快制定临港工业发展项目规划,认真包装宣传临港工业项目。建立完善的行业扶持政策,出台《加快临港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对重大项目的招商政策,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临港经济管理和科技人才,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要成立项目协调小组。一是加大协调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工业项目用海申报、用地调整和用电负荷等关键性问题。同时培养、使用好协调公关型人才,打开用海、立项、环评等报批工作新局面。二是协调拓宽港口工业园用地规模,以满足5000亩滨海围堰工程、疏港大道等道路建设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需要。三是协调提高变电站供电线路的负载承受能力,解决广青镍合金、世纪青山镍合金以及新入园项目用电负荷缺口问题。此外,还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并完善港口路灯、绿化、卫生、道路维护等市政管理工作和金融、通讯等服务机构的配套建设工作,为企业营造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 (作者系阳江高新区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