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协副主席吴焕泉(左二)在市科协主席林贤超(左三)陪同下考察阳春南药科普示范基地。
市科协在全委会上表彰我市实施科普惠农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我市积极开拓科普惠农工作新局面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协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市科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科协下发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以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动员和组织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科协系统共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0个,创办各类科普示范基地58个,每年为示范基地开展专题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150多次。“协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普组织科学发展的新模式,科普惠农兴产业富农民深入人心。科普惠农实施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及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注,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作出了新贡献。
加强组织领导,搭建科普惠农载体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惠农工作。为确保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市科协和市财政局联合成立科普惠农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科普惠农工作,召集项目评审专家并主持项目评审推荐会。规范项目评审程序,坚持面向社会,统一标准;立足科普,注重公益;差额评选,择优支持;奖补结合,追踪问效的实施原则,特别注重推荐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采取有力举措,强化组织领导,为深化实施科普惠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对农村科普组织的指导与培育。一是对各县区科协筛选出的农技协、基地和带头人由市科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项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对各县区产业规模大、示范带动性强的协会和基地分别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完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三室一栏”(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阅览室、科普惠农专栏)的建立等。引导他们建立产业核心示范区,开展“村会协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合作,鼓励他们走以项目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二是搭建活动平台,提高协会与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三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队伍和协会、基地的科技人员,组建科普惠农服务站,进一步推进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动员组织协会、基地和带头人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认真指导他们做好项目申报材料。
对表彰单位和个人进行跟踪回访、绩效评估和宣传先进。根据申报项目预算对表彰单位和个人实行监督考核和追踪问效,对所有表彰单位和个人实施跟踪回访,回访率达100%。主要采取自评绩效、现场听取汇报和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等方式,认真听取他们在科普惠农实施中反馈的建议和意见,对为植根于基层的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行广泛宣传,利用阳江日报的科普之窗平台定期出版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年度召开科普惠农实施工作暨表彰会议,总结工作经验,表彰市级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全社会参与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一站、一栏、一员、一网”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市科协加强对县(市、区)科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市科协在全市推广阳春市科协的经验与做法,把村级科普画廊建设工程延伸到每条村。现在全市建有科普画廊110个,科普室380个,建立县级科普志愿者大队和一支村级科普员队伍。市科协切实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使科普画廊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科普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市科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科普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和致富能力。
加大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广泛宣传。为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深入开展,市科协系统在组织常态性科普活动时,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宣传。围绕农村的广阔天地,贴近农民群众,把送科技下乡活动与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宣传科学发展观与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有机融合。以开展“科普挂图展览进协会进基地”、“千会服务千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为抓手,通过现场派发宣传资料和科普挂图展览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发挥农村科普惠农专栏的宣传阵地作用,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深入人心。
整合资源,助推科普之春“四送一训”工程全覆盖。为推动我市科普惠农工作深入开展,市科协动员和组织各级学会和有关部门科技人员到全市各镇、村巡回科技宣传、技术培训,每年年初都举办送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活动,开展实实在在的科普惠农服务。今年3月,市科协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市各县区开展了科普之春“四送一训”(送技术、送知识、送成果、送资料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普惠农活动。每县区结合实际,集中时间,培训紧贴春耕生产,围绕农时、农事及不同产业的不同技术需求,以水稻春种及病虫害防治、马铃薯丰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大棚设施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瘦肉型猪养殖、农业机械化等实用技术为培训重点,通过技术讲座、现场指导、扶持科技示范户等方式集中开展培训,把农民群众急需的各种技术技能送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
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活动期间,市科协建立了培训效果现场评定办法,各县区围绕培训内容、受训农户接受程度,制定了满意度调查表,逐场次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训农民认为培训形式好,灵活多样;95%以上的受训农民认为培训内容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培训实效明显。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受表彰的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不断深化科普惠农工作,发挥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有98%会员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科普设施更加完善,科普惠农、科技兴农的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
一是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如阳东县新洲镇荔枝生产技术推广协会获奖以来,建有一幢占地800平方米,两层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办公楼,设有办公室、会员活动室、技术培训中心、仓库、水果、蔬菜经销大厅。其中培训室150平方米,配备了投影机等全套电教设备,一次性能容纳200人参加培训;建立100平方米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安排16名农业技术人员轮流开展“科技坐诊”;建设一个8米长科普惠农宣传专栏。市明鑫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2幢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内设多功能媒体会议培训室,产品展示厅,科普惠农服务站等。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科技大棚6个,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设2个8米长科普惠农宣传专栏,科普设施完善。2011年该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省级现代农业标准化园区”。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广应用实效明显。阳东县雅韶镇柳西荔枝专业技术推广协会组建了协会党支部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优势与协会、合作社的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有机结合,与合作社共建2500亩荔枝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开展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主动承担了“漠阳江两岸优质水果产业带项目”和“农业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项目”等农业科技项目;率先在协会的荔枝示范基地安装使用100盏太阳能除虫灯和铺设500亩滴灌技术设施。同时在广大农户和周边镇村农民广泛开展节能、节水科普宣传,推进农村先进适应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以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建立教学实践试验基地,通过技术创新,有效地推广和运用了以荔枝果实套袋为核心的荔枝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疏花机疏花技术,滴灌施肥技术、杀虫灯杀虫技术、生物防虫技术、GLD防裂果技术,龙眼反季节栽培技术等新技术,推广范围已覆盖全市各县区,辐射廉江、高州、电白、台山等市(县、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万亩,实现新增利润达4400万元。该协会三年来共开展技术培训32次,科普讲座19次;发放图书资料23种1800余册;培育科技示范户56户;科普惠农宣传栏平均每年更新内容5次,使1.5万农民受益。
三是科技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升。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林锋同志以塘坪丰苑养殖场及广东王将种猪有限公司为主要示范推广基地,从良种引进、示范试验等方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如良种生猪、马水桔、淡水罗非鱼等新品种、新成果的先进管理技术,为提高农户科学技术水平、创业致富提供示范平台。先后多次聘请专家到场到户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和讲授科普实用知识,让农户跟着学、照着干,最终达到既学到应用技术,也造就了一大批农户依靠科技致富兴农示范带头人,其中培育科技示范户37户、畜禽水产综合养殖大户54户、水果及经济作物种植大户32户等,在全村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
从2003年起,阳春市马水桔协会连续承办了九届阳春市马水桔推介会,组织农业专家编写了《阳春农业科技知识三百问》、《马水桔栽培技术》、《阳春砂仁栽培与加工》等教材,免费发放3600册。近年来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56期,现场技术指导50多次,受益农民约1万人。2010年度经过协会出口的柑桔达10万多吨,产值达3亿多元,会员人均收入超10万元。2011年底,阳春市柑桔种植面积20万亩,柑桔已成为阳春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科普惠农实施工作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协会,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批农民”的作用。
创新服务方法,探索惠农长效机制
为了探索科普惠农工作长效机制,市科协按照《广东省科普惠农服务站试点工作方案》,认真指导和帮助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立完善科普惠农服务站,加大科普资源投入,以奖补促创建,在全市开展创建市、县(区)科普惠农服务站。以组建科普惠农服务站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科普服务意识、能力、规模和水平,促使其长期主动开展科普服务并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农村基层科普的骨干力量,同时形成科协与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构成的科普惠农服务链。通过提供资金、资源、专家服务等方式,在服务“三农”和推进农民科学素质实施进程中架起一座传播科技、推广科技、普及科技的桥梁。使科普惠农服务站成为“农业科技便民服务窗口”、“农村科技赤脚医生”、“农村科普资源集散点”和“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点”,形成科普惠农的长效服务机制。目前全市组建各级科普惠农服务站22个(其中创建省级科普惠农服务站一个)。
为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科协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科普惠农工作。把服务“三农”与建设幸福广东有机结合起来,把实施科普惠农与实施幸福追赶结合起来。根据当前各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选择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珍、稀、优新品种相应建立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重点扶持一些经济实力强、服务能力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指导他们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基础上再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使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技术加经济,为农技协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树立一批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科普工作。适当组织获奖单位和科普带头人进行技术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畅通信息,建立交流平台。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惠农工作,为我市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数字说科普惠农
●近年来,我市共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3500户;示范带动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全市协会、基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会员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当地农民30%。
●2007年至2012年,我市共有16个单位和个人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和广东省科协、财政厅的表彰奖励,其中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8个;全国科普带头人3个;全省科普惠农先进单位3个;全省科普带头人2个。
背景资料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由中国科协、财政部于2006年联合启动实施。2008年广东省科协、省财政厅按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根据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表彰、奖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以点带面,榜样示范,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发挥了财政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示范带动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调整、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创新机制探索财政支农惠农新途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项计划,于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三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撰文/黄钢先 本版图片由市科协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