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远日报记者/卓小畴 沈艳莉 陈柏益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吹响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号角!今年以来,清远市“借省党代会东风,开科学发展快船”,紧紧围绕“南融北拓桥头堡、水秀山清后花园”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扶贫“双到”等各项工作,力争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率先突破,争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不断开创幸福清远建设新局面。9月22日,由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云浮等六市组成的、首届“珠三角内环六市发展论坛”在清远市举办。六市党政主要领导聚首清远,纵论合作与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探索先行先试
9月8日,一份看似寻常的文件,随着媒体的发布在民众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力争到2016年,清远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80%以上,清远市北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南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0%以上。初步建成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实现区域和城乡基本相当。清远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一项政策,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一场凝聚着全民意志和全民期盼的攻坚战已经打响,一条“阳光普照、润泽众生”的路线图正日益清晰地起来…… ※page※

低保户胡彩英手拿低保领取证和临时价格补贴存折。
回顾:清远南北地区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大
时间回溯到7月底召开的清远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长伟代表市委提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率先突破,并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过去,清远南北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原因,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被拉大,造成了南北差距加大。
为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清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该项工作呈加速之势,从而成就了一系列辉煌数字:
近五年来,清远市投入民生领域资金328.6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2.9%。今年1—6月份,清远市城镇新增就业36312人;各级财政投入医改资金达22.46亿元,约400万人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城乡清洁工程重心下移到镇村已见成效;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对象有56275户共139224人,1—6月全市低保金支出6026.95万元;落实五保供养资金8213.728万元,五保供养资金总量和标准在全省欠发达的山区市中名列前茅;截至2011年底,清远市成功实现23.5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率达98.7%,提前一年率先实现基本脱贫。 ※page※

英红产业园: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
展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发展未有穷期。为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见》适时出台,对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作出了具体部署。
“力争到2015年,全市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力争到2016年,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农村教师收入水平基本持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北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南部地区的8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意见》从七大部分27个小点提出了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总体目标和实现手段。
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推进,市、县、镇各级政府应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适当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不破不立。大力推进相关体制的完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让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可以预见,在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和高效的执行力推动下,未来几年,清远市南北地区群众将能逐步享受到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page※

树山村——最美扶贫村。
扩容提质推动城市“蝶变”
城市之变,在“化蛹为蝶”。随着省职教基地、高新区莲湖产业园、广清城际轨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将推动清远市中心城区实现城市蝶变。扩容提质也将成为推动清远城市化进程的新“引擎”。
蓄势而发:清远中心城区具备扩容提质条件
殷殷关怀,如沐春风。7月9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清远调研时指出,清远既是环珠三角地区,又是粤东西北地区,城区紧贴珠三角,优势突出、条件优越;希望清远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
虽然清远建市较晚,但扩容提质的优势依然明显。清远中心城区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交通方面,和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有水、陆、空全方位对接。随着广清城际轨道的开工建设,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为此提出,清远在城区的扩容提质方面是最有条件的,“我们在这方面很有信心。”
扩容提质蓄势而发。清远为此加快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速度,通过产业扩容、人口扩容、城市扩容等有效举措,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突出“生态宜居”理念,打造“山水湖城”
兵马未动,规划先行。清远按照新型城市化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突出“生态宜居”理念,围绕打造“山水湖城”,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江、山、湖、水等自然生态禀赋,做好“森林进城”、“绿道绕城”、“湖水环城”大文章,凸显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和“湖城”的个性魅力,培育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同时,围绕“一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格局,构建畅通、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尽最大可能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项目带动:建设“两大平台”,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
省职教基地和高新区莲湖产业园是清远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两大平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两大平台的初步规划基本确定,今年内均可正式开工建设。省职教基地规划面积30多平方公里、可承载人口30万左右,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集聚区,也将是清远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金融后台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基地。高新区莲湖产业园位于清远城区南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定位为高端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目标是打造成“环珠三角地区环境最好、产业层次最高的产业园区。”预计五年时间,两个平台将初步完成建设。届时,清远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将实现质的突破。 ※page※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管理提升:深抓城市建设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扩容提质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以来,清远加快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包括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及公共交通等等。按照清远市委、市政府近期研究确定的一批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方案,今年清远将继续推进富强路二期等在建道路的建设,确保年内完成;加快北江东路至武广火车站道路改造提升;加快新旧城区功能对接;增加市区的休闲健身设施。
城市蝶变,既是肌理上的蜕变,更是内在魅力的塑造。7月16日,清远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与清城区签订了《市区城市管理职能下放移交书》,市区城市管理职能整体下放到清城区,告别了过去市区“分江而治”的历史,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理顺了管理体制。下一步,清远将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从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城市绿化、社会服务等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具体事务入手,逐项改进、逐年提高,并将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基层较薄弱的地方,惠及基层老百姓。
清远“双到”模式获国务院扶贫办肯定
近三年来,清远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上半年,中央媒体记者两度前来采访;河北、广西、江苏、香港、湖南等地考察团也先后前来取经。今年5月中旬,国务院扶贫办两个调研组先后到清远市开展扶贫立法调研和“清远‘双到’模式”调研,表示要将“清远‘双到’模式”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
长效机制:省定贫困村投入资金16.54亿元
为使扶贫开发长期化、制度化,清远市在全省率先推进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设。2011年5月,清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和推进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建立和完善产业开发、金融服务、财政投入、村级保障等长效机制。
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经过三年的扶贫“双到”,清远市302个省定贫困村已建立起村级脱贫长效机制,包括贫困村助学、住房保障、生活保障等长效机制。今年,全市将建成100个脱贫致富示范村。此外,清远市用两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市扶贫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破解了贫困村贫困户缺乏起步资金的难题。首先制定了《清远市金融扶贫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以帮扶资金作为信用保证金,由市农信社扩大5倍发放,其中发放给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并要求其必须捆绑带动贫困户。其次出台了《清远市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建立了互助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管理、技术和市场,互助金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资金。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302个省定贫困村累计投入“双到”资金16.54亿元,平均每村投入547万多元,每户投入1.58万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888个,帮扶户项目5万多个。与此同时,清远市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双到”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在三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清远市共筹得善款9.98亿元。
“两项工程”: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清远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两项工程”。特别是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将“两项工程”建设作为今年承诺的十项民生实事之一。据统计,今年全市农村低收入住户困难户住房改造计划完成8717户,截至8月底,已竣工2709户,在建3936户,动工率76%。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36个“幸福安居示范村”,目前已完工10个,在建24个。今年计划完成4514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规划建设集中搬迁安置点32个,并努力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8月底,已建成857户,在建2729户。
今年9月,清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和困难优抚对象住房改造工程以及“两不具备”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到2015年,完成全市3.7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和困难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并在现有基础上,再建成70个“幸福安居示范村”;完成全市1.25万户“两不具备”移民搬迁安置;争取省将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外迁人口(代耕农)列入“两不具备”移民搬迁安置范畴。
三年成果:贫困人口从23.8万人减少到3000人
今年是扶贫开发“双到”三年攻坚决胜之年。三年来,在省直、佛山、清远市各级帮扶单位和困难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清远市扶贫“双到”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23.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3000人;302个省定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906元增加到5459元,增长2.86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13万元增加到8.382万元,增长3.9倍。
县域经济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郡县治,则天下安。”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架马车。市委书记葛长伟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率先突破,再次吹响了清远发展县域经济的号角。
于是,简政放权、发挥比较优势、招商选资、扶贫开发……我市各县(市)结合实际,相继提出了各自在县域经济方面的目标。如英德努力争当清远实施“桥头堡”战略主阵地、清远市工业发展主战场、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以“十年赶超增城,十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连州市发挥在生态环境、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优势,做珠三角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旅游目的地,同时打开广东西北大门,做“桥头堡”中“北拓”的排头兵;佛冈县去年正式启动广东省首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3至5年时间内,在试验区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格局;清新县确立了“南融北拓堡中堡,清新宜人园中园”的发展定位,力争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连山县着重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突出体现壮瑶文化,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宜居宜游的幸福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