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书记林若同志关心阳江二三事
国庆节前,曾在林若身边工作的老领导告诉我,老书记病重,已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至10月7日晚上8点多,似乎上苍传来一种冥冥预感,于是还在朋友的车上就急急拨通了老领导的电话。老领导沉默了。
第二天,一看报纸才知道,就是我昨晚打电话的时候,老书记林若驾鹤而去了!
林若是广东省的老书记。1977年7月至1983年1月,曾任中共湛江地委书记。那时,阳江县、阳春县都归湛江地区管辖。因此,林若也是两阳人民敬爱的老书记。
去年,省委决定收集整理林若同志的生平资料。我有幸参与其中,到林若家里与他同吃同住了几天,采访了老书记后,先后采访了一大批与林若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他们谈起林若,都十分动容,称他为“我们的老书记”。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林若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夹缝中左冲右突,为广东的发展殚精竭力,为改革开放大业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一生清正廉洁,嫉恶如仇,实干巧干,亲民惠民,“十年绿化广东”,为今天广东的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林若的高风亮节使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无不称叹!从他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任湛江地委书记初期,派员到阳江调查甘蔗承包到户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饥饿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幼年记忆。我们能吃饱饭,就是从林若当湛江地委书记时实现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第一包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那已是1978年12月!其实真正带头开始实行农村包产到户是湛江地区。
林若1977年7月到任湛江地委书记前后,阳江等地就从甘蔗、从山坡地开始实行农村包产。因为阳江等地的甘蔗多、山坡地多。这些包产压力小、影响也小。中央只是说农田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对山坡地没有界定。很多大队书记就钻了政策的空子,偷偷搞甘蔗承包,1977年很多山坡地实际已经承包。林若到任不久,有人就告状到了他处,林若十分谨慎,没有说不能搞,看了一段时间后,就叫地委办公室主任何文里组织调查组分头下去阳江、海康、遂溪、高州、吴川、廉江等地调查。
1978年10月8日,调查组到了阳江县埠场公社端逢大队,与大队书记莫益吟、大队长莫益驹和群众代表座谈中了解到,文革期间,有的地方甘蔗的产量十分低,有的亩产仅一、二吨。1977年偷偷搞包干,亩产从平均不足3吨提高到了超过5吨。调查回来后,把包产到户的利弊都在调查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总结了包产包工的四种做法:一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二是群众性突击与专业组管理相结合;三是联系产量、责任到组;四是联系产量、责任到人。然后说明了调查组的倾向:可以多种多样,不要搞一刀切。林若看了调查报告和原汁原味的《一个生产大队的调查座谈纪要》,十分高兴,立即在调查报告上批示,叫领导分头下去调查。他自己也带头下去调查。这份调查报告发表在《湛江调查》1978年12月第六期,前面有个编者按:
地委主要领导同志意见,这份材料印发给各县委书记、管农业副书记及地委抓农业的负责同志、有关部门,并征求各县的意见。希望他们据此也作一些调查,以便在下一次会议上定下来。
就这样,林若用特有的政治智慧和从政风格,十分巧妙地避免了关于是否要继续进行包产到户的争论,使这场大变革能朝着其历史的潮流前进,从而“快而稳”推进了农村包括山林权在内的各项改革,较早也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肚子问题。 ※page※
任省委书记到阳东开会,冒雨登山关心大八老区绿化
林若十分关心阳江,不管在湛江还是在省委当书记,也不管是在任还是退休,都时刻关心阳江的发展大业,经常过问阳江的发展进程,及时给予大力支持。哪怕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他都紧紧记挂在心上。
1989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在阳东召开,作为省委书记他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午饭后,狂风暴雨,大家都午休了。林若突然提出要到山区大八镇去,阳东区委书记冯立梅劝他雨停后再去,但林若一定要立刻去。大家只好和他冒雨走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到达大八镇水库后的大山旁,再爬山看看山上的林木才回去。大家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才了解到,有一次林若坐直升飞机,途径大八镇上空时发现这一带山岭光秃秃的,还露出红土,就问是什么地方,同行的人说,这是阳东大八镇。林若就一直牵挂着这片红土,说一定要来看看。趁这次会议的间隙来看了,并指示要尽快绿化这片土地。
到阳春指导农业生产,下到田里和农民兄弟一起插秧
在阳江人民的印象中,林若非常俭朴、平易近人。文革中,林若受批判。1971年,林若复出任湛江地委常委兼生产组组长。一次到阳春县指导农业生产,他并不作什么指示,而是和同行的干部一起到当时的附城公社一个生产队插秧。他自己挑着粪担,一到田头,就立刻卷起裤脚,下到田里插秧。那时群众都拉线插秧,比较慢。林若则不用拉线,而且是用左手插,十分快,同行的人是用右手插。这样一左一右快速插秧,场面十分滑稽,也很有趣。当地群众不知道他是领导,路过时看见这种景象,哈哈大笑说:“果个佬仔,用左手插秧都唝快,如果用右手插,那还得了!”(意思是说,这个人呐,用左手插秧都这么快,如果用右手插,那还有谁比得上他!)。
当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后,林若下乡用的是一辆破旧的面包车,连一个后备轮胎也没有。一次到阳西检查,途中轮胎坏了,司机到远处的拖拉机修理店修补轮胎,林若就在路边坐着和大家一起聊天,一点官架子也没有。
疗养期间仍不忘阳江豆豉和咸鱼
林若平时饮食十分简单,喜欢老家梅县的梅菜,喜欢阳西的盐焗鸡,喜欢阳春的山地鸡,更喜欢吃阳江豆豉、阳江一夜埕咸鱼,吃一夜埕咸鱼时要用清水泡淡一点的。不管谁带给他,他都要如数给钱,否则不要。去年11月,林老病后到从化疗养,想吃一点阳江豆豉和阳江一夜埕咸鱼。一天,我精心准备了一些最好的,中午赶坐班车到省汽车站,再在下午5点前赶到从化,赶在五点半煎好——因为林老十分准时吃晚饭。那晚,林若吃得好香,一旁的护士不得不多次轻轻劝阻。第二天,林若却叫人算好钱——连同车费也要给回我,我怎么推辞也推不了。
呜呼!如今,我再有上好的阳江豆豉和阳江一夜埕咸鱼,到哪里送给林老书记吃啊?
林若终生爱“林”。我曾经在《踏遍青山——林若剪影》里看到这样一张照片:1987年,林若到从化县水南村造林点视察,下到半山腰的林若忽然回头,凝视长在贫瘠山坡上的小树,像凝视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眼里充满怜爱!我从没有看到一个人,看树有那样深切的眼神。后来每看一次这张照片,我内心深处就为之震撼!
一个省委书记和那一棵可怜的小树啊!如今,那一棵棵小树已经绿满南粤,福荫南粤,而我们的老书记,真的、真的永远离我们远去了! 撰文/谢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