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探寻以科技创新促专业镇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姚寿高 通讯员∕陈 琴
“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系列政策,专业镇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日前,省科技厅产学研处副处长钟自然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指出,科技及相关部门要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根据各专业镇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研究制定“一镇一策”的扶持发展政策和技术改造升级措施,实现专业镇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
经过10余年努力,我市科技创新专业镇达到28个
据了解,科技创新专业镇建设在我省已有12年历史。截止目前,我市科技创新专业镇达到28个,其中省级科技创新专业镇11个,市级科技创新专业镇17个,覆盖了五金刀剪、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领域。2011年,专业镇总产值约450亿元,其中工业科技创新专业镇总产值约172.1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专业镇总产值约264.5亿元。
支柱产业专业镇发展势头良好,省级五金刀剪专业镇阳东县东城镇去年工业总产值为38.5亿元,其中五金刀剪产业产值占该镇工业总产值的85%。海洋捕捞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成效比较明显,阳东县东平镇去年渔业生产总值达13.08亿元,同比增长17.5%。农业种养专业镇特色日益鲜明,省级生猪养殖专业镇阳春市岗美镇去年生猪养殖产业产值3.7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26.3%;省级柑橘种植专业镇阳春市圭岗镇柑橘特色产业产值6.3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57%。与此同时,市级旅游专业镇闸坡镇充分利用国家4A级大角湾旅游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优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去年游客接待量达320多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9.24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57.3%。
省的政策“含金量”高,专业镇转型升级面临新机遇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决定》;今年8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
钟自然说,专业镇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推进专业镇建设的《决定》和《意见》,足见其对专业镇建设的重视。这两个文件对专业镇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省专业镇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钟自然介绍,《意见》中规定,省财政一次性新增安排5亿元,设立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在2012年-2014年安排2.5亿元,鼓励专业镇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创业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和开放性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同时,每年由省科技厅、经信委牵头组织考核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对考核优秀的前20家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省财政从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含金量”非常高。
积极探索“一镇一策”,实现“镇”兴阳江
市科工信局副局长黄承志表示,近年来,我市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作为突破口,出台了《推进自主创新行动纲要》、《加快推进五金刀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专业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存在重农轻工、量少质差、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层次不高,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对于如何推进专业镇的转型升级,黄承志说,关键就是要依托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好企业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一镇一策”发展路径,实现“镇”兴阳江的目标。一是要狠抓工业科技创新专业镇建设,使五金刀剪产业向五金家电、机械制造、二代数码等相关产业突破转型;二是要利用资源发展特色旅游科技创新专业镇,填补第三产业科技创新专业镇发展的空白;三是狠抓特色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创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提高特色农业的集约化水平,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农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