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李莉
“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一名小学三年级女生在名为《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的作文中写下了上述的开头。语文老师在作文后批注“西瓜不长在树上”,却给了她24分(满分30分)的成绩。老师说:不能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要为这样的老师鼓掌,他鼓励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没有以“无知”的心态粗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当然,在宽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为这样的孩子担忧——由于家长的宠爱以及繁重的课业,他们早已远离乡村,甚至远离生活,对一些生活常识都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可爱”的想象。一方面,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固守答案之标准只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愈发迟钝;另一方面,要改变上述的“可爱想象”其实并不难,让孩子放下书本,带着他们走进乡村,走进火热的生活,那是另一片知识的海洋。
一辩:对生活的“无知”,不是孩子的错?
正方:树上长西瓜,谁敢说肯定没戏?
>
>
反方:再好的作文,也不能偏离生活常识
徐俊(杭州某小学教师):我认为,学生写西瓜长在树上没有错。这说明她善于大胆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予以鼓励。这才是孩子们以后成才的关键,而绝对不能扼杀。
西瓜为什么就不能长在树上?我们从小就鼓励孩子要大胆想象,他们会画长着翅膀能飞翔的汽车,他们会写以后住在大萝卜挖空的屋子里。既然这样,为什么就不能写家里的树上结了西瓜呢?只有从小大胆想象、创新思维,以后才会有努力研究的方向。100多年前,飞机、火箭不都只是停留在少数人的想象中吗?现在这些东西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我相信,长树上的西瓜也同样能实现。
宋煜(化名,小学老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注重的是意思是否表达清楚,语句是否通畅,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是有几个排比句或者好词或者是发挥了想象力,都会被老师用红色波浪线画出来鼓励、表扬,分数也会比较高。
但这并不代表想象出来的就可以远离生活常识。比如说西瓜长在哪里,学生不知道,家长和老师都可以教给他,当然,如果能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可能会使他们的印象更深。但也不能因此就说这种想象是对的,不能一味地赞扬这种想象,时间长了,等这种错误的常识成了学生的固定记忆后,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不见得是好事。 ※page※ 二辩: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比什么都重要?
正方:大胆想象远胜于成语、排比句
>
>
反方:想象太大胆,应试要吃亏
赵俊(初中老师):在没过多接触社会前,孩子的想法还比较单纯,说的、做的都是他们的直观感受,表达想法也很直接;从成人角度看,这在长大以后是特别难得的。所以当孩子写出有创造性的有趣的作文时,应该鼓励他,并且表扬他,而且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具有自信。孩子作文中体现出的想象力远比使用成语、排比句要有价值得多。
另一方面,家长不妨趁周末或假期带着孩子去瓜田果园等地方去转转,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再有一个也是能增加孩子的一些生活常识。因为创造性思维也并不代表没有生活常识,反而是在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之后,才能基于生活中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或者改进方案,而不是漫无边际的遐想。
陈莹(学生家长):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算他说天是红的海是白的也没问题,这些在孩童阶段可以充分表扬、鼓励,但一定要有个度,尤其是在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从念一年级开始,在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是注定他以后要念六年级、初中、高中的,是要参加高考的,而考试就意味着有一定的标准答案的,如果一味的鼓励发散思维,很容易让孩子在考试上吃亏。
在考试中吃亏,这实在是我作为家长不想看到的,总觉得孩子在念书的过程中一步错就容易导致步步错,所以希望我的孩子在小一点的时候能保有充分的想象力,作为家长我也会注意尽可能地提供环境,但一旦进入到学校,要开始参加升级考试后,我还是希望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最起码不要和标准的差距太远。 ※page※ 三辩:平时作文训练,也要向标准化看齐?
正方:标准化促进学习规范化
>
>
反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充分肯定
孙晋凤(教育杂志编辑):现在有很多家长反映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写作文过于死板,太讲究套路。我倒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规范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就压榨孩子的发散思维。比如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是为了他们能学会范文处理结构、语句的方式,等学会了才可以收放自如。再说了,任何创新都是以规范为前提的,科学家们的创新成果形成科研论文,也必须要有摘要、前言、正文、参考书目这些格式规范。我们提前让孩子学会规范,就是为他们打下今后创新的基础。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现在我们很多的教育、考试都讲究标准化,课程标准化叫所谓的“课标”,试卷讲究标准化,甚至答案也是“标准答案”。一道简答题、一篇作文都是“按要点酌情给分”。如此 “标准”下去,我们的学生思维怎会不僵化?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反观国外,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遵循的都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原则。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围绕主题,尽情展开说明、论证,或者记叙、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写得特别好,甚至会获得额外附加的高分。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无一不是大胆想象各种问题,主动探究挖掘真相。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的教育从业者学习。 ※page※ 专家观点
让孩子的想象力
与脚踏实地
同步发展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先,我认为老师的做法是可称道的。老师不打击学生,这似乎是与“1+1﹦2”一样明白的事情,但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中小学老师做不到。认为西瓜长在树上,当事的学生被讽刺嘲笑挖苦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当然,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西瓜长在地里,对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小时候,还没上幼儿园,爷爷奶奶就会拿着图片来教我们一些常识,譬如区分“西瓜”和“苹果”,会告诉我们西瓜长在地里,苹果结在树上。但听说,现在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都忙着让孩子写字算算术。这是否就是孩子们缺乏基本常识的原因呢?
对孩子,就应像那位值得称道的老师一样,一方面,是不打击或者说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学习习惯。错了的,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不能让他们与谬误共舞,而要把他们引向正确方向。想象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实事求是、说真话的习惯。这样,才不会让“想象力”失去根基,并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能力。
众说纷纭
兴许以后他就是
让西瓜长树上的
科学家
刘锐元:没有发生的皆有可能,也许这孩子将来就是能使西瓜长在树上的科学家。
莉莎浩瀚:学校应该开设自然实践课。小学生作文写西瓜长在树上,虽然孩子发散思维值得赞扬,但基本的农业常识还是应该知道。我觉得这和想象力的关系不大,跟常识关系更大,纠正错误比片面鼓励更重要。
朱克俭:西瓜长在树上有啥不可能的?袁隆平先生不也有个梦想,水稻长成大树,他带着学生在水稻树下乘凉?
破敌笑谈中:鉴于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一切皆有可能,多年前我们幻想上天,而今不也是小菜一碟么?想象本就是天马行空,确实不宜加以批判和扼杀。只是需要对某些想象加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一些关乎常识的,换句话说就是对于这些西瓜长在树上的想象要加以引导,毕竟西瓜上树味道不会更香甜,所以这类想象没必要。来源北京晚报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