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双到”专题报道 ④
 图:在帮扶单位支持下,阳东县合山镇那石村贫困户养鱼喜获丰收。
核心提示
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1.8亿元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平均每村投入694万元;目前贫困村村集体年平均收入达10.6万元,100%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实现脱贫目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8573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实现脱贫目标。
 图:住上扶贫新居,老农开心地笑了。
“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发展”。在各级领导、挂点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阳江三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8亿元,对全市170条贫困村、12187户贫困户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实现贫困村、贫困户100%脱贫的目标。
贫困村经济增长显著加快,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当地群众心态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可以说,经过三年来艰苦卓绝的努力,阳江这棵“脱贫致富树”结出了累累硕果。
贫困户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三年来,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逐年快速增长,预计今年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573元,增幅明显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随着收入增长,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其中,贫困户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村6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全部纳入新农保。100%自然村实现了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全市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100%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生100%免费安排入读技校或职校。
贫困村经济增长显著加快
各地、各帮扶单位坚持把促进贫困村经济持续有效增长作为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目标,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动贫困户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全市贫困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
三年来,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扎实推进,集体收入逐年快速增长。全市共扶持发展贫困村经济建设项目1509个,引入农业龙头企业78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91家,建立了种养基地276个和专业村86条,带动了7164户贫困户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增收。预计今年平均每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增幅明显高于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增幅。
贫困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经过各帮扶单位近三年来的努力,全市贫困村累计建设硬底化道路849公里,3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农田水利受益面积28万亩,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一批贫困村用上了自来水。公共服务设施明显完善,新建办公楼、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篮球场、公厕、垃圾池、电网、广播电视、通讯设施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一大批。
全市累计改造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10358户,贫困村贫困户住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建设了阳西县儒洞镇南洞村、阳东县塘坪镇马尾村、高新区平冈镇廉村村、阳春市合水镇军迳村等一批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page※
贫困村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各地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贫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既激发了贫困村干部群众自我脱贫的动力,又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各帮扶单位积极帮助贫困村改善办公条件,修缮或兴建办公楼,购买了办公设备、桌椅,村组织活动阵地实现了“五有”(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
通过更新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贫困村干部群众树立起自立自强意识,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促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进一步强化了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贫困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明显提升,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发展。
扶贫典型1
外引内联闯新路
春城林田村三大项目富山乡
在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市委办等帮扶单位投入产业化帮扶资金帮助阳春市春城街道林田村形成了“一村三品”、“公司+基地+农户”的良好发展局面,使贫困户实现长效稳定脱贫,并带动全村农户走上了产业化致富之路。
2010年,帮扶单位筹集30万元扶持资金,为林田村农户打造属于自己的“林田村千亩优质马水桔生产基地”,带动全村240户农户改种扩种马水桔680多亩,其中13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种植桔子71亩,为全村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1年,驻村工作组联合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公司投入27万元,通过全额扶持贫困户和补贴其他农户种苗款等措施,带动全村过半农户种上了能带来长期效益的余甘果5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达120亩,创出了一条跨省区合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为林田村今后的农业生产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1年初,帮扶单位和村委会利用林田村风光优美的河道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国家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广东绿业工业集团和阳春市绿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村开发集漂流、养生、美食、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项目。去年初,驻村工作与两家企业达成共识,于上半年通过扶持种苗资金的形式,支持林田村农户种植仁面果树3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30亩。一方面为未来的旅游景区增加了绿化景观,另一方面也为农户增加了一个新的产业化项目,增强了发展的活力。
到2011年底,林田村产业帮扶的成果已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65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9000元。预计,从今年起村集体年均收入将不低于10.2万元,帮扶成效显著。
扶贫典型2
发展传统产业走上脱贫之路
那顿村贫困户种下“发财树”
因路域优势而兴盛的花木产业,是阳东县合山镇的传统产业。在横穿合山镇的合田公路两侧,有一个十多公里的“花木长廊”,长廊内现在有数十家上规模的花木场,培育有樟树、白银、凤凰树、枫树、椰树、发财树等多个花木品种,而驻村工作组的扶贫措施就是依托合山镇传统的花木产业,因地制宜寻找脱贫之路。
那石村有57户在册贫困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23户,无劳动能力的34户。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工作组筹集近50万元资金,扶持他们种植50多亩发财树,今年这些树陆续产生效益。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除了申请列入养老保障、节假日慰问等常规帮扶方法之外,工作组还筹集25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一个32亩的发财树基地。按照工作组的设想,这个基地的管理由村委会负责,同时从收入中提取5%的管理费,其余利润由34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分红,以确保在工作组离开后,34户人家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真正实现100%脱贫
在距离那石村村委会不远处的坡地上,就有一块种满了发财树的旱地,平均树高两米左右,胸径4厘米上下,那是驻村工作组为那石村“量身定作”的集体经济项目之一。这片集体所有的发财树,大约有25亩,2010年投资25.1万元种植,今年预计可以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以上。
扶贫典型3
“双到”工程全面开花结果
北汀村民走上奔康致富路
村道和巷道铺上了水泥路,村民喝上了自来水,34户贫困户入住新房,农贸市场、村委会办公楼建成使用,文蛤、蛋鸭养殖基地增产增收……记者日前在海陵岛试验区北汀村采访时获悉,该村多项扶贫开发“双到”工程全面“开花结果”,北汀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村贫困户逐步走上奔康致富路。
改善北汀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是驻村工作组首要任务。在市民政局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北汀村至下朗村的道路和村里的巷道铺上了水泥路,村里还建好了24个垃圾池和一个垃圾处理场。三年来,该村共有34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泥砖危房获得改造。由于该村的井水靠近海滩,井水碱度偏高,不利于村民身体健康,帮扶单位从解决村民热点问题出发,筹集了28万元完成了北汀村自来水管网工程。 “住上了新房子,刮风下雨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家里通上了自来水,不用挑井水煮饭,方便多了。”贫困户曾翠英说起扶贫开发的新变化,脸上写满了笑容。
如今,走进北汀村,一座崭新的农贸市场展现在人们眼前,农贸市场的二楼就是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该项目不但解决了北汀村委会原来长期租住办公场所的难题,还通过出租农贸市场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此基础上,帮扶单位利用北汀浅海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投入帮扶资金18.6万元,建成200亩文蛤养殖基地,重点扶持52户帮扶贫困户养殖文蛤,目前文蛤生长势头良好,预计,凭此一项就可实现贫困户全面脱贫。此外,帮扶单位还投入帮扶资金30多万元,采取帮扶到村与帮扶到户相结合的形式,建成北汀村海蛋鸭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拥有初产蛋鸭近4000只,产出的鸭蛋每天可实现利润500多元。通过产业帮扶,北汀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 记者手记
扶贫贵在受益面广
三年扶贫,全市在册贫困户100%实现脱贫,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双到”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让人振奋,但记者走访十多个贫困村后,感觉最深的却不是贫困户生活的变化,因为相对个人生活的改善,全市170个贫困村发生的整体变化更显得成绩斐然。
自2009年下半年开展“双到”工作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2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690多万元。这些帮扶资金投下后,170条贫困村100%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几倍或者几十倍,村道变成了水泥路面,文体设施越来越齐全,垃圾池、公厕越来越多,农家书屋普及到每个村,一批贫困村新建了办公楼,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就如同阵阵春风吹拂乡村大地。
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2009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过7000多元,2012年达到42.65万元。帮扶单位筹资36.3万元成立阳东县大陂宏达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包括85户贫困户在内的700多户村民发展生产,其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模式基本成型。
江城区白沙街道石河村驻村工作队,除了完成全村44户贫困户脱贫任务之外,还依据石河村地处罗琴山山脚下的特点,筹资136万元因地制宜在山腰上建成一个小型自来水厂,让全村1400多人喝上了自来水。
三年扶贫,170条贫困村大都整村受益,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群众思路观念的变化同样可圈可点。在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思想认识普遍从“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全市有一大批贫困户在脱贫的同时,当上各类专业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其中梁洁梅等4人更是被评为“全省脱贫之星”。
图:塘坪镇乐郊村贫困户种植马铃薯收获上市。
撰文/梁宗具 陈军 摄影/周 辑 李向东 杨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