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创新形式 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2012-12-29   来源:运城农批网  作者:一日一天   字体:【 】  浏览:24次   评论:0

扶贫开发“双到”专题报道 ②

创新形式 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消除贫困是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2009年下半年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我市注重创新帮扶方式,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各种扶贫方式多管齐下,在“输血”的同时不忘“造血”,帮扶措施既立足解决当前问题,又着眼于持久发展,推动全市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三年来,我市成功探索出多种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在各贫困村建立了长效的脱贫机制,确保受帮扶的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环节

扶贫工作涉及面广,方法多种多样,但如果说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当首推产业扶贫。

三年来,各帮扶单位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紧密联系,以“龙头企业带贫困户”、“示范基地带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贫困户”等形式,增强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不断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

2009年至今,全市共扶持发展贫困村经济建设项目1273个,每个贫困村依法成立了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共组织了78家农业龙头企业、18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建立了种养基地276个和专业村86条,带动了7522户贫困户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增收。

市委办牵头帮扶的阳春市春城街道林田村,目前已建立了马水桔、余甘果、仁面三大主导产业。阳春市委办牵头帮扶的春湾镇井坑村通过成立绿化树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带动全村310户农户种植绿化树750亩,其中带动贫困户75户350亩。由于产业扶贫效果较好,今年6月,广东产业扶贫观摩研讨会在我市举办。

智力扶贫让贫困户有“术”致富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那么智力扶贫则是一项虽然不显山露水但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三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市组织科技下乡活动568次,举办种养业培训班及职业技能培训班1323期,参加培训贫困户6.96万人次。同时,免费资助贫困户子女入读技校或职校。

严格来说,扶持贫困村教育事业,也是智力扶贫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因公殉职驻村干部郭建南生前倡导建立的广重荔潭教育基金,就是其中的典型。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的教育基金长期设置,专门用于奖励或帮扶在校师生,目前已使当地3位优秀教师及32名学生受惠。广州市市委副书记方旋前不久率队来我市考察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时,就曾高度评价荔潭村的教育基金,称其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举措,应大力宣传和推广。

在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驻村工作组3年累计为大陂村在校就读学生发放助学金5.63万元,投入13.3万元资助14名大陂村村民子女到广州市花都区全免费就读中等专业学校,当地村民交口称赞。

基础扶贫助力贫困村增收致富 

在基础扶贫方面,各帮扶单位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重点建设贫困村硬底化道路、修建水利设施、完善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建设村场垃圾收集场等基础设施,实施整村改造,不但提高了贫困村增收致富的能力,而且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年来,全市贫困村累计建设硬底化道路849公里,3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农田水利受益面积28万亩,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一批贫困村用上了自来水。公共服务设施明显完善,新建办公楼、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篮球场、公厕、垃圾池、电网、广播电视、通讯设施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一大批。

三年来,全市累计改造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10358户,贫困村贫困户住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建设了阳西县儒洞镇南垌村、阳东县塘坪镇马尾村、高新区平冈镇廉村村、阳春市合水镇军迳村等一批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此外,我市还在就业扶贫方面,我市突出抓好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三年来,全市共组织劳动力转移招聘会86场,发动436间企业下乡招聘,共转移贫困户劳动力9390人。并且,连续3年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积极发动全社会捐资助困,为我市扶贫“双到”工作筹集了充足的帮扶资金,建设或改造了一批学校、敬老院、卫生院,开展大病救助和特困生助学等扶贫济困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page※

扶贫典型

1、因地制宜发展良种鹅养殖产业

白沙石河村贫困户养鹅脱贫

在江城区白沙街道石河村,村民素有养鹅的传统,白沙黄鬃鹅更是名声远播。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结合当地实际,筹集18万元扶持资金组建了江城区白沙绿源专业养殖合作社,开展产业扶贫。该合作社由当地养殖大户、养鹅手谢彦活任合作社理事长,带动29户贫困户养鹅致富。

白沙绿源专业养殖合作社遵循“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谢彦活的良种鹅养殖基地为大家统一提供鹅苗、技术、饲料,最后统一定期回收养殖户的育成产品。有了谢彦活的良种鹅养殖基地这“大靠山”,村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养鹅。贫困户陈家全家里有5口人,1亩水田,20多亩山林地,是2009年核定的贫困户。如今,陈家全已有近300头鹅,一年卖3至4批,家里仅养鹅一项年纯收入就达6000元。

如今,不仅村里的贫困户养鹅,就是一般农户也在家中养起了鹅。于是,鹅成为石河村最为常见的一种家禽。院落前,村道上,常常见到大大小小的鹅三五成群悠闲漫步,为美丽的石河村增添了一丝田园气息。目前,白沙绿源专业养殖合作社会员已发展到192人,村里有劳动能力的29户贫困户,现在全部加入合作社,而且工作组还专门为这29户贫困户筹集了21.8万元养鹅资金,帮助他们赚到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

2、推出智力帮扶组合拳

八甲合路村贫困生重返校园

阳春市教育局牵头帮扶的八甲镇合路村投入70多万元,建起了贫困村级公办幼儿园,修缮了小学,开展了助学奖学活动和生产技能、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使贫困户及其子女学到一技之长,真正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帮扶单位阳春市教育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该村合路小学的发展和建设给予了充分的关注。2010年筹集12万元拆除合路小学的危房校舍、修葺了教学楼和围墙、添置学生课桌250套。2011年投入资金40万元,建设了阳春地区第一间村级公办幼儿园。目前,学校办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吸引着本村及周边村的群众子女踊跃到该校求学。

在此基础上,帮扶单位先后投入资金19.8万元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资助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帮扶单位联系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山博天职业技术学校,采取“半工读”的形式,共帮扶了10位贫困户子女到该校就读。贫困户黄世彬的儿子黄春林说:“就读学生不但可以解决学杂费、生活费,还有钱寄回家里,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如果没有帮扶单位的支持,我早就失学了。”

此外,帮扶单位还对合路村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本科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奖励金,帮助黄彩霞等9位贫困而失学的贫困户子女重新回到了学校,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投入7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

合水军迳村旧貌换新颜

道路硬底化实现“寨寨通”,农田水利和供电设施获得升级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帮扶单位近三年的努力,昔日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阳春市合水镇军迳村,今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先到该村投资发展,军迳村民从此走上奔康致富路。

近三年,市农林局等帮扶单位树立“夯基础、帮致富、强发展”的帮扶思路,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式扶贫,大手笔投入近700万元完善阳春市合水镇军迳村的基础设施和进行村场改造。昔日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今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在推进基础扶贫中,帮扶单位共筹集了190万元,为军迳村建设了6.4公里硬底化公路,使该村的实现硬地化道路“寨寨通”,直接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在修建道路的同时,帮扶单位市农林局、阳江供电局还发挥自身优势,对军迳村实施农田改造,修建灌渠,升级改造电网,有效地改善了军迳村生产生活条件。

“整村推进”是阳春市合水镇军迳村帮扶工作的一大亮点。记者在军迳村见到,漂亮的幼儿园、灯光篮球场、农家书屋、希望家园、卫生站等文体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不但解决了军迳村村民看病难、学前儿童入园难等问题,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 记者手记

智力帮扶

助贫困户长效脱贫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尤其是贫困户,家里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有了未来。因此,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如果能够既重视产业扶贫,又不忘智力扶贫,善莫大焉。 

在我市众多贫困村中,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阳春市八甲镇合路村通过设立教育基金、助学金,完善贫困村学校设施,开展智力扶贫,充分体现了驻村工作组的长远眼光。可以说,荔潭村、合路村的智力扶贫体现了一种全局意识,这是一种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

脱贫致富必须把握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产业扶贫,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寻求能够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集群度高、商品性强、市场前景好等特征,因此各地实施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名牌战略”的做法是值得推崇的。二是智力扶贫。应该说,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性、战略性措施。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劳动技能,造就技术上的“明白人”,促使贫困户走出困境,应当成为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句话。从扶贫方式上讲,因地制宜在贫困村建一个厂,让大家都有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要远比给贫困村送钱送物好得多。给贫困户送耕牛,帮贫困村开挖鱼塘,为村民的农产品寻找销路,也是很好的扶贫手段。而设立教育基金,也许就脱贫致富来说,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其中,荔潭村的教育基金,可以确保村里每一个农家子弟不辍学,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有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有补助,这就是一个值得推广到的经验。

撰文/陈 军 梁宗具

摄影/周 辑 梁文栋 杨 扶 

Tags: 责任编辑:一日一天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春2012年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 [下一篇]超级杂交稻高产 市农林科所获省级..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