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广州“老大哥”鼎力帮扶
2013-01-05   来源:开封农批网  作者:帅气送水工   字体:【 】  浏览:27次   评论:0

扶贫开发“双到”专题报道 ③


图:驻村工作组在程村镇荔潭村建起鹅苗养殖场。

三年来,广州驻阳江扶贫“双到”工作队牢记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按照突出加大帮扶资金投入、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智力扶贫、突出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靶向疗法”,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市‘双到’办、驻市工作队、驻村工作组、驻村干部”五级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民生保障帮扶、基础设施帮扶、市场帮扶的脱贫新路子。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广州荔湾区、花都区和10个企业全力帮扶我市50条贫困村。据初步统计,三年共投入资金30349万元,平均每村投入607万元,发展经济项目300个,建设硬底化公路253公里,改造泥砖危房1325户,培训转移4300多名贫困劳动力。预计2012年贫困村集体收入村均超过15万元,比2009年增长17倍。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比2009年增长了5倍。村集体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项目扶贫打造长效机制

扶贫的效果能否获得长期发展,项目帮扶是关键。广州驻阳江扶贫“双到”工作通过发掘各地传统产业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扶持贫困村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将传统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一种产业辐射带动镇、村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扶贫之路。

广州市各对口帮扶单位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载体,在每个帮扶贫困村都建立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通过规范项目管理,落实项目责任,使项目实施一个,见效一个。2011年,广州工作队策划了“村企共建”捐款,捐得的善款全部投入到扶贫项目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产业推进、长效帮扶”——广州帮扶阳江产业扶贫“双到”项目对接会在阳江召开,15个产业扶贫项目成功对接,推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全面签订生产项目合作、技术培训、产品购销等保障性协议,稳定了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

特色产业帮扶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效应,盘活了一方经济。如荔湾区供销合作社帮扶阳春市圭岗镇山根村成立蔬果专业合作社,与广州农产品公司签订农产品保底收购合同,形成产供销一体经营模式,成为阳春市“马水桔”专业村。花都区帮扶阳东县的15条贫困村都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等,有效提高了贫困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智力扶贫加强科教引领


图:广州帮扶阳江“双到”项目对接会签约仪式在我市举行。

经济发展落后是贫困的主要原因,而科技知识贫乏和教育落后则是贫困的根本原因。广州驻阳江各贫困村工作组干部抓住这一关键,积极开展农技培训和就业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种养技能和外出务工的本领,通过树立一批“可信、可行、可学”的脱贫典型,改变了贫困户甘于贫困的思想观念,激发了贫困户“我要脱贫”的意志和斗志。同时,认真策划教育帮扶,在各条贫困村建立起奖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努力从根源上挖掉贫困的“根”。

荔湾区充分利用其丰富教育资源,定期派出由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区域品牌教师多人组成的支教团队,送教下乡,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个专题面向当地多所学校的教师开展指导活动;由基层学校定期派出校长、教导主任等人员,围绕学校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面向当地结对学校的行政人员开展诊断性、互动性的指导活动;精选区域内的省、市一级品牌学校、特色小学14所,与受援小学开展一对一的教育帮扶工作,每学期挑选出28名优秀教师分成五个小组,组织公开课、示范课,帮助贫困村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全科教师”。派驻教师在每个贫困小学每月支教时间不少于一星期。通过专家支教、行政支教、教师支教三种途径彰显携手研学的教育帮扶特色。广州珠啤集团在帮扶的三个村投入10万元设立珠江啤酒“扶贫助困、励志成才”奖(助)学金,实行助学、奖学、奖教,打破贫困村多年没有学生考上大学的局面,连续三年共有十多个学生考上大学。

此外,广州工作队抓好科技扶贫和信息扶贫,提高贫困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帮助村组织和村民掌握帮扶项目运作办法,保证扶贫成果顺利移交。

幸福安居改善村容村貌

“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就是农民的幸福安居。为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实现幸福乐居,广州工作队重点推进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造,加大贫困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全面展开贫困村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环境卫生设施、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工作。

目前,我市50条贫困村的村委会大楼得到修建和修缮,并全部实现了“五有”(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贫困村的教育设施得到完善、教学帮扶机制全面建立,贫困学生学有所教;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做到应保尽保;贫困村安全饮水全部解决,大自然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底化和修建了垃圾池,并实现了“五通”(通电、通邮、通讯、通广播电视),使贫困户能够安居乐业。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的改善,逐步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

幸福安居示范村建设让各驻村干部学有榜样、干有目标,提供了典型示范作用。特别是被列为“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的儒洞镇南洞村,充分体现了广州帮扶特色,“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和以简约、实用为建设主调、注重安居又适度超前的原则,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赞扬。

扶贫典型1

“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

儒洞镇南洞村贫困户喜迁新居


图:广州珠啤集团在儒洞镇建设的南洞新村成为“整村推进”安居工程的典范

南洞村是广州市和珠江啤酒集团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也是广州、阳江两市重点打造的省级“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之一。
※page※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村民行路、用水、读书、养老不再难;产业扶贫项目既“输血”,更“造血”,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共投入帮扶资金1350万元,启动了生态养猪场、走地鸡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农业经济园等10多个帮扶项目。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6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313元,62户贫困户百分百脱贫。

“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是南洞村另一项深得民心的实事。2011年底,南洞村被确定为广州市重点建设的4条“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之一,广州市在财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4月,30套单栋面积为108平方米,具有阳江乡村特色的安居工程动工兴建,新村总投资900多万元,总占地面积1.63万平方米。

去年12月27日,南洞村举行新村分房抽签仪式,30户贫困户、危房户喜滋滋地接过了新居钥匙,分到了一层半的精致岭南民居。记者近日在南洞村看到,新村规划整齐划一,四排灰瓦红墙平整宽敞的硬底化道路有如棋盘,路灯、附属绿化一应俱全,厨房独立设在小院内,楼房房间紧凑宽敞明亮。当地村民陈对高兴地对记者一连说了几个“想都不敢想”,自己能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从泥砖房住进小洋楼。新村内还建有文化楼和卫生所。文化楼内将设立南洞新村历史展馆、奖助学金管委会、农家书屋、广播站,一座休闲文化公园也正在加紧建设中。此外,珠啤集团还投入10万元设立奖(助)学金开展智力扶贫,当地133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近两年,南洞村有11人考上大学。

扶贫典型2

实行一地一产业策略

大八大陂村三年实现脱贫

在三年的帮扶工作中,花都区教育局“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对口帮扶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201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3.39万元,比2009年增长42.65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12171元,比2009年增长10444.94元,贫困户100%实现脱贫。

由花都区教育局发动并援建的“双到”拳头帮扶项目——宏达地拖厂,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有效地将当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考虑到大陂村有充足的竹木资源,地拖扫把加工技术要求不高,销售市场潜力大,同时可以带动整合周边群众原有的小加工作坊,形成产业带动等因素,花都区教育局因地制宜以“集体+工厂+农户”的方式建起地拖村办企业,由村集体和贫困户参股,“两委”负责管理,村民既可到工厂参与生产,也可领料回家加工,并将部分股份送给村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确保他们脱贫。

大陂地拖厂在广州市领导及广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建立起了稳定销售渠道,2010年6月建成投产后,订单一直没有断过,进一步打开了广州市9个区和市直属学校的市场。目前宏达地拖厂逐步发展壮大,月生产能力已达5万多把,并逐步打开了本地市场。

2011年,地拖厂实现销售额130万元,扣除包括村民工钱在内的所有成本,纯利润达37.9万元,其中36万元上缴村集体,彻底改变了2009年工作组驻村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7400元的窘况。当地留守的老弱妇幼群众及无特长的贫困户有了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不仅8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同时还带动了非贫困户的参与,参与地拖生产的村民每户可增加收入4500多元。

广州市委主要领导曾到大陂村考察指导“双到”工作时,对驻村工作组在该村发展地拖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形象地评价为“一个项目、两条扫把、三方受益”。撰文/杨晏彬 摄影/周 辑 李向东 杨 扶

Tags:广州 责任编辑:帅气送水工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武书连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出炉 浙.. [下一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