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双到”专题报道 ⑥
三年扶贫攻坚战结硕果
阳春72贫困村六千贫困户全部脱贫
 合水镇军迳村铺通“致富路”。
核心提示
三年来,阳春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8亿元,平均每村666万元;2012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受帮扶的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自2009年铺开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阳春市在广州市、阳江市帮扶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攻坚克难,突出产业帮扶的龙头带动作用,采取强有力措施,合力推进,使贫困地区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三大帮扶”摘掉贫困帽
 春城街道林田村出租经营雕花厂增加村集体收入。
开展产业帮扶,增强发展耐力。各帮扶单位突出产业帮扶这一重点,因地制宜,利用南药、花卉、蚕桑、蔬菜、马水桔和养猪业等我市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5万户,其中贫困户1.5万户,户均增收达1800元。如阳春市农林水产局等帮扶单位与广东大洋食品公司合办大洋养猪场,投资河新村电站股份,与广东绿业集团合作建设春砂仁产业园,投资三甲长沙回头龙电站股份,大幅提高了三甲镇岳冲村集体经济收入。
开展资金帮扶,增添发展推力。三年来,阳春市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334万元。以“扶贫济困日”为契机,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活动,加大帮扶资金筹集力度,在第一、二、三届“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全市捐款达4427.6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帮扶资金的落实。
开展技能帮扶,提升发展内力。三年来,全市组织各种劳动技能培训3万多人次,帮助贫困户劳务输出4394人;投入助学资金近312万元,保证了贫困户适龄子女100%普及义务教育,确保了考上高中、大中专的贫困家庭子女零辍学。
“三大建设”开启致富门
 春湾镇井坑村贫困户种植绿化树脱贫增收。
加强思想建设,激发发展动力。突出抓好贫困户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利用广播、标语、与贫困户谈心等形式,大力宣传政策,促使贫困户树立“脱贫靠自己、发展靠自己、致富靠自己”的理念。采取培训、座谈等方式,改变贫困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的状态,使他们树立先锋模范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
加强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投入帮扶资金4580万元,通过帮助贫困村建立种养基地、入股电站、资源开发、出租物业等,共扶持发展工业类、农业类和商贸旅游类等村集体经济项目559个,全市72条贫困村的集体年收入平均在10万元以上,全部实现了稳定脱贫。通过支持生产启动资金、发放种苗和肥料农药等方式,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物资不足问题,帮助贫困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
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后盾保障。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组织基础,努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以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通过“调”、“建”双管齐下的办法建强村级班子,提升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投入860多万元,对各帮扶村的办公场所进行了升级改造,添置办公设备,帮助贫困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page※
“三大工程”铺设幸福路
实施利民工程,夯实发展基础。三年来,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400多公里硬底化村道,并在短时间内修复了2010年“9•21”特大洪灾水毁桥梁、道路等设施;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通过连接镇区自来水、打水井、引山泉水等方法,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投入资金4107万元,兴建、改建农田水利设施项目240个;投入资金2065万元,建设教育、卫生设施项目1404个。如潭水镇湖边村在阳春市妇联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铺设了5.1公里硬底化村道,修建了录仔田电灌站和排灌渠道,修缮了村委办公楼和湖边小学等民生项目,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实施安民工程,构建和谐村居。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打造宜居村庄,投入240多万元完成村公厕及全部自然村垃圾收集池工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同时,大力推进泥砖危房改造工程,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3993万元,帮扶2395户贫困户解决住房难问题,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确保了贫困户居有所住、住有所安。
实施乐民工程,建好精神“粮库”。投入资金360多万元,支持贫困村建立和完善组织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宣传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阵地,帮助修建篮球场、羽毛球场文体设施,并添置了一批运动娱乐设备。投入资金782万元,解决了贫困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
扶贫经验
五大经验值得推广
——扶得力,确保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织强。阳春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为帮扶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包片挂村领导率先垂范,主动落实帮扶对象,营造了从上而下的促进氛围,形成“领导负总责、单位作后盾、干部驻点抓”的工作格局。
——扶得准,确保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效率高。一方面,通过入户调查、群众推选、上墙公示等程序选准了扶贫目标;另一方面,选准帮扶项目,确保扶贫成效。
——扶得法,确保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措施实。阳春市通过采取治标与治本、扶弱与扶志、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办法,以“四个结合”(“双到”工作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来实施“四大工程”(输血工程、造血工程、换血工程和固本强基工程),多方位加快贫困村、户脱贫。
——扶得实,确保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好。阳春市明确并做到人员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宣传到位、情感到位等“五个到位”,确保各项帮扶措施不折不扣落实,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扶得稳,确保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效应佳。一方面,组织力量加强督促检查,跟踪负责,实行永久性的“回头看”,确保脱贫不返贫。另一方面,抓好民生事业,配套保障到位:为贫困户建好房,让贫困户掌握农科技术,让贫困户子女有书读;建好医疗点,帮贫困户购买医保;建好自来水、村道等基础设施。
扶贫典型
军迳村:
“筑巢引凤”脱贫致富
近三年,市农林局等帮扶单位在挂点领导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魏宏广指导下,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式扶贫,大手笔投入近700万元完善合水军迳村基础设施和进行村场改造。
三年来,帮扶单位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为军迳村建设硬底化公路,实施农田改造,修建灌渠,升级改造电网,有效地改善了军迳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功能完备的农经服务大楼,漂亮的幼儿园、灯光篮球场、农家书屋、希望家园、卫生站等文体卫生设施一应俱全。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来栖。军迳村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后,受到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青睐。在帮扶单位的引荐下,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共建大汶垌优质果蔬生产基地,其中参与种植的18户贫困户仅此一项就实现脱贫目标。另外,阳春市惠民、易成两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也进驻该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发展蚕桑业增收。
2012年,军迳村村集体年收入达10万多元,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7000元,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井坑村:
五措并举惠农增收
三年来,在阳春市委书记胡海广的指导下,阳春市委办、农信联社等帮扶单位积极开展“五大帮扶”,让春湾镇井坑村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开展产业帮扶,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支持农业生产资金65.47万元,扶持贫困户种植绿化树300多亩、蔬菜50多亩。目前,全村种植绿化树750亩、无公害蔬菜300多亩;支持4.1万元发展连片100多亩冬种大白菜。
开展培训帮扶,着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及非农劳动技能培训班共9期,培训贫困户466人次,转移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59人。
开展安居帮扶,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投入资金88.5万元建设宜居村庄,其中,用于37户贫困户泥砖房改造55.5万元,整村推进工程33户33万元。
开展助学帮扶,着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筹资9万多元建立井坑小学“希望家园”和充实村教育基金,资助贫困户学生32人次(每人每年1000元)共3.2万元,联系深圳市盐田区狮子会爱心人士为井坑小学捐赠8万多元的教学设备。
开展救济帮扶,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先后为贫困户送上节日慰问品及慰问金共16.81万元,牵头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专家为群众义诊4次共500多人次,资助贫困患者医药费用5.07万元,资助1.3万元完善村卫生站设施。
至目前止,全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51.37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1.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7万元,完满实现脱贫目标。
先进人物
扶贫使者、井坑村驻村干部只进——
一心干事 改善民生
只进是阳春市委办派驻帮扶点春湾镇井坑村的工作组组长。多年来,她带领驻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井坑村各项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潜心调研,摸清民情。在驻村工作中,只进要求工作队员带着感情、带着爱心、带着责任去做每一项工作。为了准确把握贫困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她与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一道,起早摸黑,进村入户,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交朋友,迅速掌握了全村基本情况和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脱贫愿望、发展方向,并与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真心解难,顺乎民意。只进注重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优先解决制约发展的水利、道路、医疗、教育等“瓶颈”问题。以产业带动为切入点,利用群众原有的种养习惯,引导、推广、扶持主导产业,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带动机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一心干事,改善民生。井坑村全面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来,共投入561.4万元,成效显著。在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只进等驻村干部的努力下,井坑村硬底化村道实现了“寨寨通”,建设了三面光水渠,完成村有线数字电视项目,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完善了村委会办公楼、完善公厕和垃圾池,对30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村里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撰文/梁宗具 范耀葵 摄影/周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