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东:三年扶贫路 旧貌换新颜
2013-01-10   来源:乌海农批网  作者:光棍男   字体:【 】  浏览:75次   评论:0

扶贫开发“双到”专题报道之⑦

阳东:三年扶贫路 旧貌换新颜


↑大八镇古城村帮扶项目果蔗基地获得好收成。

核心提示

三年来,阳东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10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721.63万元。2012年底,该县43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14.77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9732元,比2009年提高8189元。其中,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有1440户,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的100%,实现100%脱贫。

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阳东实施“靶向疗法”,注重科学引导,积极创新举措,全县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明显改善,基层队伍建设明显增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被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面实现脱贫。

集体经济明显增强


合山镇那石村贫困户种植“发财树”脱贫。

阳东县在深入调查自然资源、种植传统、市场前景的前提下,以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上马经济项目419个,其中农业项目312个、工业项目36个、商贸旅游项目16个、其他项目55个,全力发展种养、加工、流通和服务产业,贫困村基本形成以经济林、花卉苗木、特色水果、优质蔬菜、淡水养殖、农业服务和木器加工等为主导的集体经济。

全县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较快的贫困村及其项目包括:塘坪镇马尾村养猪示范基地和600亩沙姜示范带;合山镇那石村发财树种植基地;大八镇古城村千亩桑蚕、果蔗示范基地;大八镇大陂村宏达地拖厂。

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大沟镇高洞村贫困户种植西葫芦瓜丰收

在扶贫工作中,阳东县大力实施带动效应明显、中长期发展潜力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实现增产增收。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二是依托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形成规模产业;三是依托优势农业,打造“一村一业”亮点;四是依托镇域优势资源,形成木器加工产业链。

例如,塘坪镇马尾村引进梁氏养殖公司,扶持35户贫困户养殖生猪700多头,并带动300多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增收4600元。大沟镇花村抓住阳东县创建“中国黄鬃鹅之乡”契机,引进客商建设养鹅基地,带动周边100多户贫困户发展传统养鹅业,户均增收2000多元。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阳东县县统筹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涉农资源,加大贫困村农田水利、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安居工程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新洲镇下六村建起主干渠解决当地灌溉难。

贫困户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全县43条贫困村三年规划改造低收入困难户住房1952户,已完成1952户,按照计划完成改造任务。大八镇古城村省级“幸福安居示范村”已建成。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完善。铺筑硬底化道路253.3公里,300人以上自然村到村委会道路全部实现硬底化。建设农田水利112宗,水渠32公里,机耕路38公里,新增农田受益面积3.768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宗,解决23029户农户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农户100%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

贫困村公共服务日渐优化。全县43条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实现“五有”。其中,拥有文化室54个、卫生室44个、公厕90间、垃圾收集设施441个和室外文体设施66个;帮助贫困村修建村“两委”办公楼10座,建设文化卫生设施493宗,新建一批文体场所、农家书屋、卫生站等。贫困村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设施基本完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电、通邮、通讯、通广播电视。

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三年来,阳东县突出抓好智力扶贫,着力提高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到有效扶贫、长效扶贫。

阳东共投入资金147.1万元,资助1667名贫困户子女完成学业,帮助361名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贫困户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另一方面,注重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组织举办种养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班256期,培训10791人,促进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5340人,人均月工资达1800元以上,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创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脱贫长效机制明显完善

为发展和巩固扶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阳东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在贫困村成立“两社”,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村互助社,采取“两社+产业项目+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提高贫困村、户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
※page※

该县还积极引导和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带动机制,每个贫困村培育起1个以上的主导产业,建立贫困村产业项目和资产管理运营制度,管好集体经济项目,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扶贫典型1

那石村:

夯实基础推进产业扶贫

阳东县合山镇那石村是县委书记王作雄的挂点村,县交通局、县国税局、县审计局、县旅游和外事侨务局4个单位对口帮扶。该村位于合山镇东北部,全村共有农户400户,其中5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29人。

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4个帮扶单位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基础设施改善,努力打造生产发展平台,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强化组织领导和扶贫措施落实,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以交通、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帮扶单位先后投入资金229万元完成8.3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投入140万元修建3公里长“三面光”灌溉渠道,投入99万元新建自来水饮水工程,在各自然村建设11个垃圾池。

以村容村貌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帮扶单位大力争取、整合各方资源,筹集资金40万元,对那宁自然村进行村场、巷道硬底化,并加高池塘围墙,改变了那宁村原来“垃圾围村、污水乱流、塑料袋满天飞”的状况,使那宁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群众感叹环境变优美了,如今是“下雨出行方便,村里环境舒适”。

三年来,帮扶单位共投入50万元建设发财树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种植,规模达到60多亩,并吸引8家园艺花卉企业落户那石村。连绵3公里约600亩,园存苗木约3.6万棵,集旅游、观光、园林艺术为一体的“花木长廊”已经形成。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着扶贫“双到”工作的不断深入,那石村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经济发展迎来更多的契机。

扶贫典型2

沙坪村:

打造村民增收长效机制

沙坪村由县长雷双富挂点,县府办、县人防办、县住建局、县地税局、县公安边防大队等单位定点帮扶。自“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各挂点单位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沙坪村扶贫开发工作。到目前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42.83万元,其中帮扶到村812.5万元,帮扶到户130.33万元。

注重“造血”帮扶,全力打造村民增收长效机制。利用沙坪村仙人井旅游资源,投资68.3万元建立村文化广场,打造旅游平台。利用沙坪村山林资源成立东平镇沙坪苗木有限公司平台,大力发展苗木生产,现已投资23万元发展苗木场,种植黑骨茶、九里香、银杏等苗木。利用沙坪村丰富的荔枝、火龙果等农产品资源,投资53.8万元建立沙坪村农产品销售中心。利用沙坪村的气候资源,投入资金4.1万元,建立5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点面结合,发动20户贫困户每户种植火龙果1亩以上。通过向农户每年提供启动资金约2.4万元用于购买鸡苗、饲料,并提供技术指导等帮扶措施,发动20户贫困户每户养鸡30只,打造“沙坪仙井鸡”品牌。

注重“输血”帮扶,着力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至目前止,32户贫困户100%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14户贫困户纳入低保,6户纳入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在危房改造帮扶上,三年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2户,完成改造任务的100%,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达36万元。

扶贫典型3

古城村:

筹资创办“造血”项目

往日一下雨就坑坑洼洼的烂泥路,如今变成了9公里长的水泥路;数千米自来水支网管埋在地下,解决了全村805户2938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建了起来……这是近日记者在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古城村位于阳东县大八镇西南方,全村805户2938人,贫困户有94户2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54户。县农林局、县人口和计生局、县农业发展银行3个单位对口帮扶。2009年,古城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000元,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1850元。

扶贫三年,驻村工作组展开脱贫攻坚战,尤其是种桑养蚕和种植果蔗两个“造血”项目,为古城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村有桑田约500亩,蚕房2500平方米。村委会种植30亩,带动32户贫困户分散种植约170亩,公司种植约300亩。村委会将桑田入股给阳东县富强农业有限公司经营,年收入约5万元,期限10年。贫困户户均增收0.8万元。

全村现有果蔗种植面积约700亩,主要是农户分散种植,集中在敖屋、许屋、屋背坪、新城等村种植,由大八镇智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322户群众签订种植购销协议,由合作社统购统销,户均增收1.2万元。

古城村幸福安居村规划面积约1.2万平方米,规划建房38户,现已建好25户。预计投入100万元建设村场环境和各类设施。2012年,古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万元,村里的贫困户百分之百脱贫。

先进人物

扶贫使者、那顿村驻村干部卢慧敏——

从“门外汉”到扶贫行家

“双到”工作铺开后,阳东县财政局副局长卢慧敏来到龙镇那顿村驻村。三年来,卢慧敏积极落实帮扶项目,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困难,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驻村仅几个月,卢慧敏就走遍了帮扶村每一个角落,认真听取村干部和贫困户群众的反映,研究脱贫对策。在卢慧敏的亲自谋划下,该村实施了发展立体养殖业、种植经济林木等多个帮扶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卢慧敏主动牵头协调4个帮扶单位,积极筹措帮扶资金推进村里的致富和扶贫项目。帮扶前,那顿村集体收入只有4000元,村委会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经过两年多的帮扶,2012年那顿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500元。

此外,村道好走了,“望天田”转变成了高产田,泥砖房变成了漂亮的民居,医疗站以及网络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年来,卢慧敏由一名不懂扶贫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位扶贫行家,多次受到了上级表扬,并荣获广东省“扶贫使者”称号。 

Tags:阳东 三年 扶贫路 责任编辑:光棍男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市人大机关慰问钓月驻村干部农户 [下一篇]阳江天气持续寒冷 农技人员提醒做..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