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发展机遇打造“三地两中心” 奋力开创“富民强县、幸福阳东”新局面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2012年,阳东发展交出漂亮的成绩单: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7.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全市领先,各项事业发展硕果累累。
 阳东作为阳连江接珠三角桥头堡的地位日益凸显。
新一年的战鼓已经擂响。阳东将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继续抢抓发展机遇,围绕建设“富民强县、幸福阳东”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强工稳农、宜居兴商、普惠民生”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全力打造“三地两中心”,即粤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全省著名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珠三角“菜篮子”供应基地,以及粤西最具影响力物流中心、阳江市商贸副中心。2013年,力争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农业总产值增长4.8%,工业总产值增长1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6%。
蓝图绘就,众志成城。2013,活力阳东阔步踏上新征程。
1加快转型升级 夯实新型 工业化发展基础
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阳东实现跨越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2013年,阳东将继续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着力做优投资软硬环境,优先发展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再掀工业发展新热潮。
推进园区建设,加快打造粤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今年,阳东将增强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力量,加大“一区四园”推进力度,着力构建以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万象产业转移园为主战场,以滨海环保产业园、恒兆高新产业园、北部木器加工专业园为支撑的大工业发展格局。不断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抓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化与佛山禅城、广州、中山等地产业对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产业转型,壮大工业发展实力。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建设万象产业转移园创新孵化服务中心,完善县五金刀具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产业推动,加快阳江(东平)核电项目建设,启动东平大龙顶风电等生物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把阳东打造成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县。强化管理带动,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县域企业协同作战、抱团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暖企扶企”行动,建设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部门服务企业机制。继续实施投资建厂、创品牌奖励措施,加大技改投入、贷款贴息支持。切实解决企业招工、用地等问题,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规范对企业的各项检查,为企业良性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2致力强农富农 加快农业
产业化发展步伐
今年,阳东将进一步落实强农富农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滩涂养殖、高位池养殖升级改造,扶持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创建一批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发展大马力钢质渔船,提升深海远洋捕捞能力。积极引进水产品深加工项目,推动海惠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东平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打造南海渔业服务综合保障基地。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面向阳江市区、珠三角和港澳市场,着力发展城郊型农业,积极打造“菜篮子”供应基地。加快优农尚品、田山农业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推行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及网上销售等模式,搞活农产品流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台平三丫联围二期、良政联围达标加固工程建设,抓好那龙河综合整治、东湖灌区干渠改造和红江拦河闸重建工程,加快支斗毛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全县9.6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page※
3强化商旅带动 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态势
阳东县将坚持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布局优化、领域拓宽、发展提速。
推进旅游大开发。按照构建大东平旅游圈、大东湖旅游圈的总体布局,加强项目规划、资源整合和调控管理,大力推进大澳渔村、滨海观光、休闲渔业、星级酒店、飞龙寺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快东湖星岛国际生态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动工建设开阳高速那龙出口至山水绿洲度假村公路、东湖环湖大道。依托“古村落”、“最美乡村”等人文生态环境,加快发展乡村生态和观光休闲旅游。
提升发展商贸物流业。推动华科国际、一号广场项目尽快建成开业,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努力引进以服务工业原材料、产品购销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强广雅路、湖滨路等区域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打造县城商业中心,大力培育城乡消费新热点。结合“广货网上行”等活动,积极构建“阳东五金刀剪网上交易平台”、“阳东物联网”等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 ※page※
4突出宜居宜业 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阳东燕山湖公园美景如画。
打造宜居宜业的县城环境,才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舒心。阳东县将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提升县城品位形象。积极配合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始兴路改造、龙塘南路延伸工程,动工建设龙山公园。实施县城精细化管理,完善路灯、红绿灯、交通标志线、环卫、消防等公共配套,大力整治违章建筑、乱摆乱卖、乱停乱放、噪声扰民等行为,改善县城宜居环境。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大力扶持合山、北惯、东平等中心镇扩容提质、率先崛起。推进旧城镇、旧村庄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条样板路、一个小广场、一个小公园,积极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强供电、交通等设施规划建设,动工建设110千伏滨海(雅韶)输变电站,规划建设那味、新洲110千伏输变电站。加强开阳高速西平出口至阳云高速岗美出口连接线阳东段、沿海公路三山立交至雅白公路规划,加快推进寿东公路等道路建设,动工建设新洲中六至横河山公路等。
5着力改善民生 凝聚和谐发展合力
民生为本。今年,阳东县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强县创建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动工建设县卫生监督所业务综合大楼,建成新洲、塘坪镇卫生院门诊楼。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办好教育、卫生、文化、劳动就业、住房保障、价格惠民等十件民生实事,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深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平安阳东建设,推进公安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社会突出矛盾纠纷。巩固扩大“三打”成果,探索总结“两建”试点经验,加快建立完善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6推进改革创新 发展外向型经济
创新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阳东县将深入开展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并联审批系统建设和网上审批制度改革,在年底前建成网上办事大厅。积极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经济活跃和繁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创新政府融资渠道,多途径筹资加快工业园区、市政、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政经分离”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融入珠三角,接受珠三角辐射带动。深化与佛山禅城区合作共建,探索完善园区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密切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交流,积极参与“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建设,强化与省金属制品协会、央企、知名民企合作,促进产业对接、互利共赢。推进国家级餐厨用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自主品牌创建,鼓励企业自营出口。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活动,积极拓展新兴出口市场。优化大通关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出口环境。
7坚持生态优先 全力建设美丽阳东
既要赢得金山银山,又要守住绿水青山。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阳东县将继续强化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整治、淘汰、转型。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全面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加快完成县垃圾填埋场和东平、合山污水处理厂建设。探索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三旧”改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推进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沿海防护林等建设,保护好那龙河、东湖水库等水资源,加快建设美丽阳东。
8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推动阳东崛起的历史重任,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阳东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抓好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热切关注的民生问题。阳东将进一步强化“项目无小事、企业无小事”意识,真诚服务项目建设,贴心关心企业成长,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同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大力发扬敢于担当、敢闯敢干的优良作风,推动政府工作落实、取得成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