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白沙鹅:白沙的一张名片
2013-03-29   来源:抚顺农批网  作者:帅气送水工   字体:【 】  浏览:30次   评论:0


白沙鹅乸场

阳江人喜欢吃鹅,也喜欢养鹅。每当遇到传统节日,人们吃鹅的兴致就会被调动到最高,进城卖鹅的村民会占据大街小巷,家庭妇女们如果不买只鹅回家做道菜,就像是没有过节。

阳江的鹅,以白沙街道最为有名。白沙不仅是阳江黄鬃鹅的重要聚集地,而且也是白沙鹅的故乡。江城区白沙街道农业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家中养鹅,全街道年出栏鹅苗260多万只、肉鹅100多万只,白沙鹅乸饭及白沙环岛特色饮食一条街,更是让白沙的鹅美名远扬。

白沙鹅:黄鬃鹅和狮头鹅的后代

白沙鹅又叫“白沙种”或“白沙杂”。

关于白沙鹅的来历,大家的说法虽然略有不同,但最为关键的部分大都一样。首先,白沙鹅是经过杂交选育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并非阳江的“乡土品种”。其次,白沙鹅并非哪个农业技术部门的研究成果,而是由当年白沙镇众多养殖户自发选育而成,真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白沙街道众多养殖户中,有“好事”者将广西狮头鹅带到阳江,作为父本,与阳江本地的“乡土品种”黄鬃鹅配种,经过一番选育后,白沙鹅横空出世。此外,也有人说广西狮头鹅是与白沙麻鹅配种产生了白沙鹅。白沙麻鹅是什么来历?有养鹅大户说,所谓白沙麻鹅就是黄鬃鹅的不同叫法。

众所周知,黄鬃鹅虽然皮薄肉嫩,是鹅中极品,但个头实在是太小,即使成年鹅也不过6至8斤,如果当普通鹅肉论斤卖,利润会少很多。广西狮头鹅则不同,单只体重一般在十四五斤上下,四肢发达,尤其是大号的鹅头配上那个特征明显的“双下巴”,显得威风凛凛。

白沙鹅可以说完美地继承了“父母”的优点,肉质无限接近“母亲”黄鬃鹅,但身材又向“父亲”广西狮头鹅靠拢,单只重量在十一二斤上下。最为重要的是,它有本地“土著”血统,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长快,产蛋量高。据当地养殖大户介绍,同等喂养条件下,白沙鹅60至65天就可出栏,比广西狮头鹅快10天左右。

“鹅司令”谢彦活:将白沙鹅选育工作进行到底

说起白沙的鹅,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叫谢彦活,白沙街道岗新村委会谢村人,现任白沙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阳江有名的“鹅司令”。

谢彦活60岁上下,养了一辈子鹅,是我市最大的养鹅专业户,仅种鹅就养了两万多只。谢彦活15岁开始养鹅,20岁做鹅苗批发生意,后来转向养殖种鹅。2008年6月,早已富裕起来的谢彦活,牵头成立了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向会员提供鹅苗、饲料、技术及统一回收商品鹅,将250多户农户组织起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如果说谢彦活带着大家致小康的故事没有多少新意,那么他私下里攻关,研究“狮沙杂”的事儿,则充分说明了这个人对养鹅的痴迷。

大约在六年前,谢彦活开始以白沙鹅为母本,汕头狮头鹅为父本,做杂交实验。汕头狮头鹅的体型比广西狮头鹅还要大,用它与白沙鹅杂交会产生什么样的后代呢?谢彦活的好奇心驱使他搞起了“科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选育,谢彦活得到了一个新品种的鹅。这种鹅仍然保留了白沙鹅的优良性状,但个头比白沙鹅更大一些。最为明显的是,这种鹅的产绒量非常大。同样的一斤鹅毛,这种鹅可以卖50元,而白沙鹅只能卖30元。谢彦活最后将这种鹅定名为“狮沙杂”。

如今,谢彦活的狮沙杂鹅苗和肉鹅在本省潮汕和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卖得非常好,他准备将养殖场里的白沙鹅全部换成狮沙杂。

民间的养鹅大户,一代接一代搞起了“育种技术”。他们大都没有什么高学历,但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让人敬佩。或许这样的探索出现在白沙不是偶然的,这是白沙人继承白沙养鹅传统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


白沙鹅乸饭


白沙鹅肉

白沙鹅乸饭:飘香30多年的特色美食

在阳江众多特色小食中,鹅乸饭可谓大名鼎鼎,而鹅乸饭的“发源地”就是在白沙。如今,白沙鹅乸饭早已飘香全市,据说在佛山等珠三角发达地区,也有阳江人在当地打出了“白沙鹅乸饭”的招牌。

鹅乸者,老母鹅也。白沙街道每年的鹅苗出栏量超过260万只,下蛋母鹅的养殖规模在12万只以上,这些母鹅的“产蛋青春期”一般只有两个年头。也就是说,母鹅第一年“长身体”,第二和第三年辛勤下蛋,年龄达到4岁不能下蛋后,就没有了经济价值。于是,以老母鹅肉为原料的鹅乸饭诞生了。

白沙鹅乸饭是一种地道的阳江特色小食,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鹅乸肉剁碎后,放葱花、芝麻粉等调料炒干,然后与煮熟的米饭一起炒,类似于炒米饭。一种是将炒干的鹅乸肉和大米放在一起煲,与蒸米饭相似,只是多了鹅乸肉。两种做法各有千秋。

关于鹅乸饭的发明者,众说纷纭,有两个版本最靠谱。

在白沙街道一家做鹅乸饭很出名的酒店,记者见到了72岁的关炳。关炳是这家酒店的老板,他不仅请我们吃了鹅乸饭,还向我们讲述了他心目中鹅乸饭发明者的故事。

话说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白沙粮油加工厂的饭堂有一个叫关早荣的厨师,有一次他把有“嚼劲”的鹅乸肉剁碎后加米饭一起煲,大家都觉得好吃,于是这种做法就被保留下来。后来,关早荣在加工厂附近开了个小饭馆,主打食品就是鹅乸饭,而鹅乸饭的大名也从此传开。

另外,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鹅乸饭发明者的传说。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姓卓的老板在325国道白沙环岛附近开了一家小饭店,名叫“春园饭店”,并首次打出“白沙鹅乸饭”的招牌,很受过往司机的欢迎,于是大名远扬。

关早荣关老爷子早已在五年前过世,卓老板如今年近70,两人究竟谁才是白沙鹅乸饭的发明者?真的很难说清楚了。

白沙饮食街:30多家饭店经营“鹅系列”

白沙的鹅,不仅数量多,而且还形成了以吃鹅为特色的饮食文化,这其中,白沙环岛附近的饮食一条街最具特色。

白沙的饮食一条街,老阳江人没有不知道的,它的起始点位于著名的白沙环岛,从环岛出发沿站港路向闸坡方向走,400米之内,道路两边大约有30家饭店,如果算上路两边更远一些的饭店,总数足有50家。这些饭店不管如何经营,鹅掌、鹅翼、鹅头、鹅骨汤、白切鹅、鹅乸饭等白沙“鹅系列”特色美食是必备品。

白沙的鹅,全身是宝,每每想起都会令人流口水。想像一下,卤制的鹅掌、鹅翼、鹅头端上桌后,食客们立刻给双手戴上塑料套,手持鹅的各部位零件“啃食”起来,很快就满嘴流油,全然没有了形象,那感觉,想想都觉得过瘾。

白沙环岛的饮食一条街,总体而言装修档次并不高,但因为有“鹅系列”特色美食,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所在。每到周末或休息日,总有市民开着车来到这里过“嘴瘾”,而且“鹅系列”是饭桌上必点的食品。

白沙,因为老百姓喜欢养鹅而被命名为“养鹅专业镇”,成为粤西最大的鹅苗集散地。这里的养殖户自发选育鹅的新品种,这里的每家饭店都在研究与鹅有关的美食,这里的老百姓喜欢鹅喜欢到了骨子里。

白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 撰文/陈 军 许宁鈺 许光荣 张延兵

■ 摄影/周 辑

Tags:白沙鹅 白沙的 张名片 责任编辑:帅气送水工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郑州女孩酒吧门口被扒光下身 围观.. [下一篇]广东没有城市宣布参加"地球..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