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生态文明村建设硕果累累
 图:织篢镇鸡乸(土朗)村新貌。
走进阳西县上洋镇上联村委会岭头海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直通每家每户门口;一栋栋新颖别致的住宅楼矗立在荔枝林中,与一口口鱼塘相映成趣……目所及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岭头海村是阳西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正在推进的名村和示范村达56个。
近年来,该县把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把“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率先启动乡村文明行动。坚持以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县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规划2011年到2015年创建15条名村,41条示范村。
为确保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该县把乡村文明行动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选派100多名优秀干部派驻村,选派20名大学生村官挂任村支书(主任)助理,帮助完善村规民约,改善村庄环境,发展村级经济。同时,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乡村文明行动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艺术团“走进新农村文艺下乡活动”和“健康直通车进百企百村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使文明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融入到千家万户。
为改变“垃圾围村”的困境,该县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为主线,对“三边”(村边、路边、水边)进行重点整治。织镇鸡乸(土朗)村是“全国文明村”,可谓“一轮明月”;程村镇咸水寨村、上洋镇岭头海村、溪头镇鹅渚埠村等一大批示范点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可谓“繁星点点”……
鸡乸(土朗)村 阳江首个“全国文明村”
走进鸡乸(土朗)村,平坦洁净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小洋房、花园般的文化广场,葱茏的绿化,让人眼前一亮。村民们说,文化广场原来是荒地,堆着破破烂烂的杂物,车辆都没办法开进村,现在已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鸡乸(土朗)村是织镇谷围村委会一条纯渔业自然村。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靠海的地缘优势,装备了先进的钢板捕捞渔船,驶向了辽阔的海洋,使村的经济得到加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村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建设了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在村中开辟宣传栏、法制专栏和开展科技咨询、图片展览等以提高村文化品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图:坐落在荔枝林中的上洋镇岭头海村。
同时,该村建设了水泥篮球场及羽毛球场,组建了青年篮球队、文艺宣传队、青年象棋队和乒乓球队等,村民文化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该村深入开展“文明村”、“生态示范村”、“卫生村”、“文明家庭”等各项创建活动,组织动员党员、群众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改陋习、树新风,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开始连续被县、市评为文明村;2008年、2010年被评为省文明村;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红光村 从“烂仔村”到“文明村”
十多年前,一提到程村镇红光村,人们无不与“烂仔村”、“白粉窝”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该村在村支书谢爱珠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红光村已成为全省知名的文明村,获得了“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page※
2002年以来,该村围绕“创建先进基层党支部、打造中国蚝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努力,该村先后筹资790万元,对东头村损毁的出海路段进行改造,修好通镇二级柏油路和环村村道,对村自来水塔进行扩容重建,改造2000平方米村中心市场,建成1万平方米的码头和一个可容纳1000多条渔船的避风港,浚深航道2.5公里,建造13个垃圾池和3个公共水厕,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和“脏、乱、差”现象。
该村还制定了《红光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村民行为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村民中开展了以“破除恶俗陋习,改造村落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现代农村”为主题的“文明红光”创建活动,使红光村群众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处处呈现一派文明和谐的新景象。
岭头海村 人均拥有1.5亩荔枝园
正值荔枝花开的时节,走进位于上洋镇岭头海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淡黄色的荔枝花海,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矗立在荔枝林中,让人仿佛置身画境。岭头海村负责人杨显告诉记者,岭头海村建在果林之中,目前全村有荔枝园700多亩,人均约1.5亩,去年每亩产值约7000元。
“这个污水处理池日处理污水能力为75立方米,完全能满足岭头海村污水处理的需要。”站在刚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池边,杨显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围绕建设市级生态示范村的目标,制订了《上洋镇岭头海生态示范村建设规划》,把村域划分为生态林区、生活居住区、观光果园区、娱乐休闲区等四大功能区,将荒山野岭果化、绿化,将低洼田改造成鱼塘,不断完善村中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进村道路及林果区的主骨架道路,建好村场硬底化巷道、老人娱乐中心、村文化站、垃圾池、灯光球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目前,全村消灭了泥砖房,人畜粪便资源利用率达7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4%,初步形成了资源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空间。
黄茅岭村 从泥砖房到小别墅
黄茅岭村隶属于程村镇莲湖村委会,和阳春市河口镇交界,属革命老区,距县城约40公里,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山区小村。沿着崎岖的公路一路颠簸,来到黄茅岭村时,只见18幢红墙蓝瓦的两层小别墅整齐排列在绿树丛中。
该村负责人莫介堂告诉记者,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出入十分不便,村民收入很低,大部分村民都是住的泥砖房。2006年,热爱家乡的乡贤陆达青回村时看到村里的落后景象,慷慨解囊投入450多万元为村民排忧解难。2008年,全体村民彻底告别了泥砖房,入住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小别墅。村里还建设了2.3公里的进村道路,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完善村文化室、文化广场、水泥球场、路灯等一批公共设施,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为了保持新村的环境卫生,村民积极开展改水改厕工作,做到人畜分居,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同时,村里成立了环卫队、治安队、村民调解协会、禁毒禁赌禁黄协会和计划生育协会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黄茅岭村于2010年通过了省卫生村的验收,成为阳西县第一个省级卫生村。
咸水寨村 乡贤回归带来生态文明
来到程村镇罗岗村委会的咸水寨村时,记者看到村民正沿着村道植树。一位村民一边培土一边说,趁这几天刚下雨,把这些树种下去,提高树的成活率。
该村负责人谢克取介绍,近年来,村子里以“建文明村、做文明人”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造出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居住安全、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现在每天晚上都有好多外村人到村子里休闲游玩。
“说起村里的变化,离不开村里的外出企业家袁添。” 谢克取说,1998年底,该村外出企业家袁添捐资60多万元修建了咸水寨至程村镇约1.6公里的硬化底道路,在袁添的带动下,村民也纷纷解囊,筹资268万元掀起了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热潮。目前,村子里修建自来水塔,建设了文化室,并购买了5000多册图书,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所有的巷道、环村路都实现了硬底化,还绿化了村道、建设了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搭建了150平方米的铁棚舞台。
咸水寨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2001年,该村成为阳江市第一个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13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鹅渚埠村 从“五差”到“五个好”村党组织
“我们村是溪头镇第一个夜晚有路灯照明的村。” 鹅渚埠村村支书吴栈指着村道上的路灯自豪地说。近年来,该村共投入资金约280多万元,加大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村容村貌,先后多次被评为被市、县级文明村。
据了解,以前,该村党支部因为“两委”班子建设差、办公条件差、村集体经济差、党群干群关系差、精神面貌差,被称为“五差”党支部。近年来,在村支书吴栈的带领下,该村先后建设“石神大道”基耕路、环村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成立了治安联防队,实行全天候巡逻,大大改善了村的治安环境;同时,还建设了村卫生医疗站、15个垃圾收集点和4间公厕。吴栈还带领村民发展滩涂和对虾养殖,目前全村滩涂和对虾养殖面积达到7300亩。
吴栈说,现在村里的治安状况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意见也越来越少了。2007年,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下一步,村里将重点做好村中巷道硬底化、文化广场地面硬底化及绿化、自来水入户及5千米排洪引水渠建设,把鹅渚埠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撰文∕姚寿高 刘云鹏 张文秀 吴德 李启增 钟连娇 摄影∕李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