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江城城南寺庙祠庵考
2013-04-14   来源:云浮农批网  作者:信鉴科技   字体:【 】  浏览:54次   评论:0


题图:甘泉古井(资料)。

光叔/整理

阳江城南门街外称为南门头,古代阳江的衙门是背北向南的,古城南门对正县堂(衙门、府厅)。南门外建筑物的特点是寺庙祠庵较多,如白沙寺、神农庙(农夫祠、先农祠)、南关庙、南恩书院、谭氏宗祠、字祖庙、西竺庵、同济堂、甘泉庵等,都设在南门外这一带。

◇白沙寺 寺,古时官舍叫寺,也是僧侣供佛藏经、居住之所。白沙寺建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地址在南门外白沙田垌,即现在的荔枝园住宅小区一带,是当时香火鼎盛的名刹。白沙寺约在民国30年(1941年)始废,寺址拨归阳江县师范设乡村师范班。白沙寺有一座1.5米高的弥勒铁佛像运回中山公园,后来又移到织大垌山净业寺安放,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白沙寺有一副门联很出名:一带白沙澄彼岸,四围绿树拥浮图。该寺当家和尚名曰“惠迟大师”,是较有名望的高僧,“惠迟”阳江人读音“为除”, 阳江人将“钱”说为“除”(音),故民间有“白沙寺和尚——为钱”的歇后语。

◇甘泉庵 江城南门外有一条“甘泉路”,此地原有泉水叫“甘泉”,人们在周围建古井一口,叫“甘泉古井”,现在还可使用。井后有庵,庵以甘泉为名,叫“甘泉庵”,故此马路也叫“甘泉路”,现在建有甘泉住宅小区。

庵,是指尼姑居住的庐舍,也叫庵堂、尼姑庵。“甘泉庵”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代《重修甘泉庵碑记》载:江城南门百步之近,有甘泉井,胜迹久传,其色清且涟,其味馨而冽。甘泉之侧,旧有观音庵,额曰甘泉。夫庵与寺等,俱以居佛。即如城东之东山、城南之白沙,寺之以地名者,所在多有。兹之甘泉庵,非甘泉以庵重也,庵以甘泉重耳。顾庵名甘泉……“甘泉庵”所在地现在建起了教工宿舍。现在甘泉路的岗列医院原是同济堂药店旧址,同济堂原是贵州的“中华老字号”药店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名声远播,各地都有药店号上“同济堂”之名。

◇西竺庵 西竺庵始建于民国35年(1946年),“竺”指“天竺”,天竺国名为印度。唐·玄奘法师当年到西天取经,就是到西竺取经。文革前的“西竺庵”香火很旺,“西竺庵”1993年被拆除,原来所在位置是现在的江城第四小学校园,只有一口古井没有被填,清冽的井水在向人们诉说着“天竺”的故事。

◇南恩书院 书院起于唐末,南宋大兴。江城的书院有三所(鼍峰书院、濂溪书院、南恩书院),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最初的书院,原是藏书之所,后来成为读书的地方,当时的书院近乎高等学府。阳江有了书院,举人、进士大增,书院对造就人才起过一定作用。

清同治九年(1870年)阳江绅士、道光举人邓琳等集资于江城镇安宁社创办南恩书院。该书院坐北向南,左为谭氏宗祠,右为字祖庙,是一所平衡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堂大门顶端有花岗岩横额,阴刻楷书“南恩书院”四个大字。该书院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改为学校而废。


原江城第四小学校内字祖庙旧址(资料)。


原江城第四小学校内南恩书院旧址(资料)。

◇字祖庙 字祖庙是纪念“造字圣人”仓颉的庙宇。仓颉传为汉字的创造者,被尊为“造字圣人”,亦称“字祖”。江城字祖庙有副名联,是邓琳所作:开万古读书门路,综百王经世勋猷。(“勋猷”是指特殊的打算,谋划之意。)

邓琳(1829年-1893年),北门街人,18岁中举人,后屡试不第,长期为阳江文化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服务,先后创建南恩书院、字祖庙、重修东山石塔、重筑北门巩桥、筹建阳江试院等。

城南的南恩书院、谭氏宗祠、字祖庙、西竺庵,俗称“旧四庙”,1993年被拆除,所在位置是现在的江城第四小学校址。

◇神农庙 城南甘泉路有条神农街,是因这里原有一间神农庙(农夫祠、先农祠)而得名(在神农街口附近,现在是市建筑设计室、市房屋建设住宅公司办公场所)。神农庙建于清乾隆年间,供奉炎帝神农氏,神农被民间尊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他教民使用工具、播种五谷;教民医药、制陶、猎兽;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

神农庙有个较大的“先农土坛”,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各官俱穿朝服来这里致祭神农,由县官“迎春”、“扶犁”,举行开耕播种仪式。解放初这里为省农业厅管的农校,上世纪五十年代与高州农校合并,其后改为阳江县委党校。

◇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是谭姓人的祖祠。过去人们功成名就便建祠堂,为的是不忘祖宗的庇佑。祠堂的功能是让人“不忘本”,融洽族人关系。?在韶关的珠玑巷,全国各种姓氏基本在巷中设有本姓祠堂。阳江雅韶有很多谭姓人,建有谭氏宗祠,宗祠有副门联(作者不详):“任是海角天涯,此际月明千里共;何分苗笙藏鼓,今宵春好八音同。”这副对联充满团结和谐的气氛。

◇南关庙 南门郊外还有个“南教场”(现阳江市实验学校门口至牛墟市场一带),是个打靶较武之所,设有“演武坛”,也是以前处斩犯人之处。据80多岁的“老阳江”回忆,这一带原来是荒郊,解放初曾有两批反革命分子被拉到这里“打靶”。阳江人叫枪决为“打靶”,如骂人为“打靶仔”。

南关庙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南关”不是关卡,而是南门外的关帝庙。民国时期南关庙是阳江简易师范校址,解放初改为阳江三中,后为阳江一中校址。清举人姜自驺题《南关庙》联云:“蕴义胆以为神,迹留西蜀;奋忠肝而显圣,庙镇南郊。”

清同治年间,有广州来的戏班在南关庙前搭棚做戏,戏台两边写着一副对联:世事纷纭原是一场梦境,人情变幻无非万种戏文。意思是叫人们不要把戏中的人情变幻当作真有其事,以至“看戏流眼泪——为古人伤心”。

Tags:江城城 责任编辑:信鉴科技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江市政府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签.. [下一篇]日核能安全草案称反应堆禁止建在..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