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的小渔船
■ 本报记者/陶明霞 姚寿高 通讯员/吴 德
阳西县织篢镇鸡乸㙟村,被称为广东“最富的渔村”。
早春4月,记者走进鸡乸㙟村,渔家风情扑面而来:村口,是“海之子”雕像,一个身体强健的渔夫,踏着海浪,正在奋力撒网;一排排漂亮的洋房面前,一摞摞渔网摆在屋前院落,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忙碌地织网;村委会二楼,贴着一张张照片,那是鸡乸㙟村渔船的变迁史……
穿过村中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便看见织篢河,它在这儿东流入海。村民顺势在这里修建码头,用来停靠船只。背靠河流和大海,鸡乸㙟村的渔业便因此而发源,在这里兴旺,从这片海走向深蓝。码头上,停泊着几艘小木船,似乎已废弃,你可别以为,村子的渔业在衰败,恰恰相反,渔民已越闯越远——他们的设备早已“鸟枪换炮”,木质船更换为钢壳船。而村码头水浅,大船进不来。
上世纪50年代——划小帆船用网兜捞鱼
今年46岁的林织是鸡乸㙟村支部书记,是鸡乸㙟村最早从事捕捞业的船老大之一,也是最先富裕起来的渔民。林织告诉记者,在鸡乸㙟村300多年的历史中,渔业兴盛的时间并不长。“解放前,我们村是半渔半农,以农业为主,而渔业主要是农闲时改善生活的方式。”林织说。
林织回忆,那时村边的鱼多得不得了,涨潮后,水淹过滩涂来,一条条小鱼,一只只螃蟹也被潮水打上岸,“我四五岁的时候,就用竹罩在岸边抓鱼。”林织说,解放前,鸡乸㙟村很小,只有30多户人家,抓鱼时,大人小孩全家出动,轻而易举就能抓到鱼。
而退潮后,鱼便没有那么好找。没有船,村民们用小竹排在河边打渔。林织的爷爷,也是渔民,在粮食短缺的时候,他常常会撑着竹篙,在小竹排上从织河里找鱼,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鸡乸㙟村组成一个生产队,分到了一艘小船,长约4米,宽约2米。这是鸡乸㙟村的第一艘船。队长组织村中男青年在河边或近海捕鱼。其实,河边的鱼都多得不得了,但村子里的人总是向往着去大海捕捞,早日征服大海。
林织也曾跟着这艘小木船出海打渔。那时,打渔的工具,是一个小小的煤油灯,和一个绑在竹竿上的直径30-50厘米的网兜。“用煤油灯一照,一群群鱼虾纷纷赶来,看准水下鱼群的黑影,一下手,一兜就是几十斤。”林织说,那时的渔民,身手都非常敏捷,出去一次,就能捞到四五百斤鱼。捞的螃蟹,有巴掌那么大,虽然十分肥美,但他们都直接扔掉,因为肚子里油水少,吃螃蟹容易拉肚子。
林织还跟记者讲起捞鱼的经验:“鱼儿一般是逆水而上,若流水静止,鱼就不好捞,退潮时,鱼也不好捞。还要看准水流的方向。”
这些古老的捕捞工具,林织说原本家里有,可能后来坏掉了,被扔了,现在想起来,十分可惜。现在,他想收集,却不是那么容易。
上世纪80年代——凑钱买机船远海捕鱼
计划经济时代,鱼不好卖。到了上世纪80年代,渔民捕捞的鱼逐渐有了市场。也就是这个年代,鸡乸㙟村兴起股份制。鸡乸㙟村干部介绍,那时村子里30多户剩余劳动力,合股买船,买了五六艘船,走向外海打渔。村民的船只,由小木帆船,升级成了带油机的机动船。
小木船更新为大木船,小帆船更新为油机船。鸡乸㙟村的渔船设备,更新得很快,只要一有钱,便买船,或造船。林织说,这是因为他们自小便有远洋梦。自祖辈起,这里的渔民便向往去深海捕鱼。“我父亲那一代,本来近海的鱼就很丰富了,但他们却开到外海。坐那艘6马力的渔船。他们的这种闯劲,也传给了下一代。我们要比他们走得更远。” ※page※
林织的哥哥林进栈,便是这敢为人先的第一批,他联合家里和亲戚朋友共9个人,凑了1万多元资金买了艘20马力的大船。这艘船有17米长,4米多宽。可以装3到5吨油,一出海,可捕捞一个月再回来。
“船是从台山买回来的,村里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船。当这艘船开到村码头,全村的人都出来看稀奇,还放炮竹迎接!”回忆起当初的场景,林织至今仍心潮澎湃。
那个年代,鱼类资源的丰富程度令林织至今都非常向往,“只要是你能开船出去,就不愁捕不到鱼。”渔民们只要一赚到钱,首先把向村民借的钱还清,如果还有多余的,便投入到渔船发展。慢慢的,村里的多股股份制逐渐向小股控股发展——两三人拥有一艘船。上世纪90年代初,鸡乸㙟村的渔船已达到10多艘。
“全村的渔民只在渔业上动脑筋,脚踏实地,不断投入,不断发展。从没动过歪心思发展其他的业务。”林织说,这大概便是鸡乸㙟村能在广东那么多渔村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富渔村的根源所在。
乘木船出海时,渔民就靠一个指南针来辨别方向,靠老一辈经验辨别天气。一出海便是半个月,碰上台风天气怎么躲避?林织介绍,台风来之前,有许多预兆,如天气闷热、无风,台风前一两天会刮北风,海上不知哪里窜出来的蜻蜓到处乱飞,云层也处于静止状态,这时,渔船要赶紧回港。
现在,村子里只要有人在家,都在忙着织网。而青壮年都出海捕鱼了。村干部说,当初,船没有那么多时,还有一部分村民在村子里留守造船。买船、造船、织网、捕鱼……鸡乸㙟村一片红红火火的渔家新气象。
上世纪90年代——购买钢壳船驶向深海
上世纪90年代末,鸡乸㙟村的木船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钢壳船和先进的捕捞设备在渔民中开始普及,用上钢壳船之后,捕捞船装上了雷达、卫星导航、测风机,开始有了现代化的捕捞设备。
2005年1月,鸡乸㙟村渔民在阳西县正式成立了广东顺欣海洋渔业公司,林织当上了董事长。通过采取“公司+渔船”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公司与渔民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双赢经营联合体,目前公司渔船有200多条。
林织告诉记者,留守村民基本都从事捕捞业,他们拥有自己的渔船。“按现在的物价计算,一艘船从打造到出海,需要200万至300万元的投入。”
作为一个渔业相当发达的农村,鸡乸㙟村有着自己的后勤产业——渔网编织业。村里的渔网编织业都是家庭作坊,而劳作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其他村的妇女,另有少数本村的工人。也许是因为工作并不算繁重,工人中甚至有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在一栋小别墅前,林姓老奶奶十分悠闲。她告诉记者,两个儿子都有渔船,家里请了三四个帮手织网,她只负责“监工”。
不过,随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竞争日益激烈,十多年前一出海便能赚到钱的日子不再。林满是鸡乸㙟村一名船老大,她的母亲在院子里修补渔网,据她描述,现在的鱼并不好打,如果运气不好,还可能赔本。
“要发展,就要去打造更大的船,去更远的地方,捕捞经济价值更高的鱼。”林织说,顺欣从成立以来就一直在探索深海捕捞业务。
去年5月29日,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林织作为代表也应邀参加。这是令鸡乸㙟村人都十分兴奋的一件事。
为了做好远洋捕捞的准备,顺欣公司从2011年开始,打造了17艘具备远洋能力的渔船,其中6艘金枪鱼船每艘造价达1300万元,载有超低温的设备,温度可以低至零下55℃—60℃。“这种船才是真正具备进入公海能力的渔船。”在记者面前,豪迈的船老大林织并不掩饰喜悦,他说,经国家渔业部门审批,顺欣公司有了在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进行远洋捕捞的基地。
农闲时分,男渔女织,是鸡乸㙟村的一个特色。现在,无论是农闲还是农忙,鸡乸㙟村都是男渔女织,因为,渔业已经成为鸡乸㙟村的支柱产业,助村民发家致富,实现他们早已萌发的现代“远洋梦”。
■简介
鸡乸㙟村
鸡乸㙟村是阳西县织篢镇谷围村下面的一条自然村,地处织篢河出海口南岸,距离阳西县城10公里。全村有土地面积291亩,村庄占地面积76亩,村总人口386人,77户。近年来,该村渔业得到熏风发展,共有海洋捕捞船140多艘。2011年,全村渔船海捕产量2.6万吨,产值1.85亿,实现年纯利润3880万,劳均收入17.1万元,人均收入10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