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插秧机为啥难开进大田里?
2013-04-12   来源:东莞农批网  作者:小龙   字体:【 】  浏览:53次   评论:0




传统的人工插秧、抛秧,仍是农民耕作主要方式。


阳东县雅韶镇笏朝村惠群农机专业服务社的推广机插示范点。机械插秧大大提升水稻耕作效率。

核心提示

在今年3月下旬举办的全市春耕生产暨农机推广现场会上,从大棚流水线机械育秧,到机械插秧,早造水稻育插秧一气呵成。加上早期的机耕办田、后期的机械收割,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正逐步由梦想变成现实。这种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耕作模式不仅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令人振奋。

近年来,我市机械化办田、收割蓬勃发展,并为广大农户接受。数据表明,到2012年底,全市水稻生产机耕率、机收率分别为91%、81.79% 。但是,处于中间环节的机械化育秧,仍处于起步、推广阶段,仅限于政府扶持的合作社、大户使用,覆盖率仅为10%左右。在我市大范围内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任重而道远。

机械插秧作为一项国家大力提倡推广的技术,国家对农户购买农机补贴比例相当高,为什么推广难度这么大?插秧机为啥难开进大田里?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农林部门、农机服务合作社业内人士,并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种粮大户、普通农户的心声,试图解开机械化育、插秧推广难之谜,探讨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出路。

1、现状:机插率远远低于机耕机收

时下正值水稻插秧高峰期。9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阳东县雅韶镇龙湾村的农业部水稻万亩示范片。作为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这里的水田平坦、连片,几台插秧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所到之处插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秧苗,现代农业作业气息浓郁。

“我们这里实行统一育秧,集中机插秧。”在秧地里忙活的龙湾村老农科员陈书旋自豪地说。现已80多岁的陈书旋经历和见证了手插秧、抛秧、机插秧三个阶段,说起三种插秧方式的优劣,这位老农滔滔不绝:人工插秧劳动强度大、消耗人力多、时间长;抛秧劳动强度比人工插秧小,但秧苗插得浅,散乱、易倒伏;机械插秧劳动强度小、效率高,秧苗整齐、不易倒伏。

陈书旋告诉记者,他家现在有6亩水田。现在他4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如果不是纳入示范片,实行统一育秧、机插,而是按照传统耕作方式,单靠他一个老头子根本无法耕种。现在农忙时,只需女儿和一个媳妇回来帮忙照看一下就可以。“人工插1亩田,需要2个劳动力干一天,而机插秧1人驾驶秧机20分钟便搞定了。”陈书旋如是说。

实现机械化插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世世代代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模式,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由此观之,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采访中,农户对机械化插秧的优势和深远意义都已达成共识。

在阳江,关于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提法已不新鲜。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增长,目前已达63.89%。但实际情况是,我市解决得较好的环节仅限于收获、耕作,而作为用工量最大、劳动强度最高的栽插环节主要采用手工栽插、手工抛秧。离开龙湾村的高产示范片,驱车行驶在雅韶、大沟镇的主干公路上,道路两旁的田野里,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人工插秧、抛秧的场景。

据悉,今年我市早稻计划播种面积为76万亩,今年水稻机插率的目标是11%,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要达到66%。市农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我市水稻生产机耕率、机插率、机收率分别为91%、10.1% 、81.79% ,其中机插率远远低于机耕、机收率。而大棚流水线机械育秧则从2012年开始试点、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就连龙湾村的高产示范片,今年也选择了传统的大田集中育秧。

2、瓶颈:育插秧成全程机械生产“肠梗阻”

我市推广机械插秧已近5个年头,为何机插比例仅一成左右?为什么高效的机插推广速度上不去?记者走访了解到,成本高是农民摆在首位的顾虑。一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的价格在10万元左右,农机补贴的多少往往决定着农户购买欲望的大小。在中央补贴四成的前提下,一台插秧机要花六七万元,如果省里再补贴三成,也要花3万元。大沟镇种粮大户陈植桓说,这个价格对于一亩地年收益不过几百元的散户来说,是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大户才能承受得起。

作为整个水稻机械化链条中的初始环节,育秧也是大难题,成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虽然很想建机械化育秧大棚,但老陈也就停留在了算账阶段。60平方米左右的大棚加上控温、控湿设备要10来万元,要有足够的秧苗喂饱手上的550亩地,陈植桓算出来要先期投入50多万元建4至5个大棚,而且大棚控温、控湿技术也要从头学起。“除非政府、农业部门出钱支持,否则我不干。”老陈说得很直白。

其次是插秧机闲置,买得起养不起。笏朝村惠群农机专业服务社是我市第一个推广机插的示范点,理事陈香安带记者参观了社里的插秧机。陈香安说,2009年建社时购置的9台插秧机,现在还有5台能用,修理起来很麻烦,等江苏的厂家把零件寄过来,可能已经误了秧期。一年两造水稻,算起来插秧机真正下地的时间一年不过40来天,也只有农机合作社或是种粮大户能养得起这些“铁牛”。

第三个瓶颈是土地因素制约规模效益发挥。规模效益是机械化育秧插秧突破资金投入瓶颈的王牌,规模越大,机插高效、低廉的优势才愈发凸显。陈香安说,综合考虑成本,机插规模要在30亩以上才“划算”。对于平均拥有土地不到3亩的农村散户来说,这意味着要从至少9位农民手上租用土地。

但土地却不是给钱就能租到。陈植桓想要扩大规模的计划,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开出一亩年租300块的价格,但有的农户宁可丢荒,也不出租。”他对此颇有些无奈。一些农户认为自己留着地,怎么种都可以,担心长期租让后,想拿回来时有难度。一些农户则多是有了打工收入,农忙时兼顾一下自家那几亩地,还可以领到近百元每亩的种粮补贴,根本不在乎多拿一两百元的租金。甚至有的人宁可丢荒也不出租。

谈10户,有1户不同意把地租出来,就全白谈了,地连不成片田块形状不能重新整合,农机就不好下田。老陈指着自己现有的田地说,要把原有田埂全都挖掉,重新组合地块形状,农机操作起来才方便。陈植桓手上的550亩地签的是5年约,如今已经过了4年,比起扩大规模,他更担心规模缩小,一年后如果有人不再同意续租,“地又难连成片了”。

老陈还告诉记者一件不无讽刺意义的事情。他聘请的工人在500多亩的大田里用机插,回去种自家那几亩水田,却不愿意用机插。“说白了,嫌成本高,现在机插秧每亩80元左右,散户种植能省一点是一点。”老陈补充道。

3、出路:从分散耕种转向大户规模生产

在阳东县大沟镇大沟村,宽阔平坦的机耕路在田野间延伸,却难以看到机械插秧的镜头。在道路边的田地里,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雷家文老人此刻正看着他大女儿雷翠和女婿黄勇在6分地里抛秧耕作。

谈及推广插秧的出路,这位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眉头紧锁。雷家文表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农民耕地少而散,田地分块。以大沟村为例,平均每户有3亩地,而且每户的3亩地也按6分、7分地分割成好几块,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因此,要实现以连片、规模化生产为前提的机械化插秧,必须将分散的田地连起来,由种粮大户或合作社组织规模化生产。

那么,能否由几家散户联合起来一起拼田机械化生产?对此设想,老雷表示很难。因为每户的种植时间、谷种选择、种粮用途都难以统一。只有彻底将大片土地集中承包给大户或合作社,才能实现统一谷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和统一时间耕种,解决上述矛盾。

“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解决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并从高效、规模上要效益。”市农林局种植科有关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亩田计算,机械办田、插秧、收割的费用加起来大概300多元,加上谷种、肥料、农药、秧盘、农用薄膜等物资,总成本达六七百元;按照平均亩产600斤、每百斤稻谷150元的价格算,每亩收益为900元左右,扣除成本和近百元的种粮补贴,几个月下来,如果风调雨顺一造稻田每亩田有200多元的纯收入。对于大户而言,耕种几百亩,由于倍数效应,将是个可观的数目。而对于耕种几亩地的农户,如果能自己动手,每亩就可省掉几百元的机械耕种费用,收益也就增加了。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上述种种条件限制,机械育插秧往往最容易被农户放弃。

规模化生产同样面临土地流转难,种粮大户难以承包更多的田地。对此,市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广需要时间,农户接受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同样需要时间。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农林部门一直采取以农机服务合作社、种粮大户为核心,辐射周边农户的策略,来推进水稻耕种机械化。今年,我市计划采取以点带面与分步推进相结合、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相结合、农户模式与大户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10个以上机械化育插秧整村推进示范村和扶持建设新发展10个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

乐观者看来,方向已明确,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只是时间问题。惠群农机专业服务社理事陈香安提出,目前在田地里已很难看到40岁以下的青壮年在人工抛插秧,多数是留守农村的老者在从事这种传统的耕作模式。现在的90后、00后,不会种田,也不会甘心选择种田。可以预见的是,20年后,农村会种田的人很少,专业合作社代耕式服务和种田大户式的家庭农场将成为主流,届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率将会很高。我们期待,这个愿望不用20年那么久,而是早日能实现。


■ 撰文/梁宗具 杨晏彬 刘云鹏 ■ 摄影/周辑

Tags:田里 责任编辑:小龙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州鸽档女老板死因非感染H7N9 领.. [下一篇]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将于2014年6月..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