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和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

阳江滨海新区总体布局图
定位
——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
——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
——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
目标
到2017年,新区GDP达400亿元,常住人口6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到2020年,新区GDP达640亿元,常住人口7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到2030年,新区GDP达2000亿元,常住人口约1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格局
“一核”——城南新城
“两轴”——东西产城互动轴、城市南拓发展轴
“两带”——西部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生态功能集聚带
“三区”——产业发展区、旅游集聚区、蓝色海岸区

阳江滨海新区范围图
潮起漠江阔,扬帆正当时。
深冬时节,走进阳江西南部广袤地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呈现眼前:在城南新城,新路纵横,绿水环绕,大型城市综合体渐具规模;在吉树港区,厂房林立,船来货往,临港工业风生水起;在海陵岛,碧海蓝天,开发正热,滨海旅游黄金海岸呼之欲出……这便是正在规划建设的阳江滨海新区。随着《广东阳江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批,阳江经济发展又添动力,城市扩容提质骤然提速,一座亮丽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将在南中国海岸边崛起。
努力打造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和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

阳江滨海新区总体布局图
定位
——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
——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
——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
目标
到2017年,新区GDP达400亿元,常住人口6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到2020年,新区GDP达640亿元,常住人口7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到2030年,新区GDP达2000亿元,常住人口约1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格局
“一核”——城南新城
“两轴”——东西产城互动轴、城市南拓发展轴
“两带”——西部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生态功能集聚带
“三区”——产业发展区、旅游集聚区、蓝色海岸区

阳江滨海新区范围图
潮起漠江阔,扬帆正当时。
深冬时节,走进阳江西南部广袤地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呈现眼前:在城南新城,新路纵横,绿水环绕,大型城市综合体渐具规模;在吉树港区,厂房林立,船来货往,临港工业风生水起;在海陵岛,碧海蓝天,开发正热,滨海旅游黄金海岸呼之欲出……这便是正在规划建设的阳江滨海新区。随着《广东阳江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批,阳江经济发展又添动力,城市扩容提质骤然提速,一座亮丽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将在南中国海岸边崛起。
>
■编制背景
中心城区向南向海发展
今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阳江视察时提出,希望阳江充分发挥临海优势,抓好临港产业建设,推动滨海旅游业发展,切实增强经济综合实力。7月28至29日,省长朱小丹在阳江调研也强调,阳江要重点推进临海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滨海和海岛旅游发展,全力打造阳江临港经济圈。
根据省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阳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市委书记魏宏广表示,中心城区向南、向海发展,是阳江近年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滨海新区建设是阳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阳江滨海新区建设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空间要素与发展资源高度契合,进一步增强阳江城市的整体辐射带动能力。
行胜于言。省发展改革委与市政府联合委托省产业发展研究院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区《总体规划》,具体工作由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牵头落实,新区规划编制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和明确指导。《总体规划》于10月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11月8日和14日分别在省直部门联审会和专家评审会获得通过。
市长丘志勇表示,阳江滨海新区按照以港兴业、以业兴城和以城兴区的战略思路,重点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产业大项目,突破区域要素局限,加强区域协调合作,致力打造成为阳江新城市中心、粤西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广东追赶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典范。

阳江临港工业发展迅猛。 梁文栋 摄
■规划基础
拥有海洋港口毗邻珠三角
阳江滨海新区发展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拥有海洋港口和毗邻珠三角两大优势,是粤西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
区位优势明显。新区往东经港珠澳大桥抵香港仅两小时车程,往西经茂湛交通大动脉直达环北部湾经济圈,往北经云广铁路、贵广铁路与我国大西南连成一体,是粤西承接珠三角地区经济辐射的桥头堡,是连接珠三角与我国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
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新区内有色冶金、特色品牌金属制品在国内同行业的地位较高;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产业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2012年,新区有色冶金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5%,阳江港货物年吞吐量超过1500万吨,海陵岛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1万人次,近几年保持较大增幅。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阳江港建设正快速推进,建成后新区拥有10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航道等级可达30万吨。高速公路、铁路横贯区内,形成通达全国的相对完善的海陆交通运输网络。依托阳江省级能源基地的阳江核电、华夏阳西电厂等能源大项目,以及配套完备的电力供应基础设施,滨海新区未来发展建设具有坚实的能源保障。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区内土地、海洋、水、劳动力资源丰富,地方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建设现代文明新区具有浓厚的人文基础。作为阳江次开发地区,新区对于大产业、大项目发展有着较强的承载能力,对于高起点打造广东沿海重要产业基地和新兴增长极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基本原则
产城联动 海陆统筹 开放融合 生态优先
根据《总体规划》,阳江滨海新区建设将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联动、海陆统筹、开放融合、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
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发挥区内海、岸、滩、湾、岛等自然风光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弘扬民俗特色文化和海洋文化,凸显“南海Ⅰ号”、“海上丝绸之路”等旅游文化品牌,依托珠三角,对接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连通港澳台,面向国内外,打造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充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发挥阳江港深水良港优势,加快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海洋装备、交通装备、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
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充分发挥毗邻珠三角的门户优势,创新合作机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深化与珠三角现代产业、人力资源、社会事务等全方位交流合作。抓住珠三角产业加快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辐射,融入珠三角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借助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的良好机遇,打造粤西·珠三角·港澳地区合作重要新平台。
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利用漠阳江水系和海洋自然生态优势,秉承“开放、低碳、智慧、和谐”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开发、管理和运营模式,推进产城融合,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努力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打造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
■宏图展望
2030年全面建成 实现GDP2000亿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阳江滨海新区的建设也非一朝一夕能成。根据《总体规划》,新区建设将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力争实现“近期初具规模、中期雏形显现、远期全面建成”的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开发建设全面展开,起步区初具规模。以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和滨海文化旅游建设为抓手,以起步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滨海新区建设。公路、铁路、港航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内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上新台阶,滨海文化旅游取得较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产业集聚与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到2017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0亿元,常住人口60万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
中期(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滨海新区雏形显现。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南拓战略,以核心区为重点,全面加快滨海新区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打造临港工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滨海新区雏形显现。到2020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0亿元,常住人口75万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
远期(到2030年):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现代化滨海新区全面建成。滨海新区南拓向海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基本实现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到2030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常住人口约110万人,新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战略重点
以港兴业 以业兴城 以城兴区
市发展改革局局长谭忠健表示,阳江滨海新区的建设将科学合理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以保障城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产业和城市发展。这也与新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高度契合。
以港兴业战略。充分利用港航资源优势,加快港口深水泊位建设,加快港口码头集疏运系统建设,加快大型航道疏浚工程建设,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依托阳江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型物资储备基地和中转基地,形成现代化综合服务枢纽。发挥港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壮大,构建滨海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业兴城战略。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商贸物流和滨海旅游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建设产业集聚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凝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优质资源,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商、宜业、宜居现代化滨海新城,实现产城融合。
以城兴区战略。按照基础先行、重点突出、梯次推进、统筹发展的原则,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阳江中心城区向南向海拓展,打造新城市中心。发挥新城市中心和老城市中心的整合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提升滨海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科学合理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网络化生态格局。优化生态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重点加强森林公园、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带保护。依托自然山体、水系和农田合理划定生态隔离带,为新区城市发展提供适度的生态空间,保障城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循环、低碳、绿色的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海新城。
■总体布局
一核 两轴 两带 三区
阳江滨海新区坚持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新城与老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着力推动阳江中心城区向南向海拓展,并以大陆海岸线和交通主干线为纽带,构筑“一核、两轴、两带、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即滨海新区核心区——城南新城,包括城南街道、岗列街道、城西街道等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55.22平方公里。城南新城按照高端、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务办公、商贸、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引导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集聚,重点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
“两轴”为东西产城互动轴、城市南拓发展轴。前者依托雅白连接线改造升级,由东向西连接城南街道、岗列街道、城西街道、中洲街道、白沙街道等重要部分,形成东西产城互动轴,串联产业发展区和中心城区,实现产城联动发展。后者通过二环路、东门南路,衔接现有城区,由北向南穿过城南街道、岗列街道、埠场镇,形成城市南拓发展轴,引导中心城区南拓向海发展。
“两带”指西部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生态功能集聚带。前者依托改造后的站港路,北起白沙街道,经平冈镇,至溪头镇南部,打造产城联动协调发展的西部产业集聚带,并大力促进临港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工业集聚。后者沿海岸线,西起溪头镇海岸,经闸坡镇、平冈镇南部,至埠场镇东端,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生态功能集聚带,重点突出滨海生态景观特色,加强湿地、红树林等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文化创意、海洋渔业等产业。
“三区”中的产业发展区由南部临港产业组团、中部综合产业组团、北部特色优势产业组团组成。其中,南部临港产业组团位于平冈镇西南部、溪头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港口物流等产业;中部综合产业组团位于平冈镇西北部,重点发展交通装备制造、环保产业等,配套发展宜居产业、生活服务业等;北部特色优势产业组团位于白沙街道,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金属制品制造等特色优势工业。旅游集聚区位于海陵岛,包括岛东历史文化观光区、岛西海上运动体验区、岛南国际度假集聚区、岛北滨海生态休闲区、岛中山地生态养生区。蓝色海岸区位于埠场镇沿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海产品养殖和深加工、海上渔家乐、休闲体验农业等。
■重点工程
近期新区建设将推进十大工程
根据《总体规划》,近期新区建设将强力推进十大重点工程。
——公路建设工程。推进阳江港大桥、海陵岛大桥、省道277线海陵大堤段改建工程,省道277线海陵大堤至闸坡段扩建工程、阳阳高速公路至省道277线连接线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滨海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轨道交通工程。推进新建深圳至茂名铁路阳江段、阳江港港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客货运能力。
——港航建设工程。加快阳江港万吨级码头泊位建设、阳江港航道疏浚工程和疏港大道改造工程建设等,增强港口货物吞吐和航运能力,促进临港工业发展。
——能源保障工程。推进油气清洁能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为滨海新区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水利建设工程。推进四围涝区整治、四围联围和平冈海堤达标加固工程等项目建设,为滨海新区建设提供高标准海堤防灾减灾保障。
——现代产业工程。抓好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阳江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海洋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游艇制造基地等建设。加快海陵岛十里银滩综合开发、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阳江分中心、仓储物流中心、新都汇时代广场等项目建设。推进阳江渔港、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捕捞渔船改造等现代海洋渔业工程建设,打造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宜居环境工程。抓好洛西大道、四围大道、新江东路南段、富康大桥、富康西路、城南西路等项目建设,打造便捷、高效和畅通的现代化城区网络。
——绿色生态工程。加快雨污分流管网及污水处理厂、阳江绿道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工程、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保护,提升生态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绿色屏障。
——社会民生工程。加快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等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民生。
——海洋文化工程。推进游艇产业度假区、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
■ 总策划∕薛桂荣 杨国华 余洪波 ■ 撰文∕胡小升 陆超 刘精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发展改革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