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改造东湖灌区:让清流润泽田畴
2014-01-20   来源:湘潭农批网  作者:放开心情   字体:【 】  浏览:39次   评论:0

工程全长93公里,总投入1.76亿元,干群3年艰苦奋战,保14万亩农田用水安全

位于那龙河沿岸、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阳东县东湖灌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设施老化严重难以发挥良好功效,灌溉面积缩减近半。2013年,东湖灌区改造工程被列为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计划总投资1.76亿多元对93公里干渠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开工近一年,灌区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灌区,从南干渠到西干渠,用脚步丈量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

灌区老化严重难以发挥功效

“杂草、垃圾、淤泥”,谈到曾经的西干渠那石村段,60多岁的村民梁伯提得最多的就是这三个词。每到农耕时节,灌溉用水便成了梁伯的一件头疼事,每次被大雨光顾后的土渠,杂草丛生,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堆积在渠道,久而久之,渠道淤积严重。守着水渠却无法引水,无奈之下,梁伯只能自己挑水灌溉,辛苦不说,效率还极低。

50多年前,东湖灌区范围内的农民为引东湖水灌溉农田,便自己开挖渠道引水,村与村之间的渠道相互衔接,渐渐形成了东、西、南三大干渠,也就是今日东湖灌区的雏形。

东湖灌区担负着阳东县那龙、合山、东城、大沟、北惯、雅韶等6个镇共14.27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然而,历经50多年风雨洗礼,灌区因年久失修,设施严重老化,边坡坍塌,渠道淤积,水流不畅,曾经的干渠变得支离破碎,东湖水库的水也无法被顺利引入沿线村民的农田,水的利用系数逐渐下降,灌溉面积缩减为7.17万亩,村民们纷纷感慨灌溉难。

2007年初,阳东县水利局工作人员陈德伟曾对淤积最为严重的南干渠进行过全线测量。谈起那次的行走,陈德伟用“不忍直视”来形容。“渠道里、边坡上,甚至渠道旁,都长满了比人高的杂草,渠道里还有淤泥,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陈德伟回忆说。

“以前,我们每年都会对灌区进行一次清理,因为是土渠,清理难度太大,很难达到全线清理,只能清理部分。”东湖水库管护中心工作人员谢岳新无奈地说,挖掘机清理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一场大雨后杂草的生长速度。渠道通水难,沿线村民灌溉难,对沿线群众的抱怨,大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南干渠到西干渠,沿着干渠行走,曾经杂草丛生的“原始”风貌因施工需要已留存不多,但边坡上堆放着的成片枯黄杂草,还是向我们印证了这里曾经的荒芜。陈德伟说,在灌区改造前,东、西、南三大干渠,南干渠淤积最为严重,全线都难以通水;西干渠沿线部分渠段可以通水;东干渠则仍可以全线通水。

阳东是商品粮的主产区,而东湖灌区作为建成50多年的老灌区,多年来在当地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变了容貌的灌区,已无法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工程型”缺水制约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出诸多矛盾,灌区改造变得十分迫切。

现状

逾百工人抢抓黄金时节施工

多处土渠“穿”上三面光新衣

PJPG001892465409

上图:南干渠改造施工现场,工人一片忙碌。

在东湖灌区改造工程南干渠大沟镇花村段施工现场,我们停下了脚步。运输车从渠道旁快速驶过,远处搅拌机、挖掘机等作业声不断,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在渠道两侧隔块浇注混凝土,工人们先用振捣尺浇筑水泥,再用灰板抹平,让水泥更加密实。一名工人告诉我们,护坡浇筑的水泥厚度约有10厘米,非常厚实,天气好的情况下,平均每天可做三面光衬砌近100米。

南干渠的水源来自东湖水库副坝,流经那龙、合山、大沟3个镇,最终流入马岗水库,沿线4.67万亩农田需要干渠水的滋养,然而南干渠却是三大干渠中让人最头疼的干渠,曾经淤积十分严重。站在渠道旁远望,弯弯曲曲的干渠杂草已被清理一空,目光所及处均已进行了土方开挖,有的渠道已穿上了“三面光”新衣。

“最近几年,灌溉的事最让我们伤脑筋,甚至还影响到了农田的收成,当知道要对这里进行改造时,大家都像家里办喜事一样兴奋。”望着正在换新装的干渠,花村村民林伯眼神里充满期待。

东湖灌区改造工程总长约93公里,改造内容主要是对渠道进行三面光衬砌及渠系建筑物进行重建、加固等。至本月初,已建成60多公里施工便道,整治渠道5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改造长度约31.4公里,已完成23公里。施工方有关负责人说,去年11月到今年3月是施工黄金期,3月份之后,干渠要放水供农民农耕,到时会影响到施工。为加快施工速度,施工队伍被分为12个施工班组在工程各段同时施工,总施工机械超过30台(辆),施工人员超过百人。

工程全长93公里,总投入1.76亿元,干群3年艰苦奋战,保14万亩农田用水安全

位于那龙河沿岸、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阳东县东湖灌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设施老化严重难以发挥良好功效,灌溉面积缩减近半。2013年,东湖灌区改造工程被列为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计划总投资1.76亿多元对93公里干渠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开工近一年,灌区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灌区,从南干渠到西干渠,用脚步丈量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

灌区老化严重难以发挥功效

“杂草、垃圾、淤泥”,谈到曾经的西干渠那石村段,60多岁的村民梁伯提得最多的就是这三个词。每到农耕时节,灌溉用水便成了梁伯的一件头疼事,每次被大雨光顾后的土渠,杂草丛生,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堆积在渠道,久而久之,渠道淤积严重。守着水渠却无法引水,无奈之下,梁伯只能自己挑水灌溉,辛苦不说,效率还极低。

50多年前,东湖灌区范围内的农民为引东湖水灌溉农田,便自己开挖渠道引水,村与村之间的渠道相互衔接,渐渐形成了东、西、南三大干渠,也就是今日东湖灌区的雏形。

东湖灌区担负着阳东县那龙、合山、东城、大沟、北惯、雅韶等6个镇共14.27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然而,历经50多年风雨洗礼,灌区因年久失修,设施严重老化,边坡坍塌,渠道淤积,水流不畅,曾经的干渠变得支离破碎,东湖水库的水也无法被顺利引入沿线村民的农田,水的利用系数逐渐下降,灌溉面积缩减为7.17万亩,村民们纷纷感慨灌溉难。

2007年初,阳东县水利局工作人员陈德伟曾对淤积最为严重的南干渠进行过全线测量。谈起那次的行走,陈德伟用“不忍直视”来形容。“渠道里、边坡上,甚至渠道旁,都长满了比人高的杂草,渠道里还有淤泥,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陈德伟回忆说。

“以前,我们每年都会对灌区进行一次清理,因为是土渠,清理难度太大,很难达到全线清理,只能清理部分。”东湖水库管护中心工作人员谢岳新无奈地说,挖掘机清理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一场大雨后杂草的生长速度。渠道通水难,沿线村民灌溉难,对沿线群众的抱怨,大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南干渠到西干渠,沿着干渠行走,曾经杂草丛生的“原始”风貌因施工需要已留存不多,但边坡上堆放着的成片枯黄杂草,还是向我们印证了这里曾经的荒芜。陈德伟说,在灌区改造前,东、西、南三大干渠,南干渠淤积最为严重,全线都难以通水;西干渠沿线部分渠段可以通水;东干渠则仍可以全线通水。

阳东是商品粮的主产区,而东湖灌区作为建成50多年的老灌区,多年来在当地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变了容貌的灌区,已无法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工程型”缺水制约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出诸多矛盾,灌区改造变得十分迫切。

现状

逾百工人抢抓黄金时节施工

多处土渠“穿”上三面光新衣

PJPG001892465409

上图:南干渠改造施工现场,工人一片忙碌。

在东湖灌区改造工程南干渠大沟镇花村段施工现场,我们停下了脚步。运输车从渠道旁快速驶过,远处搅拌机、挖掘机等作业声不断,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在渠道两侧隔块浇注混凝土,工人们先用振捣尺浇筑水泥,再用灰板抹平,让水泥更加密实。一名工人告诉我们,护坡浇筑的水泥厚度约有10厘米,非常厚实,天气好的情况下,平均每天可做三面光衬砌近100米。

南干渠的水源来自东湖水库副坝,流经那龙、合山、大沟3个镇,最终流入马岗水库,沿线4.67万亩农田需要干渠水的滋养,然而南干渠却是三大干渠中让人最头疼的干渠,曾经淤积十分严重。站在渠道旁远望,弯弯曲曲的干渠杂草已被清理一空,目光所及处均已进行了土方开挖,有的渠道已穿上了“三面光”新衣。

“最近几年,灌溉的事最让我们伤脑筋,甚至还影响到了农田的收成,当知道要对这里进行改造时,大家都像家里办喜事一样兴奋。”望着正在换新装的干渠,花村村民林伯眼神里充满期待。

东湖灌区改造工程总长约93公里,改造内容主要是对渠道进行三面光衬砌及渠系建筑物进行重建、加固等。至本月初,已建成60多公里施工便道,整治渠道5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改造长度约31.4公里,已完成23公里。施工方有关负责人说,去年11月到今年3月是施工黄金期,3月份之后,干渠要放水供农民农耕,到时会影响到施工。为加快施工速度,施工队伍被分为12个施工班组在工程各段同时施工,总施工机械超过30台(辆),施工人员超过百人。

在工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南干渠行走,从土渠到三面光渠,从荒芜走到整洁,看着沿途等待重建的水闸、交通桥和渡槽,我们在寻觅曾经痕迹的同时,感受着这里的变化。

展望

沿灌区6镇14万多亩农田

可望从此彻底告别“灌溉难”

东湖灌区改造工程于2013年3月动工,计划于2015年4月底全部完工。那么,改造后的东湖灌区会有怎样的变化?它将为沿线的村民带来怎样的效益?

“西干渠平地村段还没有开始改造,村民们盼着三面光水渠的建成。”北惯镇平地村村支书郑章舍说。西干渠平地村段长约2公里,关系着全村20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因渠道经常淤积,村里近1000亩农田灌溉受阻,村民们虽经常自行组织前去清淤,但清理成果却难以保持,一场大雨过后,又是杂草丛生、泥土堆积的景象。

郑章舍说,土渠给村民们带来许多不便,对干渠进行改造不光是村民们的心声,也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三面光水渠建成后,将会对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淤泥将不易堆积,水流畅通,渠道就不会堵塞。三面光水渠,水不易下渗,水位就可以提高,水流也会更快,村民们灌溉就会更省事儿,降低灌溉成本。谈起三面光水渠建成后的种种方便,郑章舍和村民们满心期待。

同样满怀期待的,还有位于东干渠的北惯镇许范村的村民们。村民说,听说春节过后,东干渠许范村段将迎来改造,大家心里乐开了花。东干渠许范村段长约5公里,村里2800多亩农田近9成用水来自东干渠,虽然相比其他干渠,东干渠淤积不是十分严重,但还是无法抵挡暴雨带来的边坡坍塌问题。

而对于阳东水库管护中心员工来说,管护难也即将成为历史。谢岳新说,管护中心人手有限,对于90多公里的土渠,清理难度可想而知。干渠“穿”上三面光新衣后,他们就无需担心泥土淤积,即使暴雨将渠道旁的泥土冲进渠里,泥土也很难逗留。水泥覆盖的渠道,杂草生长也不易。远离了淤泥和杂草的干渠,让谢岳新和他的同事们心里轻松许多。

“工程建成后,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将得到有效提高,灌溉面积将由现状7.17万亩恢复到14.27万亩,灌溉难题将得到破解,这对于阳东农业及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阳东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PJPG001892465609

南干渠在进行“三面光”施工。

■ 行走印象

透过工地上的漫天尘土,

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农田

从南干渠到西干渠,沿着干渠行走,看到的不仅仅是忙碌的施工现场,更多的是这背后一张张农民的笑脸和一块块等待灌溉的农田。工人们浇筑的是土渠,也是一份份希望。

南干渠是三大干渠中改造长度最长的干渠,也是施工最为忙碌的干渠,因为它的曾经最为沧桑。漫天尘土中,已难以寻觅曾经的画面,那些破败不堪的景象只能在留存的照片中找寻。沿途,听到最多的就是村民们的无奈,这无奈中当然少不了期待,因为它关系到沿线4.67万亩农田的“生死”。从经过土方开挖的土渠,到已被水泥浇筑的三面光渠,记者的脚步仿佛也愈发轻松。看着正在忙碌的工人们在赶忙抢工,心想着,再过不久,沿线的村民们都可以乐呵呵地给自家农田灌溉了。

需要改造的93公里干渠中,已有50多公里“换脸”成功,余下的也正在“换脸”的途中,曾经的沧桑即将不再是村民们的噩梦,抽水机抽水和肩扛灌水的辛苦也即将远去。三面光水渠,将带着东湖水库的水源,流向一道道阡陌农田。

透过工地上的漫天尘土,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农田。改造后的东湖灌区,必将滋养着这一方土地。撰文/赵慧 摄影/谭文强

Tags:东湖灌 田畴 责任编辑:放开心情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提案精选】市政协委员黄贤家:.. [下一篇]崔永元回应方舟子:你胜诉几率等..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