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农垦制定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

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勇健(右前一)在调研指导阳江垦区商贸产业发展。
2月20日,广东农垦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农垦发展新优势。这是继“十二五”规划后,广东垦区再一次吹起“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冲锋号。会后,阳江农垦把落实会议精神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根据垦区实际,提出今年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抓龙头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为目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创垦区发展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的改革,既涉及到了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有发展方式方面,还有体制机制方面,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市场这只手,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方式,将农垦真正变成市场主体,才能把垦区经济搞活”。阳江农垦局局长李大胜说。
原来,作为“农业央企”的阳江农垦,产业发展方式一直以来变化不大,种植的种植,养殖的养殖,没有多少改变,多是以扩大面积来简单地提高效益。近年来,阳江农垦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寻找到了一条适合农垦实际的发展思路,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在垦区内构建畜牧养殖、橡胶种植和生物肥生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样既可以避免“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污染”的情况,也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红十月农场的4个大型养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水被统一收集到沼气池发酵;发酵过的粪水就直接抽到胶林高处的水肥池,用作自动灌溉施肥;而猪粪、沼气渣又可作为广垦绿园肥业有限公司作有机肥生产原料。这样该农场一年节约的肥料、人工成本费用近350万元。
垦区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也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职工的创造性。平岗农场将原来较分散的生产队合并成了东、中、西三个作业区,减少了基层管理人员,降低了农场的管理成本投入。
“下一步,全垦区拟按照年干胶产量达100-150吨、在岗职工达50户以上为基本标准,设置作业区,撤队并区,尽量优化一线职工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李大胜介绍。实践证明,撤队并区实现了企业减员增效,橡胶岗位承包经营向租赁经营转变,更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让职工真正成为经营主体,职工可以多劳多得。
阳江农垦制定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

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勇健(右前一)在调研指导阳江垦区商贸产业发展。
2月20日,广东农垦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农垦发展新优势。这是继“十二五”规划后,广东垦区再一次吹起“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冲锋号。会后,阳江农垦把落实会议精神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根据垦区实际,提出今年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抓龙头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为目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创垦区发展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的改革,既涉及到了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有发展方式方面,还有体制机制方面,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市场这只手,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方式,将农垦真正变成市场主体,才能把垦区经济搞活”。阳江农垦局局长李大胜说。
原来,作为“农业央企”的阳江农垦,产业发展方式一直以来变化不大,种植的种植,养殖的养殖,没有多少改变,多是以扩大面积来简单地提高效益。近年来,阳江农垦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寻找到了一条适合农垦实际的发展思路,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在垦区内构建畜牧养殖、橡胶种植和生物肥生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样既可以避免“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污染”的情况,也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红十月农场的4个大型养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水被统一收集到沼气池发酵;发酵过的粪水就直接抽到胶林高处的水肥池,用作自动灌溉施肥;而猪粪、沼气渣又可作为广垦绿园肥业有限公司作有机肥生产原料。这样该农场一年节约的肥料、人工成本费用近350万元。
垦区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也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职工的创造性。平岗农场将原来较分散的生产队合并成了东、中、西三个作业区,减少了基层管理人员,降低了农场的管理成本投入。
“下一步,全垦区拟按照年干胶产量达100-150吨、在岗职工达50户以上为基本标准,设置作业区,撤队并区,尽量优化一线职工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李大胜介绍。实践证明,撤队并区实现了企业减员增效,橡胶岗位承包经营向租赁经营转变,更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让职工真正成为经营主体,职工可以多劳多得。
抓龙头兴产业
过去,橡胶种植和水产养殖一直是阳江垦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这样的产业也确实养活了几代农垦人,但离幸福小康的愿景还有很大差距。二三产业的短板、土地资源的闲置或低效利用是主因。
转型,时不我待,否则农垦还是会和几十年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没啥钱”。怎么转?思路一定要放活。在经过认真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局领导班子在转型发展上达成了共识。确立了“稳橡胶、兴畜牧、优水产、种油茶、上林木、植南药、栽花卉”的农业发展思路。同时,积极推进水泥建材、生物肥制造等工业,并把土地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于是,整个农垦动起来了,首先设定农场“保胶区”,选择好的区域连片种植橡胶,总种植面积稳定在15—17万亩;水产养殖在确保原来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努力在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有所突破;其次在有条件的农场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种植2万亩油茶和10万亩经济林木;同时,积极引导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如养猪、养牛、养鹅、鸡、鸭,种植南药等林下经济作物;成立了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阳江园区,8000亩园区内,规划种植1500亩农产品生产基地,引种名优热带水果和杜鹃红山茶等热带名贵花木,力争打造成为林业种苗、花卉种植农产品生产产业基地。
目前,绿园肥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二期产能扩建,建成后的生物肥年生产能力将由原来的2万吨提高到5万吨;三马水泥厂干法旋窖技改项目正在扎实推进,水泥建材项目也在未雨绸缪中。
土地开发合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2013年7月,平岗农场全部纳入阳江市滨海新区规划建设范围,新场部(滨海新城)首期260亩临港生活区正在规划设计,为产业转移园区企业服务的临港仓储物流配送区正在建设中;织农场和阳西县中山火炬工业园区已对接共建园区;农场小城镇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升级改造求突破
天然橡胶是阳江农垦的主产业。一直以来,阳江农垦在橡胶产业的升级改造上花费了不少力气,力求改变原来“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气刺微割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干胶平均增产了约40%;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大面积实施,改变了过去耗时低效的人工施肥;中小苗胶园绿肥作物覆盖技术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小苗工的抚管面积,增加了职工收入。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还有6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只有抓紧抓好垦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在同步小康的进程中不掉队、不拖广东农垦乃至全国的后腿。”李大胜说,“产业不升级,我们建成幸福小康垦区的目标将成水中泡影。”
作为垦区另一大支柱产业的水产养殖业,其潜在价值仍一直未能有效显现。要改变这一状况,也要在抓好水产种苗、养殖的同时,积极引入合作伙伴,在水产品贸易流通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争取突破,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水产品附加值。
在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方面,要借市场之手,积极依托垦区产业优势,探索“公司+农场+养殖户”的合作模式和种、养、加、销综合经营,工、商、运、服多业并举的发展之路,朝着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这不仅可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抵御市场风险。
“阳江农垦的改革,不仅仅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而是给人以希望。因为,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农垦这种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促进垦区的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进入小康社会,这也是改革的目标。”李大胜在解释阳江农垦的改革时如是说。
撰文/林琨 敖友弟 尹怀良 摄影/尹怀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