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人均拥有百亩以上果园
■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伍 玲 通讯员/吴 德
仲春时节,省道282线阳西县儒洞段,路旁连片的果园里,荔枝满树繁花,果农蔡慧忠和几名工人正拿着机器做疏花处理。“我以前没土地,没固定生活来源,生活没保障,是一个无业游民。”提起自己的“脱胎换骨”,蔡慧忠说,这要感谢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
2007年,种植大户陈迪和补建华在阳西荔枝产业低迷时,逆势而上,组建了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30多人,发展到现拥有正式社员54人、未注册社员50多人,人均拥有果园100亩以上。在合作社的帮助下,蔡慧忠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150亩荔枝和230亩火龙果。
无业游民变成种植大户
蔡慧忠是儒洞镇西华区人,十几年前农转非,土地流转后没有一分土地。他说,那时荔枝贵如金,不少果农都小赚了一笔。但好景不常在,大概六七年前,荔枝价格一路下跌,导致荔枝品牌遭受重挫,阳西荔枝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不少果农亏得只能砍掉荔枝树、卖掉果园。
“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给了农民新的希望,也让我从一个无业游民变成了种植大户。”蔡慧忠说,2007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首租60亩土地种植荔枝。由合作社提供果苗和技术,统一对果园进行信息化管理,并统购统销。在合作社精细的管理下,蔡慧忠的果园首次挂果便大获丰收。挖得第一桶金后,蔡慧忠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引进新品种,如今蔡慧忠已拥有近400亩的荔枝和火龙果园。
新式的种植模式,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逐渐形成“小生产、大群体”的经营格局,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分散的土地得以集中利用。目前,合作社共有荔枝8000亩、龙眼2000亩、火龙果3000亩。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增收
“荔枝一上市,其他水果都要让路,全国适合种植荔枝的地方就那么多,没有理由卖不好。”这是经常挂在西荔王果蔬合作社理事长陈迪嘴上的一句话。他一方面看好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向科技要效益:聘请多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作为顾问,引进推广以荔枝果实套袋技术为核心的荔枝绿色食品生产、灌溉施肥、龙眼反季节栽培、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等技术。
在合作社火龙果园,几盏太阳能杀虫灯挂在果树上方,玻璃罐里装着不少虫子。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会长补建华说,合作社坚持无公害种植,不喷剧毒农药,采用新科技除虫除害。
套袋荔枝是合作社的“拳头产品”。“今年不套袋荔枝预计每斤4.3元,套袋荔枝能达到每斤10元,比去年增长25%。”陈迪说,荔枝套袋后,亩产最高能达到1600多斤。
在种植本地传统水果的同时,台湾青枣、马来西亚树菠萝、日本天草杂柑、泰国辣椒等新果蔬品种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据统计,合作社年生产优质果蔬产品2500万斤,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60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2000万元。
农民的增收离不开销路的畅通。合作社经常派人到浙江、上海、天津等地的水果市场调研,吸纳全国收购商到本地收购,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现在从开摘到果摘完,这中间的价格全都定好了,只要收购商下单付款后,我们就可以发货。”陈迪说,果农现在只要坐着,喝茶收钱就行了。
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红心火龙果是近几年来合作社主打产品之一。“经过4年的摸索发展,火龙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陈迪自信地说,未来3年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万亩。
据了解,火龙果栽种一年后可收获,3年内可回收成本。头一年每亩需投入8000元,第三年每亩能收入1万元。考虑前期投入大,果农资金缺乏,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每亩5000元的资金扶持。“要想发展大农业,就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陈迪说,以前火龙果花被剪掉后,要么做肥料,要么就作垃圾处理。其实火龙果干花可以食用、泡茶饮、凉拌、清炒、炖菜、煲汤均可,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他一边说一边从冰箱里拿出一包烘干的火龙果花,只见花叶淡黄,花蕊雪白,即便贮存一年,仍能闻到一股清香。陈迪说,火龙果花烘干后销售,果农能比之前每亩多创收5000元。
陈迪表示,目前,合作社正投资200万元制作火龙果花烘干机设备,对火龙果花进行深加工。正在建设两个上千平方米的冷库,也考虑三年之后,延长火龙果加工链,将火龙果干花制成火龙果饮料销售。下一步合作社将以拓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重点,计划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规划建设集生产、展销、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