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阳江好人”候选人事迹公示及投票的公告
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我市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在全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根据中央、省的文件精神,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阳江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开展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经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审核,活动评委会审定,从全市各地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推荐的89名参评者中,初选出20名“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
为便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的事迹,方便投票、评选,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于5月19日至5月25日在《阳江日报》刊登候选人简要事迹以及选票和投票规则,接受公众投票。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本次评选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投票具体事宜见投票规则。
公示反馈方式:来电来函请如实地反映候选人的情况和问题。
联系电话:0662-3313165
传真:0662-3310107
联系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市委大院市文明办
邮编:529500
公示时间为5月19日至5月25日。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
2014年5月19日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公众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为2014年5月19日0:00起至5月25日24:00止。(以信件的邮戳时间为准)
2、投票范围为组委会办公室公布的20名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
3、候选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序;投票时填写在候选人上方空格内画“√ ”,如使用其他符号或对选票有涂改,均作为废票处理。
4、评选活动以书信方式参与投票。每次投票所选候选人不得超过10名,否则视为无效投票。
5、书信投票方法:剪辑《阳江日报》的选票(复印无效),填写好后寄往阳江市文明办,地址:阳江市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阳江市委大院市文明办(收),邮编:529500。
6、本次投票评选结果比重占整个评比活动的50%,结合评选委员会投票占50%的比例,评选出综合得票前10名的为第二届“阳江好人”。
7、本次评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等弄虚作假行为。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监督举报电话:0662-3313165、3310107(传真),电子邮箱:yjwmb@126.com。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出你心目中的“阳江好人”,与我们一起传递道德正能量,唱响阳江正气歌。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
2014年5月19日
第二届“阳江好人”候选人事迹公示及投票的公告
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我市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在全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根据中央、省的文件精神,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阳江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开展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经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审核,活动评委会审定,从全市各地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推荐的89名参评者中,初选出20名“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
为便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的事迹,方便投票、评选,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于5月19日至5月25日在《阳江日报》刊登候选人简要事迹以及选票和投票规则,接受公众投票。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本次评选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投票具体事宜见投票规则。
公示反馈方式:来电来函请如实地反映候选人的情况和问题。
联系电话:0662-3313165
传真:0662-3310107
联系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市委大院市文明办
邮编:529500
公示时间为5月19日至5月25日。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
2014年5月19日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公众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为2014年5月19日0:00起至5月25日24:00止。(以信件的邮戳时间为准)
2、投票范围为组委会办公室公布的20名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
3、候选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序;投票时填写在候选人上方空格内画“√ ”,如使用其他符号或对选票有涂改,均作为废票处理。
4、评选活动以书信方式参与投票。每次投票所选候选人不得超过10名,否则视为无效投票。
5、书信投票方法:剪辑《阳江日报》的选票(复印无效),填写好后寄往阳江市文明办,地址:阳江市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阳江市委大院市文明办(收),邮编:529500。
6、本次投票评选结果比重占整个评比活动的50%,结合评选委员会投票占50%的比例,评选出综合得票前10名的为第二届“阳江好人”。
7、本次评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等弄虚作假行为。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监督举报电话:0662-3313165、3310107(传真),电子邮箱:yjwmb@126.com。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出你心目中的“阳江好人”,与我们一起传递道德正能量,唱响阳江正气歌。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
2014年5月19日
第二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选票

1 王宇飞:
闸坡有名的海陆“双栖人物”

王宇飞是贵州普定人,2002年底入伍,现在是阳江边防支队闸坡边防派出所驾驶员,闸坡港有名的海陆“双栖人物”。
王宇飞不但精通车辆驾驶技术,更是一名纵横海上的搜救尖兵。他12年行车“无违章、无事故”,安全行驶近30万公里;作为一名海上搜救者,他在137次台风事故中冲锋陷阵救回317名落水者。
离派出所不远的敬老院里有20多位孤残老人。逢年过节,王宇飞都会带着礼品来到敬老院,陪老人们拉家常、谈心,为老人洗衣、捶背。他有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他照顾老人,不是儿子胜似儿子。
为了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王宇飞经常深入渔民中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化解渔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
2 卢路:
78岁老党员义务修路四十余载

78岁的卢路是位老共产党员,他是阳东县红丰镇南龙村朝龙自然村现任村民小组长。这大半辈子,他都将时间与汗水交给村里的每一条路。如今,老人家身材瘦弱却很硬朗,肩扛簸箕走起路来虽不复当年的健步如飞,可乡间纵横交错的条条小路,都有他日复一日的“呵护”。
卢路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步行一公里左右,沿途看看哪里的路烂了,哪里需要修补,接着就是挑泥锄地填土。卢路开玩笑说:“我在路边出生,命中注定就是要干这份工作的。” 卢路一干就是40多年,从没向任何人伸手要过报酬。粗略统计,他仅靠一己之力,一年能修复整整三条村路。村民们说,朝龙村的修路史便是这位老人家的自传。
“我能活下来已是社会的恩赐,人要懂得感恩。不能总以是否有回报来衡量所有事情。”老党员这样说。
3 冯计权:
脑瘫青年创建义工队传递大爱

患脑瘫后遗症的他,本应是社会帮扶对象,但做义工已经8年,并创建了一支义工服务队——漠江义工队。他叫冯计权,今年35岁。
2000年,冯计权上网认识了佛山一名10多岁的患有白血病的志愿者阿雅。在她的感召下,冯记权开始投身义工行列。2009年,强台风“黑格比”袭击阳江,台风过后的第二天,冯计权便组织义工前往江城白沙双山小学。他详细记录学校的损毁情况,并立即回去召集义工收集物资,在国庆期间运送建筑材料进山里,和当地村民一起,修建了一所新的双山小学。
为将爱心惠及到更多人,有着多年义工经验的冯计权在朋友的支持下,于2013年5月正式创立了漠江义工队,义工人数从起初的50人发展到现在的500人。不到一年时间,冯计权共策划和组织24次活动。
4 刘再全:
致富不忘桑梓热心家乡事业

78岁的刘再全,有40多年党龄,十几年用爱心支持着家乡事业。
刘再全童年生活清贫,解放后才上小学,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改革开放后,他以敏锐的眼光把握商机,实现由泥腿子到成功企业家的转型。
致富不忘桑梓。十多年来,刘再全捐资几十万元支持家乡建设,捐资12万元建设本村道路,捐资16万元建埠东中学和雷芬小学等,出资10万多元为家乡群众建设娱乐场和篮球场。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等,他先后共捐资13万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刘再全积极传承和弘扬阳江传统文化。2003年开始,他出资在北山公园搭建文化舞台,购置服装、道具,组建了阳江首家粤曲文艺团——市金声曲艺团。十几年来,刘再全累计出资180多万元,曲艺团坚持在市区演出和送戏下乡到城乡和渔港,演出500多场次。
5 李达:
阳江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达是阳春春城街道办事处农业办一名热心公益的普通职工。2007年起,他经常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每次都是400毫升。
献血过程中,李达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治疗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致死性疾病,可让患者得以重生,且无损捐献者的健康,就决定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在2011年5月的一次无偿献血中,他留取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2014年1月,李达得知自己的HLA(人体白细胞抗原)与一位江西籍身患恶性血液病的患者配型成功后,毫不犹豫地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他人的生命。李达因此成了阳江首位机关公职人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粤西首例HLA配型相合的捐献者。“能给他人重生的希望,很高兴。”李达说。
6 吴小冰:
不离不弃照顾患病丈夫15载

吴小冰是江城区国税系统的一名普通干部,丈夫是下岗工人。1999年,丈夫患上了腹主动脉阻塞,右腿被迫截肢,左腿也完全失去知觉,下半身神经全部坏死,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危难之际,作为平凡女子的吴小冰,有过痛心、焦虑、彷徨,但坚强地站立着,用爱心、亲情支撑着丈夫和家庭。克服困境,通过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丈夫的生命;强咽泪水和委屈,重新燃起丈夫生活的希望。15年来,上班、送小孩、买菜、煮饭、照顾瘫痪的丈夫和年迈的公婆……吴小冰自始至终不离不弃,以柔弱的身躯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次次艰辛而无悔的付出,命运多舛的家如今渐入坦途。丈夫战胜了病魔,儿子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日子也越过越好。
7 张正文:
放弃理想悉心照料生病双亲

在阳春春湾镇新明村,每天都有一个年轻人推着轮椅载着父母散步。这个孝子叫张正文。
就在张正文对未来充满希冀时,却接连遭受家庭变故——母亲和父亲先后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在亲情和理想之间,张正文毅然选择了前者。每天,他早上6点多起床煮粥,接着洗衣服、煎药,喂父母吃完药后,又开始做午饭。下午3点,烧开水给父母洗澡,洗完澡差不多又要做晚餐了。每当空闲下来或黄昏时候还要给双亲按摩身体,扶着走一段路散散心。
在张正文的悉心照料下,父亲恢复了语言能力,并能独自走三五米路,母亲也恢复了部分语言能力。遗憾的是,父亲去年意外摔倒不幸去世。张正文说,他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母亲逐渐好起来,生活能够自理;自己能娶个贤惠的妻子,恩恩爱爱过日子。
8 苏光灯:
老站长点亮基层文化之光

1981年,苏光灯上任合山文化站长,点燃了农村文化之光。
他是村民文体活动的辛勤引路者,33年来,他先后组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160余场(次)、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300余次;他是乡镇发展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他多次上山架台,用坏了3台照相机,拍摄了合山几十年的风土全貌;他是民间文化瑰宝的痴心拾贝者,他遍访合山的村村寨寨,将李萁故居、碉楼、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登记造册,建立起合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执着传承者,他走街串户,遍寻乡间,汇成《合山民俗文化》。
他所在的文化站,连年被评为县“四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称赞说:“合山文化站建设是全省文化工作的一面旗帜。”
9 李传福: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贴心人

22年前,李传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没有回到家里安度晚年。2003年,他被选为阳江农垦局离休党支部书记。2010年,他被查出前列腺癌晚期,仍忘我工作。
他生活简朴,热心助人。平时骑辆破自行车在老干部的家里和医院之间穿梭,看望住院的老同志,鼓励他们战胜病魔。每当老干部生日时,老李和局老干办的同志会送生日蛋糕祝贺。许多老同志动情地说:“老李是我们的贴心人。”
李传福还是一个有情有义又有正义感的硬汉。生活上,一直悉心照料多病的妻子。妻子的医药费是家庭的经济负担,即便如此,他朋不曾让妻子以自己的名义报销医药费。
他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他免收了社区治安联防队近2万元的房租,带头为没钱上大学的孩子捐款,和吸毒青年谈心,劝其戒毒。
10 李宗权:
用真爱陪伴守护患病妻子

从阳江到广州,这条路他不知道走过多少次。失望和希望在心底无数次交替浮沉。他是李宗权,阳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阳高速大队教导员。
1996年,在儿子刚刚4岁的时候,妻子关冰心被确诊为宫颈癌二期。一定要治好妻子!李宗权带着妻子一次次来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求诊。病情的反复,医生的告诫,令李宗权知道治好妻子的希望很渺茫,但是他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每天晚上,李宗权安排好孩子睡觉后,就坐9点半的夜班车从阳江赶到广州陪伴妻子。一到广州,他就为妻子按摩身体,缓解化疗带来的疼痛。第二天他又搭早6点的班车赶回阳江工作。
现在,关冰心已经基本康复了。对于以后的生活,李宗权信心满怀。他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11 李宗青:
单身花甲老人抚养弃婴17年

李宗青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船家人,一生未婚,没有养育儿女,没有固定收入,靠打散工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
17年前的一天早上,56岁的他在市区北山公园散步,遇见被遗弃在公园门口的女婴李珍并进行收养。从此,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7年来,李宗青含辛如苦,把李珍抚养成人。他经常教育李珍,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会理解、宽容、大度,长大后不要记恨父母。李宗青以拾废品回收垃圾卖钱为生,但他始终无怨无悔。他不论病痛缠身,不论生活一贫如洗,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让李珍读书,完成学业。
17年来,李宗青吃尽了常人没吃过的苦头,承受了常人没有体验过的心理压力,与养女相依为命,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大爱的颂歌。
12 林小红:
16年累计献血逾1万毫升

林小红,广东阳江石油分公司凤凰山加油站站长。1998年,第一次献血的时候,她还有点晕血。然而,16年过去,她个人献血服务时间已经超过280小时,献血量达10400毫升,并获得2010-201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
2008年竞聘成为凤凰山油站站长。这是国道边一家偏僻的加油站,当时员工只有2名,每月销量只有15吨。林小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油站销量也逐年提高,从15吨到60吨再到80吨。2013年,凤凰山油站被评为阳江石油分公司先进加油站。
多年来,林小红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影响和凝聚着周围的人,带领志愿者献血超过150人次、献血服务时间超过600小时,献血量达到30000毫升。2012年,《中国石化报》刊登报道,称赞她是“凤凰山飞出个金凤凰”。
13 林耀棠:
退休老教师难舍史志情怀

林耀棠,生于市区北门街一个书香世家,历任中小学校长和阳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他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省、县优秀教师,1986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7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组织工作者。
退休后,林耀棠潜心译注古籍经典,写成《三字经》、《千字文》等译注书稿。他致力修志工作,2000年出版的《阳江县志》和1988~2000年的《阳江市志》都以他为主笔,由他负责全书的总纂。之后,他一直在阳江市档案局主编《阳江史志》(季刊),《阳江文化名人档案》(一),《阳江古村落志》等多本志书和期刊。
每天早晨8时左右,林耀堂都会穿过市政府大院走进市档案局,埋首于浩瀚的文史资料中,批阅编纂。
14 柳华德:
海地维和荣获联合国勋章

柳华德2000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2005年4月至12月,他参加由省公安机关组建的中国第二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任务区的8个月里,面对当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和极为恶劣的生活环境,他圆满完成联合国维和任务,分别被联合国、国家公安部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和“中国维和警察荣誉章”,荣获省公安厅表彰,记个人三等功。
柳华德对每项工作都十分认真和负责。2006年5月,现场抓获枪伤见义勇为者冯宏国的嫌疑犯蔡某,荣获省公安厅表彰,记个人三等功;2010年11月,被选参加第16届广州亚运会警卫工作,担当卡塔尔王国王储的随身警卫,获市公安局嘉奖;2011年在全国公安追逃行动中,勇抓公安厅督办的粤西地区特大盗窃摩托车案团伙中主犯陈某,获市公安局嘉奖。
15 袁涤:
身患重病不耽误学生一节课

1984年,20岁的袁涤在阳西县程村中学任民办英语教师,1992年调到奋兴中学教高中英语,1999年抽调到阳西一中教高三英语,并成为该校英语骨干教师。
从教30年,袁涤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由于过度劳累,他患上了肾病。只剩一个健康肾的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每天忍着疲惫和疼痛站着上课,课间也不休息,晚上还要趴在桌上为学生批改作文。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把学生、把教育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人”。教学之余,他潜心教研,为学生编写的高三英语复习资料成为省内畅销的英语辅导书。
袁涤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愿耽误教学。尽管和妻子双双身患重病,他却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在悉心照顾病妻的同时,顽强而乐观地与病魔抗争,从不耽误学生一节课。
16 黄洪棉:
坚强的妻子无私的母亲

“如果有来生,我愿用一生弥补她的付出。”望着妻子黄洪棉头上的银丝,胡业星眼角湿润。
黄洪棉,今年43岁。1989年与织篢镇平南村的胡业星结为夫妻。甜蜜生活刚开始,厄运却悄然降临。1997年,胡业星被确诊患上膀胱癌。由于延误了治疗时机,他肾积水等并发症状明显,左肾坏死,右肾发生病变,必须安装肾动脉支架,而且要每季度更换一次。
为了给丈夫治病,供两个儿子读书,黄洪棉变卖了家产,毅然辞去村妇女主任职务,四处打工挣钱。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她的身体不堪重负,腰椎骨质增生并发生病变。
面对近20万元的债务,黄洪棉心里满是惆怅。她说,近几年丈夫已做了8次手术,每次手术的等待,对自己都是煎熬,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丈夫能多活几年,等到儿子大学毕业。
17 黄家保:
老村长为乡亲撑起一片晴天

黄家保,江城区白沙街道大岗村上垌自然村村民小组长,13年来,他用一颗爱心和责任心保护着一方乡邻”。
2000年,因为人公道,办事踏实,黄家保被村民们选举为村民小组长。自此,他就开始肩负起了保家护邻的责任。上垌村有70多户300多人口,近些年来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们成了很多家庭忧心的事,黄家保一一为他们排忧解难。
五保老人黄思年,已80岁高龄,患有高血压,黄家保出钱为他买药,还常常送去大米、蔬菜、鱼肉等;癫痫老人黄思明,生活不便,黄家保坚持给他送饭,一日三餐,8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来袭,黄家保搀扶老人们转移,及时改造危房……村民们都称赞黄家保是“我们的好村长”。
18 游大明:
山乡群众的健康“守护神”

游大明毕业于湛江医学院,毕业后回乡。曾任三甲镇卫生院院长,当山坪村成立卫生站需要医生时,他又主动报名来到山坪村卫生站。“我想用自己学到的本事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他说。
山坪村地处偏远。为了给村民看病,游大明时常独自一人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只要乡亲们需要,他就出现在他们家里,诊病开药打针,有时还为患者煲药。为了救治被毒蛇咬伤的陈伯,游大名错过了与母亲的诀别。
2006年,强台风“派比安”袭击山坪,游大名邻居陈仕明家的两间泥砖房陷入一片汪洋,一家人被围困在屋里。游大明带领全家人冲进洪水中,把陈仕明一家转移到了安全地方。陈仕明一家得救了,而游大明的诊所屋顶被暴风骤雨掀开了一大块,没有及时搬运的药品被淋湿了,损失几万元。
19 谭朝进:
六旬环卫工坚守岗位21载

谭朝进是阳东县城环卫所的一位环卫工人,今年59岁。他1993年进入环卫部门,拿起铁铲开始“搬垃圾”的工作,至今已有21年。
作为环卫工人,他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早晨5时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近6时才能回到家。 尽管工作又脏又累,但他从不埋怨。在21年的工作生涯中,身体硬朗的他从未离岗。在东莞工作的儿子心疼父亲,建议父亲如今应好好享福,可谭伯却自嘲“闲不住”。谭伯常常说:“我很开心能成为环卫工人,每天干活又能锻炼身体,待遇也不错,我会干到不能动为止。”
由于工龄长,且认真负责,谭朝进于2013年年初获得由国家住建部颁发的“全国优秀环卫工人”荣誉称号,在本次评选中,我市仅有他一人获此殊荣,全省也仅有15人当选。
20 戴芬:
阳江“抗艾”护士第一人

戴芬是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门诊)护士。她八年如一日,坚守“抗艾”第一线。
2006年,戴芬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参加专业培训班,成为阳江“抗艾”护士第一人。她与患者耐心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病人排忧解难。
2009年春节期间,戴芬为艾滋病人做生活护理时不慎大拇指损伤,险些感染艾滋病,双亲又相继去世,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她“抗艾”的决心。2011年,戴芬全面接管市区艾滋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管理后,江城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各项指标直线上升,综合排名全省第二;2012、2013年,市公共卫生医院连续获得“广东省艾滋病综合管理质量奖”,彻底扭转了江城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落后局面。整理/黄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