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梁远红:走在基层路上的“百姓记者”
2014-06-06   来源:眉山农批网  作者:ganfei   字体:【 】  浏览:82次   评论:0

阳西广播电视台梁远红倾听百姓心声,采写富有乡土气息的好稿——

■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杨晏彬

朴素的衣着,招牌的笑容,即使手中没有话筒,梁远红走在阳西县城街头,也经常会被群众认出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红姐”。作为阳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梁远红用足迹丈量着阳西县广阔的农村天地,采写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将党的好政策及时带给群众,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凭着对基层的热情,梁远红跑出了众多富有乡土气息的基层好稿,年年被评为阳西广播电视台先进个人,并多次获得阳西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阳西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农民朋友是我的无价财富”

2006年,刚毕业的梁远红,满心欢喜地去采访,不料屡屡碰壁。梁远红一心想的是能采访到群众最真实的话语,没想到在基层和农民沟通,讲普通话他们听不懂,一连几次被人谢绝采访。“笨办法、巧办法,都不如肯开口多讲”,梁远红不去理会自己口音蹩不蹩脚,拉着同事、群众练习当地语言,用半年时间克服了最困难的语言关。这下,从农村走出来的梁远红就再也闲不住了。

梁远红发现,阳西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却因为知名度不高,没能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她想借助传媒的力量,真正让阳西县的农业走出去,改变以往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被动局面,让农户自信起来。

阳西县溪头镇永安村以盛产五彩薯闻名,收购价低迷时只有几角钱一斤,和普通番薯没什么两样,甚至被拿来喂猪。梁远红和记者团队深挖出一系列专题报道,介绍五彩薯的营养价值和高产易管理的特点,为溪头五彩薯打开名气。在她们的努力下,东水茶、上洋西瓜、程村蚝等阳西本土农产品,墙外开花香过墙内,成为知名的优质品牌。

今年五彩薯的田头收购价升到了每斤2元钱,几角钱单价的提升,对农民来说,按产量来算却是不小的收益,梁远红说,农民朋友是她的无价财富,因为,记者的“根”在基层,新闻就在基层路上。

有一双铁脚板的“稿王”

美国新闻界创始人普利策曾经说过,“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记者要有一双铁脚板”。“铁脚板”这个比喻对梁远红来说,其实并不夸张。“下基层,跑烂鞋”几乎是她工作状态的写照。

6年来,梁远红平均每年采写300多条原创稿件,其中关于基层的稿件占了一半还多。每一条新闻,都有一段坎坷的下乡路,也因为这个原因,爱美年纪的梁远红,慢慢地不再穿高跟鞋。“我经常要跟着农民下到田间地头去采访,如果穿高跟鞋就跟不上人家,对人不礼貌也不方便”,放弃了高跟鞋,因为“经常在泥巴里面走,鞋老是泡水”。梁远红的鞋子坏得特别快,于是她买鞋先挑质量好的,美观反倒是其次。

因为撰稿数量多,梁远红在办公室有个响亮的绰号“稿王”,阳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海燕说,摄像们说跟她去基层跑烂了鞋,编辑们说编她的稿编的手软,但是一看到那些鲜活接地气的新闻,又被她的努力所折服。梁远红发掘了很多本地特色的新闻素材,她的稿件很多都被省级甚至中央媒体所采用。

穿行风雨记录真实

镜头拍不到,记者就等于没有到现场,新闻事实不清楚,宁可不写稿。梁远红坚持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每当有新闻事件发生,她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采访,风雨无阻。

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袭击阳西县过后,程村镇红光村的蚝排被刮散,一部分蚝排沿着海岸线漂走了,采访车无法通行。为拍到镜头,梁远红与摄像记者徒步行走十几公里赶往灾区采访。泥泞的海边滩涂走起来高一脚、低一脚,行走十分困难,梁远红左脚的鞋子很快就“报销”了,她坚持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直到她在沙滩上捡到一只残旧的拖鞋。中午时分采访完,回程又是步行十几公里,饿着肚子的梁远红赶回单位发稿,为省、市媒体及时提供了宝贵的现场素材。

2013年8月,强台风“尤特”在阳西县溪头镇登陆,梁远红冒着狂风暴雨赶往溪头镇,第一时间报道“台风眼”的情况。“台风眼”的外围风急雨骤,大树飘摇、海浪翻腾,梁远红那天夜里回到家,才发现三岁的孩子感冒发烧无人照料,已变得无精打采。第二天一早,梁远红又离家报道抗灾复采的新闻。

在采访中曾险些被大风刮进水库、追台风是每年的“例牌菜”、大年初一早上6点报道农村过年,梁远红在苦与累中成长,也与群众越来越贴近。好新闻来自最基层,梁远红把新闻工作者的担当和共产党员的坚守,凝聚成对基层的热爱与真诚,她是走在基层路上一位当之无愧的“百姓记者”。

Tags:路上的 责任编辑:ganfei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我国渤海、黄海进入伏季休渔期 [下一篇]野象接连进村踩死人 上千村民逃离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