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农在果园中喜摘荔枝。陈国华 摄
6月的儒洞,省道S282线公路边,一片翠绿的荔枝果林中,白色的套袋荔枝十分耀眼,宛如朵朵“白花”盛开其间。摘下“白花”打开,里面包裹的荔枝颗颗饱满,外表鲜红,果肉雪白,今年的套袋荔枝又获得丰收。
近年来,为提升荔枝产品价值,阳西县利用发展荔枝产业带项目的契机,打好特色、科技和品牌“三张牌”,大力推广发展套袋荔枝,科学种植,并培育了“爽缘”、“西荔王”两个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该县荔枝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荔枝品质日益提升,荔枝生产效益也逐年提高。今年该县荔枝种植面积达13万亩,预计产量超6万吨,产值4.5亿元。
1 打好特色牌推广套袋荔枝
我省是荔枝生产大省,高州、化州、增城等地都盛产荔枝,阳西荔枝能在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荔枝市场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阳西县认真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套袋荔枝。
要提高荔枝价值,品种选择很关键。我省共有荔枝品种80多种,此前,阳西荔枝也有二三十种,品种较杂,且质量差,在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的技术支持下,阳西县改良旧品种,选择种植双肩玉荷包、妃子笑和桂味等优质品种。
品种优化,具备了竞争力,但要在市场闯出一条出路,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果子长出后在外面套个袋,既防虫又使其日照均匀口感好。”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迪说,荔枝套袋后不再打药,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而且袋内光照、温度均衡,荔枝外形、着色和口味有所提高。
陈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袋子0.5元,加上人工费,套袋荔枝成本每斤要增加0.8元,比起不套袋喷打农药的成本还低,且套袋荔枝每斤能卖到10元,价格是不套袋荔枝的两倍多。加上套袋隔离了病虫害的影响,荔枝的亩产量也逐年增加,从最初的亩产几百斤,到去年的1600多斤,再到今年突破3000斤。
“传统荔枝种植亩产值要达到1万元,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实行套袋后,这个不是梦,优质果园甚至能达到1.5万元。”阳西县龙眼荔枝协会会长补建华说,套袋荔枝是阳西荔枝的特色招牌,虽只推广了四五年,种植规模并不大,但口感和质量的显著提升深受客商青睐,往往还没上市,套袋荔枝便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
2 打好科技牌创新“七大技术”
品质的提高,自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近年来,阳西县大力培育荔枝协会、荔枝专业合作社,以协会、合作社为平台,充分利用华农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向科技要效益,推动荔枝产业发展。
“妃子笑的疏花技术发展就极具代表性。”补建华说,妃子笑传统种植低产低效,花量大,营养消耗多,挂果小,后采用人工疏花,虽产量提高,但弊端则是人工成本过高。于是,机械疏花机应运而生。采用疏花机疏花,仅需几个工人便可完成整个果园的疏花工作,有利于统一技术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近两年,阳西县又推广运用妃子笑荔枝免疏花丰产技术,即通过药物控制花量,树体营养足,挂果量大,一串果能达到15个,多则三四十个,而传统挂果10个已是高挂果率。
对于劣质品种树种,如果砍掉重栽,三年方能挂果。2011年,该县落实荔枝产业带项目,大力推广荔枝高位接种技术。将品质不好的树高位砍断,嫁接优质品种,一年便可达到丰产期,缩短了生育期。
“高位嫁接节省了劳动成本,减少了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县农业和水务局副局长何计友说,他们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让果农能理解技术、掌握技术,此技术才得以推广。
此外,水肥一体化技术、果实套袋技术、车载遥控喷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太阳能杀虫灯防虫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阳西荔枝的产品质量,为开拓市场和打造品牌奠定了基础。
3 打好文化牌以节庆促产业
“以前阳西荔枝都是贴别人的品牌销售,一些果农以次充好。”补建华说,长时间的贴牌销售导致阳西荔枝质优价廉,只有销售没有特色,现在通过创建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形成品牌效应,不但不愁荔枝卖不出去,反而价格越卖越高。
目前,阳西荔枝已经注册“爽缘”、“西荔王”、“洋冠红”等农产品商标,并打造出“西荔王”荔枝绿色食品基地、“爽缘”荔枝绿色食品基地2个荔枝绿色食品基地。借助优良的品质和口碑,阳西生产的荔枝远销北京、天津、唐山、杭州等城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品牌的创立离不开荔枝协会和合作社的科学管理。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生产基地一万多亩,是一个集农产品种植、收购、供销于一体的服务型农民组织。为打响阳西荔枝品牌和维护阳西荔枝形象,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销售,进一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成员的素质,提升荔枝的产量和质量。
为扩大阳西荔枝品牌影响力,今年,阳西果农自办荔枝旅游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客商参加和省市各级媒体参与集中报道,宣传造势。在新包装上加入历史元素,注入文化内涵,提升阳西荔枝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还要围绕荔枝举办摄影大赛,把荔枝艺术化,形成一种荔枝文化,让荔枝也吃出一种文化味道。”补建华说。
■ 本报记者/伍玲 陶明霞
■ 通讯员/张文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