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新亮点述评
稳增长、新型城镇化、简政放权、定向降准、打破“玻璃门”……热词迭出,折射出今年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中央政府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出现了诸多新亮点。
稳增长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艰难的转型升级,期间要确保增速不滑出底线。要采取必要的稳增长措施进行托底,这样才能给结构调整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为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措施,包括支持外贸稳定增长,进一步简政放权鼓励投资创业,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等。
这些政策措施兼顾当前与长远,在发挥稳增长效果的同时调整结构、惠及民生。
简政放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去年以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商总局、工信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其中,发展改革委已取消和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使需要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项目减少了6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认为,要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政策着力点是继续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直接干预,让企业选择投资和产业发展方向,盘活民间资本存量。
实践表明,只要政府权力的手稍稍放开,市场就会立竿见影显示出巨大活力。工商总局本月发布的信息表明,我国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3个月来,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92.88万户,同比增长74.47%,新增注册资本(金)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倍。
定向降准
调控更具精准性
定向降准,是我国今年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精准调控的一部分。
6月16日起,央行将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数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在50天内第二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流动性约19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本次定向降准主要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两个领域,旨在为这两个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提供更多资金、资源和服务,促进两个领域获得更好更快发展。
打破“玻璃门”
增强内生动力
4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下一步将推动油气勘查、公用事业、水利、机场等领域扩大向社会资本开放。
一个月后,发展改革委公布了我国首批基础设施、油气管网和储气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5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投资示范项目清单共80个项目。
新型城镇化
释放发展新动力
今年3月16日,我国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徐洪才认为,城镇化水平提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交通、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将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在转为市民过程中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可以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