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点名式的慈善要不得
2014-07-07   来源:常州农批网  作者:茂名网站建设   字体:【 】  浏览:22次   评论:0

■ 摘自7月4日人民日报

作者:雅婷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4岁的大学生莫向松身患白血病,为了筹得骨髓移植的费用,小莫带领十几名同学在成都新希望大厦前下跪,想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借款100万元。一跪之下,舆论哗然。

同情者说,为了治病不惜下跪,小伙子一定是走投无路了;质疑者说,人家企业家又不欠你,这不是逼人家拿钱吗?

24岁,本该蓬勃绽放的年纪,求生的本能下,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然而,求生的欲望并不是肆意而为的理由,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进行强迫式慈善,并不合适。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正义和爱心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

慈善的基础是自愿,强迫式慈善的本质是一种掠夺,是对公民合法财产的自由支配权和拥有权的一种侵害。而像莫同学这种点名式慈善,也会给求助对象施加无形压力。捐吧,以后有困难的都照方抓药,怎么办?这不是企业的义务;不捐吧,人家都得绝症了,都给你跪下了,舆论压力、道德压力全部袭来,“冷血企业家”的帽子弄不好就得扣头上。

慈善的光辉在自觉,是施予者发自道德内省的一种高尚行为。施予发生时,困难者得到救助,施予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如果是在强迫的情境下进行,捐献者既无内省,也无主动的发心,净化难以实现,高尚也无从谈起。这样的事多了,对慈善热情是很大的伤害,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阻碍。

再看莫向松的行为,先是脱光“晒”死癌细胞,后是下跪要钱,除了求生的渴望外,似乎还可以看出一种倾向:通过“行为艺术”,引发公共关注,实现有钱救命。如果这样,也是一种提醒:正常的救济路径,是否畅通给力?年轻的生命,能否更有理性、更有尊严地得到帮助,而不必乞灵于公共轰动?

【评中评】

何谓慈善?出乎本心,对弱势困难群体伸以援手。指名道姓要求施舍,开出100万元的价码,而且邀同学行跪拜礼,大有逼人就范的架势,这就完全脱离慈善的本意,近似于道德要挟了。莫同学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做法让人难以接受。当然,大学生跪求100万元事件也提醒人们,需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Tags: 责任编辑:茂名网站建设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湖北宜昌回应“麻雀死亡”事件 [下一篇]从化一人因用“瘦肉精”喂猪被判1..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