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钢壳船比例逾九成居全省前列

忙碌的溪头造船厂。
还有20天就要开渔了,我市海洋捕捞业重镇——阳西溪头渔港已经开始忙碌起来。镇渔船厂几条新造的大马力渔船正在做最后的设备安装,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一季出海捕捞。
年内新建15艘大马力渔船
说起今年下半年的出海捕捞,溪头镇“老渔业”关纪芬充满信心。关纪芬是原溪头渔委会的党支部书记,在渔业基层工作几十年,对溪头捕捞业发展的情况很熟悉。他向记者透露,今年溪头又掀了一轮渔船升级改造高潮,预计年内有15艘主机马力超过200千瓦的大功率渔船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溪头镇的大马力先进钢制渔船比例已超过渔船总数的90%,位居全省之首。
钢制渔船的普及是衡量捕捞作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市海洋与渔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钢船比例超过90%,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近年来,溪头镇借国家渔船柴油补贴发放等惠渔政策东风,加快推进传统木制渔船拆解和升级钢制渔船,大大提升了海洋捕捞业的整体效益和发展水平。
钢船拓展渔区作业效益倍增
溪头渔民是传统渔民,祖祖辈辈以捕捞业为生。由于木船作业效益较低,早在1998年已有渔民开始拆解木船升级钢壳船。随着钢壳船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越来越多渔民接受了“由木转钢”的变化,敢于高投入建造高标准、高科技的钢壳船,以获取捕捞作业的高效益。
溪头船东林先生介绍说,他的拖网船有40米长、8米宽,船上保鲜、速冻设备先进,每位船员的房间都配有中央空调,可以满足长时间出海作业,而通讯设施更是100%达到国家农业部的要求,从AIS、北斗导航到卫星电话一应俱全。事实上,这些都已成为新造钢壳船的标准配置,溪头今年建造最大的船达到50米长、8.5米宽,差不多是全国私营渔船最大的。
由于钢船航速快、载量大,溪头渔民的作业范围大大拓展,近年来先后开发了粤东渔场、台湾浅滩渔场、近中沙渔场,这些都是以前广东渔船去不到的地方。作业方式也由拖网转变为围网,效益转变显著。关纪芬说,溪头籍渔民林进喜的一条单船,今年春节到休渔前的产值达到2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如果是双拖船,年产值甚至可达近千万元。而其它的钢制渔船,一半以上产值都在120-150万元之间,经济效益比以前的木制船增加一倍。
油补为捕捞业转型锦上添花
在推动溪头渔船改造和捕捞业转型升级的众多因素中,国家实施渔船柴油补贴的惠渔政策是重要一环。由于渔船改造的投入较大,一开始只有少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大船东敢改。2006年油补政策实施,对渔民升级钢壳船的成本投入帮助很大,随后几年溪头迎来了木船升级的高峰期。
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没有柴油补贴之前,我市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只有一半是有利润的,30%亏损,20%持平,但油补政策实施后,行业亏损的现状很快扭转。“以前是想发展钢制船,但不大敢投入,现在没有后顾之忧了。”船东林先生对记者说。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溪头渔船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单个船主资金不够的,就参股一起建新船。
在渔场不断拓展,总体效益向好的情况下,国家发放的渔船柴油补贴,也由原来“雪中送炭”的角色,变成了现在的“锦上添花”。据统计,溪头渔委会渔民人均拥有渔船马力接近26千瓦,为全国最高,2012年渔民人均领取柴油补贴达3万元,这笔投入,大大推动了渔船升级改造的进程。关纪芬说,溪头现在钢船比例达到92%,虽然已是全省最高,但渔民“木改钢”热情高涨,估计不用三年木船就会被完全淘汰掉。
文/图 许晓峰
|